2024年9月17日 星期二

聯合報社論/政府不要帶頭高齡歧視,很難嗎?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9/18 第579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北檢自侮而後人侮之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政府不要帶頭高齡歧視,很難嗎?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日銀升息到1%的巧妙布局
民意論壇 平衡健保與自費醫療 莫步南韓後塵
司法立法民意即將對撞
北檢愈描愈黑 別寫天下奇文!
善用平板平台 因材施教
不准陶侃搬磚 剝奪教學自主權
教部智慧領航 應該把餅做更大
不應放棄紙本教學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大學教育體制的新挑戰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北檢自侮而後人侮之
黑白集/聯合報
檢廉偵辦柯文哲京華城案,核心案情連日外洩。特定綠媒報導案情進展如親身參與,被戲稱北檢「鏡股」、「泣股」。輿論批評「黨檢媒一體」,民眾黨更指控政治迫害阿北,迫使北檢分案調查洩密。檢方陸續傳喚作證,最後約談自稱「經營檢調七年」的記者一小時,隨即宣告查無不法。網民嘲諷「連戲都演不好」,質疑「是辦案還是串供」?

北檢新聞稿處處馬腳。例如,宣稱報導來源均非檢廉調法院公務人員,但結論只有「本案偵辦團隊絕無洩密」。那團隊的長官呢?檢方既尊重記者保護消息來源天職,如何確認洩密者並非自己人?

若是認真查辦洩密,北檢應針對有權知悉偵查機密者,即檢調廉與北院、律師等參與本案人員,而非只傳喚記者。說難聽,檢廉涉嫌利用「偵查不公開」洩密,出事就躲在記者「保護消息來源」言論自由傘下。柯P還沒被起訴,司法已賠上尊嚴公信。

話說回來,若如北檢所稱「係記者依判斷撰寫」,與卷證諸多不符;NCC不辦假新聞嗎?更何況,造謠影響司法偵辦,甚至電視台記者損害北檢公正形象,檢方不依法追究,豈非坐實「黨檢媒一體」?

北檢要求外界勿再指摘違反偵查不公開。自清不成惹一身泥,還怪別人潑髒水。敬告檢座大人: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政府不要帶頭高齡歧視,很難嗎?
社論/聯合報
台灣二○二五超高齡社會即將來了,但長者的日常仍然處處遭遇歧視,時時面臨不平等對待。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最近倡議全面修正《老人福利法》,將法案正名為《高齡者權益保障法》,不但「老人」改稱「高齡」,「福利」變成「權益」,更納入積極的「長者發展權」。衛福部長邱泰源允諾請相關單位研議。

這是社會面對「老人」的思維轉變。我們的社會有敬老的傳統,民國六十九年《老人福利法》的立法宗旨,就強調「宏揚敬老美德」,維護老人的生活、健康與福利。隨著社會結構與價值的變遷,敬老內涵也逐漸改變,歷次修法先後加入老人權益,刪去敬老美德,又加上老人尊嚴與延緩失能。邱泰源允諾研議修法,但其回應不脫個人權利、醫療照護與社福資源,背後思維仍將高齡者視為社會的負擔,而非社會的資源。

最近健保強制退休族依附子女投保的爭議,就是政府帶頭高齡歧視的案例。本報日前獨家報導,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的健保,在先生辭世後被從區公所遷出,幾個月後健保署通知,指須依附兒子投保,否則罰款。她不想成為子女負擔,希望獨立投保卻遭拒,直呼「只想做個自主老人難道不行嗎?」新聞回響熱烈,不少長者感同身受,不解自己明明有經濟能力,只因退休就被迫成為依附親人的「弱勢」;而沒被家暴或遺棄就不能獨立投保,這又是什麼邏輯?

長者須依附子女投保,看似體恤,卻可能引發家庭紛爭。手足間該由誰負擔父母保費,考驗手足情分。為少付一點健保費,父母往往依附在投保薪資最低的孩子身上,若父母沒主動掏錢、手足也不願分攤,保費將由青貧子女一肩扛,恐造成家庭關係緊張。若是親子關係冷漠,父母要開這口更是為難。

健保署官員解釋,健保是強制性社會保險,須依附投保,觀念來自健保為自助互助,加上民法扶養義務等精神。長者想獨立納保的聲音,健保署雖說聽到了,卻以事涉修法且複雜為由,還需研議,但外界看來只是推託之詞。健保署說不出口的,可能是為收取更多健保費,只能無視長者尊嚴。

早年退休人士可以第六類身分加保,一○二年二代健保上路後取消。同年的「老人狀況調查報告」顯示,當時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經濟來源,仍以來自「子女或孫子女奉養」的近四成四最高,其次為「政府救助或津貼」占三成六,只有近兩成長者靠退休、撫卹或保險,仰賴儲蓄利息租金投資過日子的不到一成七。但現今長者樣貌已大相逕庭,衛福部最新的一一一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六成五長者主要經濟來源是自己,來自家人已降至二成八,另有百分之六點七靠政府救助或津貼。

老人不等於窮人,部分退休族領的退休金,甚至比年輕子女薪水還多,許多長者並手握土地房產、大筆存款。但現行健保制度,仍視高齡為「弱勢」,將年齡、有無工作和弱勢、繳不起健保費畫上等號,甚至可能加重青貧子女負擔,讓他們更感到世代不公。健保署應研議退休族獨立納保機制,尊重個人自主選擇權利,並調整保費結構,量能付費,兼顧世代正義和長者尊嚴,作為未來健保法修法重要方向之一。

不論政治人物在選舉中開出多少巴結長者的支票,在現實生活中,仍然隨時隨地可見高齡歧視,長者依舊被視為社會與經濟的負擔。老盟要求將「長者發展權」入法,或有助於改變社會既有思維的窠臼,但政府更應積極改善仍遭漠視的長者尊嚴與平權問題。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日銀升息到1%的巧妙布局
社論/經濟日報

日本執政的自民黨下任總裁,也是下任首相的選舉,9月已正式開始。當史上最多的九位候選人在自民黨總部發表政見時,日本央行日銀也在低調地布局未來兩年的利率政策。日銀利率決策會議成員之一的田村直樹12日明確表示,在2026年度的後半,日銀政策利率應最少升息到1%。

日銀利率決策會議成員公開表明升息目標,是極為罕見的情況,尤其是日本泡沫經濟之後的近30年來,短期利率未曾跨過0.5%的門檻,且日本民眾七成的房貸是變動利率,連動日銀的政策利率。日銀一旦升息到1%,民眾的房貸負擔將明顯增加,恐造成消費與經濟停滯。

此外,日本從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後,日銀的短期利率到今年7月升息為止,只有零利率與負利率兩種,加上2012年安倍前首相上任後,貨幣寬鬆政策成為自民黨的主流後,十幾年來日本民眾與執政黨都不曾考慮過為資金有利息這回事,現在日銀委員喊出兩年內要將短期利率從0.25%上升到1%,看得出來日銀是異常積極。

然而從日銀最近動作不斷來看,日銀應是策略性的趁著此次自民黨總裁選舉九人「大亂鬥」,無人掌握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要奪下未來利率政策的話語權。

這次總裁大選中,有安倍經濟學使徒自居的高市早苗、日前去安倍墳上致意的小林鷹之等尊安倍勢力參選。日銀若不趁著大選,候選人不方便批評日銀,樹立利率政策的未來路徑,萬一尊安倍勢力當選,日銀恐怕又要被迫走回無視副作用的極盡量化寬鬆,追求短期經濟成長的「安倍經濟學」老路。

所以8月23日日銀總裁植田到眾議院財政金融委員會說明,7月底的日銀升息與8月初日股大跌有無關係時,植田挺直腰桿強調今後日銀升息方向不變。之後冰見野良三副總裁,以及多位委員都在不同場合發言,表明只要通膨維持日銀評估走向,未來日銀會繼續升息或減少貨幣寬鬆的發言。

日銀利率決策會議成員九人,到目前已經五人表明支持升息方向,這說明升息已經成為主流。

前日銀總裁福井俊彥曾說,1%是利率政策產生效用的最低水準,低於這個水準,調降利率也無法產生足夠效果。

換句話說,日銀人都知道,如果要讓利率成為有效的貨幣政策工具,至少要讓名目利率維持在1%的水準。現在的日本經濟正是日銀千載難逢的機會,根據日銀7月底公布未來兩年的通膨預估,扣除生鮮食品的CPI漲幅分別為2.1%、1.9%,接近日銀2%的通膨目標。

依據經濟學界討論,央行的中立利率約是「-1.0%~+0.5%」的範圍,在通膨為2%的情況下,名目利率的範圍就是「1%~2.5%」之間,這也就是田村直樹委員,宣言兩年內日銀最低利率應到1%的依據。因此只要日本未來兩年的通膨維持在2%上下,日銀政策利率逐步升息到1%的機會非常高。而在這過程中,由於日銀已經先喊出央行利率應該維持在中立利率的政策論述,如果政治人物跳出來反對升息,卻沒有很強的反對論述,恐怕會引發爭議。

混亂的日本政局,成就了現在的強勢日銀。就台灣的產官學界而言,之後要觀察日銀的利率政策走向,有兩項重點:政局與通膨。如果尊安倍派的高市早苗或小林鷹之成為新首相,且自民黨又在接下來眾議院大選繼續維持政權,那日銀1%政策利率的展望,恐會遭遇強大政治壓力。

就通膨來說,如果日圓持續升值,減少了日本通膨壓力,那日銀要升息到1%已無充分理由。但總的來說,以日銀打算未來兩年升息到1%為基本預測,同時注意政局與通膨變化,是台灣未來關注日銀動作與日圓走向的合適立足點。

   
民意論壇
平衡健保與自費醫療 莫步南韓後塵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全球/聯合報
看到昨天聯合報的「陽光行動」專題有關健保與自費醫療的報導,心中有戚戚焉。俗話說「健康無價」,但其實是「健康有價」,而且是貴森森。全民健保的實施在台灣已有近卅年的歷史,它的設立初衷是為了讓所有民眾都能享有基本的醫療服務。但近年來自費醫療的比重正在不斷增加,讓民眾看病都大傷荷包。

導致自費醫療比重上升的主要原因包括:健保審核和給付速度緩慢,使得許多新的治療方式和藥物無法及時納入健保,成為自費項目;健保給付標準嚴苛;新醫術和醫療成本增加;以及醫療院所為了彌補健保給付的不足,積極推銷自費醫療項目,這也推高了自費醫療的比重。

自費醫療的增加對於患者和家庭而言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尤其是對於長期治療的患者來說。例如癌症患者,有時自費治療的費用高達數百萬元,高昂的自費醫療費用讓許多家庭面臨經濟困境,甚至出現「因病致貧」的情況,拖垮了家庭經濟,這是許多患者面臨的現實困境。

自費醫療也引發了醫病關係的緊張,一方面,醫師在推薦自費項目時,往往基於患者的病情需要;但另一方面,由於資訊的不對等和溝通時間的不足,患者及家屬可能會懷疑醫師的建議,認為是為了賺取自費項目的利益。病友團體指出,如果能落實「醫病共享決策」和「第三方諮詢」,加強溝通,讓患者充分了解自費項目的必要性及療效,或可減少這些誤會。

最近南韓的醫療體系危機給台灣提供了一個警示,由於給付過低及醫療糾紛刑事化,南韓醫院大量推銷自費醫療,導致醫師紛紛轉向醫美等高收益的領域,造成醫療體系的惡化。這使得南韓的醫師罷工成為社會集體惡夢,給政府和醫療體系帶來了巨大壓力。台灣的情況雖未到如此嚴重的地步,但也值得警惕,健保給付過低、自費醫療比重增加和醫師護士人力的不足,會對台灣的醫療體系產生類似的影響。

為了避免走向南韓的後塵,政府需要積極尋找解決辦法。首先應加速健保給付的審核流程,讓新藥、新醫材更快納入健保範圍,減少患者的自費壓力。其次,政府應該考慮適度調整健保保費,提高健保給醫院的合理給付,確保健保的永續發展。

此外,落實大病才跑醫學中心,小病看診所或地區醫院的分級,讓大醫院更有時間照顧重症病人,更有時間和病患及家屬溝通,減少醫病資訊落差,讓患者充分了解自費項目的必要性。

全民健保是台灣全民健康的重要保障,如何在保障基本醫療的前提下,平衡自費醫療和健保給付,讓老百姓生病時不要「因病而貧」或「因貧而亡」,這就是需要政府和社會共同關注和解決的全民健康的最重要課題。

   
司法立法民意即將對撞
戴世瑛/律師(台北市)/聯合報
柯文哲被收押,因為是主要反對黨主席遭羈押,因而國內外矚目,美國在台協會與大陸國台辦都對此發言。我想政治人物除關注民眾黨重創後的政局發展外,更應擔憂的是本案後續,加上關聯事件的堆疊加乘,或將使原本國民對司法偏低的信賴度再受重創。

柯文哲有罪與否迄難定論,但辦案過程中的「馬拉松式」超時訊問、「先放後抓」的羈押程序、屢被質疑洩密違反「偵查不公開」等,均不無可議。此番司法系統辦案的努力與高效率,對比凍壓七年的「鄭文燦案」與調查牛步化的「超思案」,亦難謂無「雙標」之嫌。目前柯文哲放棄羈押抗告,似藉此凸顯遭「司法迫害」;故除非罪證確鑿,否則法律案件「政治化」後,無論日後判決結果如何,恐怕已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無獨有偶,具高度社會爭議的死刑存廢與國會改革兩釋憲案,與司法院正副院長及部分大法官的人事同意案,均集中在近期處理。屆時可能接連引發司法權、立法權與廣大民意間的對撞,影響難以估計。屋漏偏逢連夜雨,近日竟有法官涉嫌協助詐團律師洗錢遭起訴,動搖司法公信力之事件再添一樁。

上述疑慮理由,雖說不外當權者漠視當前司法體系沉痾;例如國內詐欺犯罪癱瘓偵審作業的問題,仍一意介入干預以遂其所願;或體系內少數人員禁不住權、錢誘惑,淪為政治打手或犯罪幫凶;或若干裁判與解釋逸脫常理、有違公平正義,致外界觀感不佳。但不可諱言,因「審判獨立」與終身職保護,司法人員之養成與考用選拔的「菁英化」、長期不受外部監督、欠缺有效考核淘汰機制,導致腐化失靈不易察覺,及特權易於掌控的脆弱結構,才是積弊根源。

為對症下藥,最近德國欲拉高國會對憲法法院法官的同意門檻、美國總統拜登想廢除大法官終身職、墨西哥推動全民普選法官的司法改革,均為例證,反觀我們呢?

莫認為無形的司法公信力崩壞不關痛癢,一旦維護正義的最後防線淪陷,輕則人民被迫自力救濟、私刑報復興起,重則國家社會被撕裂激化,走向分化對立。何況促轉會為平反一九七○年泰源監獄暴動事件所作「促轉司字第六二號決定書」,既為其所謂「抵抗權阻卻違法」背書,並否定當事人所受審判程序的正當性;則未來倘有人再次高舉「公民不服從」衝擊和威脅現行體制,我亦不覺意外。

藍委李彥秀說「今天的柯文哲,可能就是明天的你我」。讓人想起漢朝張釋之名言:「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傾而天下用法皆為輕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千載之後,仍然適用。

   
北檢愈描愈黑 別寫天下奇文!
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榮譽理/聯合報
賞析屈原的「卜居」等天下奇文,人間樂事。中秋時節,閱讀北檢的「京華城案洩密調查」新聞稿,卻如水中撈月,盡是虛幻;霧裡看花,滿是疑惑。台北地檢署又打了一記偵查威信的自傷拳!

當危機發生,如果機關首長逢人推迎、遇事遮掩,底下的新聞發言人就會是大眾的出氣包。危機處理有句名言:「危機會讓一個人顯現真正的顏色。」北檢的偵查京華城洩密案正巧陷入了這種愈描愈黑的困境。

針對近日部分媒體報導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被扣的隨身碟內載有「2022/11/1小沈1500」,以及檢廉至銀行查扣柯家保險箱等事,引發社會對「偵查不公開」的廣泛議論。北檢傳喚五名記者後表示,依目前初步查證,足認本案偵辦團隊絕無洩漏偵查內容之情事。

北檢說明,記者報導係依據消息來源、轉述見聞或依據多年採訪經驗、本案關係人之公開受訪內容及法院發布之新聞稿等素材,綜合分析判斷後撰稿。當官的真要有寫官樣文章的本領,可惜的是,此新聞稿非但沒有終止臆測,反而引起更多罵聲;替報導此一新聞的記者解釋採訪寫作的過程,反而引來更多檢媒一體的質疑,何苦來哉!

北檢強調這是初步查證。好!那會繼續查證嗎?會發現什麼偵查不公開的新事證嗎?又會寫出什麼令人哭笑不得的新聞稿呢?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一波未平,又埋下另一波風險。

新聞公關難為,特別是當前政府施政講求大內宣的時刻。機關首長普遍喜歡到處吹牛、放煙火,新聞單位就成了救火隊。明年賴政府的宣傳經費大增六十五%,其來有自。吹新聞,要錢;帶風向,更要錢。

北檢的新聞稿引出了另一個關鍵的議題,記者可在法庭上拒絕證言嗎?新聞媒體被民主社會視為「第四權」的權是「權利」,而非「權力」。沒錯,記者的工作是享有不透露消息來源的保障,但在法律上並不是如律師、醫師的拒絕證言權。

保護消息來源如北檢所說,是記者的天職,也是新聞倫理的要求,他們拒絕透露提供訊息者的真實身分,宜予尊重。但是,如果北檢不追出新聞是否真偽?來源是否單位?就想請外界勿再以臆測、捕風捉影的方式,無端指摘北檢或偵辦團隊有違反偵查不公開之情事,豈能符合大眾對追查偵查不公開的期待?

政府的烏紗帽是國家的公信力,如今怎麼全走了樣?立法院怎能是橡皮圖章?在野的立法委員們,別做秀,這會期是審政府預算,上工幹活了!

   
善用平板平台 因材施教
郭伯臣/台中教育大學校長(台中市/聯合報
針對日前聯合報報導指出「生生用平板/非所有教學都適用」,及去年偏鄉學校開機率偏低等二項議題,筆者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一、平板、大屏、單槍投影、數位學習、AI軟體平台等,這些工具本非萬能,當然無法適用於所有科目。就像老師一樣,無法一位老師教所有科目,我們應該了解這些工具的用途與局限,在適當的領域正確使用這些工具,來幫助學生學習與提升教學效率。

二、善用個人化載具與軟體來因材施教,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國內外許多研究已證實,舉國內最近的分析為例:根據國教署去年十二月扶助學生學習的「科技化評量」結果顯示,三個月內使用「因材網」學習超過四小時以上者比未使用者,國、英、數三科的通過率分別高出約百分之十二、百分之十五、百分之十三;去年十四縣市五年級全體學生學力檢測的結果,也顯示善用因材網的學生成績高於不常用的學生。此外,無論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或美國教育部發布的數位學習指引,日、韓、新加坡等國家數位學習推動政策,都很清楚說明要善用載具來推動個人化學習。因此我們要討論的應是如何在適當的科目,降低老師應用的門檻,提供好的支持作為。

三、目前透過教育雲的OpenID,已可讓師生使用單一帳號及密碼登入六十二個以上的學習平台或軟體,大量降低使用的門檻,教育部也在因材網上建置了小學至高中的各種領域免費數位內容,並整合國資圖、科博館、國家圖書館等館所之電子書及數位資源,讓教師可以方便備課。此外,今年八月廿二日也公布了校長的數位領導指引、教師的數位教學指引3.0,及家長數位學習指引等,並同步辦理相關研習,提升校長數位學習領導與教師數位教學的能力。

四、為提升教師應用載具教學的能力,教育部推動入校入班(手把手)服務計畫來協助教師進行數位教學,由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領航教師,陪伴生手教師進行數位教學,指導課堂軟硬體操作方式及排除問題,並入校示範教學,以提高教師數位學習之意願。偏鄉學校整體的平板月平均使用率(扣除維修與備用平板),也從去年九月的百分之八十四點一提升至今年六月百分之九十九點五,已經有明顯提升。

五、載具的使用是漸進的,日本於二○二一年即已「一生一機」,且推動時把載具視為一種文具,但實際有效應用還是需要逐年提升的。在過去半年,我帶領縣市的夥伴們去參訪日、韓、新加坡,夥伴們也發現我國的數位學習處於領先地位,各項配套與成效評估機制相對完整,而從各項數據與學習成效的結果顯示,數位學習的推動正穩健的向前邁進,未來政府應該持續優化網路與建置免費的數位內容,並提供在職教師更多數位教學的專業支持。

六、偏鄉教師流動率高,因此常常會是初任的公費教師或代課教師在偏鄉教學,職前教師的師培課程也應隨時代趨勢而強化數位學習相關課程。此外也應多鼓勵代課教師一併參與在職教師的研習。

   
不准陶侃搬磚 剝奪教學自主權
蕭福松/大學教師(台東市)/聯合報
中秋節剛過完,下周教師節又將到來,不過根據教育團體對中小學教師做的快樂度調查,有三成教師並不快樂,原因包括學生難管教、政策要求太多。

教師自嘲教書是「高危險行業」絕非笑話。一位老師只是要求學生別吵鬧,竟被拿三明治砸得狼狽;一位老師斥責擾亂秩序的學生,就被不良分子跟蹤,嚇得不敢出門。

聯合報日昨報導,雲林縣一所國小學生因沒做功課,老師引「陶侃搬磚」故事罰學生搬磚塊。有家長稱老師罰學生搬磚塊,害小朋友哭哭啼啼;學生搬磚塊上下樓,萬一摔倒怎麼辦?譴責老師如繼續留下「太沒天理了」。家長責怪老師不該罰學生搬磚塊,但家長知道孩子為何沒做功課?孩子回到家沒做功課,是老師還是家長的責任?

一位老師在聯絡簿上寫道:「貴子弟上課常打瞌睡,作業也沒寫,請家長多予留意並指導。」第二天家長到學校,先用三字經問候老師,然後說:「恁爸就是不會教,才把囝仔送來學校給妳教,怎麼反而要我教?」

家長因為沒空或不會教,所以要老師幫忙教、同時管教,老師當然得從最基本的生活常規及班級經營開始做起,要求寫作業、守秩序,是培養學生認真學習與自我負責態度的初步。

教育是循序漸進的,必須在小孩啟蒙階段,也就是最易接受引導的時期,教導其正確觀念和良好行為,正確觀念建立了,行為就不會偏差。錯過童蒙這個黃金期,一旦偏差觀念、乖張脫序的行為養成,再要矯正就難了!

老師仿效「陶侃搬磚」要求學生搬磚塊,是要學生從勞動中「自我惕勵」,學習負責任、盡本分,完成老師交代的作業。如果連這樣的提醒與教導也要被究責懲處,還有老師願意為學生多付出嗎?

教育宗旨除知識傳授外,更重視人格和品德教育的養成。只要求老師善待學生,卻不要求學生尊重老師、聽從管教,顯得偏頗。話說回來,若學生因沒做功課被罰搬磚塊是「受教權被剝奪」,那麼老師仿「陶侃搬磚」寓教於行卻被狠批,不也是「教學自主權被剝奪」?

   
教部智慧領航 應該把餅做更大
饒達欽/台師大工業教育系名譽教授/聯合報
課程之於教育,猶如水之於身體;前瞻、廣袤的課程帶給學生具備職涯工作能力與寬裕性的發展。有鑑於AI、機器人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以及氣候變遷、永續生存的競合因素中,推陳出新的課程亟需年年改善而非十年長期「慢得拉」,快、精、準與適用是推動課程創革的動力與要求!

近日教育部推動「智慧領航計畫」,明年起以二年投入六千八百萬元,推動運用數位科技之「人文與科技」跨域系列課程(經典闡述、演繹創作、在地文化、社會平權、智慧生活、醫療保健、環境永續及數位人文相關創新應用等);每校(每案)最高四百萬元補助;典範者可高達五百六十萬元。細究之下,約十七至廿餘校可獲補助,僅有不足五分之一學校可獲得,其他學校只好自食其力或喝西北風!

教育部提供之方案,若採競爭型計畫,往往是前廿至卅大學校之囊中物,後段學校則自生自滅,或另謀出路。長期以來,形成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優勝劣敗」淘汰現象!對弱勢學校、學生、家長不利,更對社會不利,將如骨牌一一墜倒!誰來救?

建議教育部應將大餅做得更大!而非各單位各行其是,收割小草小餅。計畫應分「基礎型、進階型、卓越型」,讓大家共襄盛舉!智慧的前瞻教育繫於此!幸甚!亦希冀其他類型計畫也能放眼大眾,而非獨鍾少數菁英。

   
不應放棄紙本教學
黃義勝/大學生(台中市)/聯合報
我是大三生,拜讀十六日「生生平板 一學期用2次」一文,看到最後一段時深有同感。我自己也是喜歡紙本閱讀的學生,也同樣認為3C產品只能是輔助。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許多人認為不需要買紙本書,只需要用平板就可以上課了,這種想法當然是錯的。

以我就讀的大學為例,身邊的人似乎都覺得網路發達,沒必要購買紙本書籍,浪費錢、浪費紙張,且「不愛護地球」,但他們似乎沒有發現紙本閱讀的好處。紙本閱讀可以讓學生更專注;如果是用平板閱讀,學生就很可能會滑到其他頁面,不會專心。

使用平板教學很難讓學生認真學習,就像文章中提到「許多同學一拿到平板就開始連線上網、看YT影片,並沒有按照老師的指令去操作」,所以如果放棄紙本教學,學生程度會大幅降低。

使用平板上課雖然跟得上潮流,卻忽略了教學的本質。什麼是教學的本質?就是要讓學生熱愛學習。教育部不能放棄紙本教學,而應以紙本教學為主,3C產品為輔,這才是能讓台灣學生更進步的方法。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大學教育體制的新挑戰
郭瓊瑩/聯合報
因緣際會參與由IFLA(世界景觀建築師聯盟)的專業教育認證,包括國內、大陸、港澳、日韓等大學專業教育的檢討。除了全球頂尖大學外,諸多國家之大學均同時面臨幾個共通挑戰:

少子化:衝擊著招生,尤其是私立大學未獲政府補助,必須自覓財源,而生源又涉及各國或地方政府對個別教育體制之規範,如不同學制是否可跨國界申請認可。

智慧化:包括ChatGPT之興起,如何引導學生善用高科技資訊工具,但又必須在學術倫理上對表象議題背後之論述、是非與正義有自我識別之自主力與客觀性。

資本化:今日全球化快速進化中,資本化對「價值觀」已非昔日之「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社會多元複雜發展,加上不同專業在產值與人力報酬回饋上之落差,亦導致年輕學子也養成投資報酬率之務實觀。尤其當快速回報之特定產業超越傳統需長期深耕培育路徑,亦誘導了許多年輕人選擇不再自我投資於學術知識之深造。

平庸化:追求卓越與完美,在今日社會氛圍中漸趨「不務實」之標竿設定,主因為追求金字塔端之成就,已非今日普羅社會價值觀。自各國之政治變遷格局中,許多投機式與捷徑式之操作,實大大影響著年輕人對自我生涯規畫設定趨同趨平。

地方化:此實為相當諷刺之現象,原本「全球化」風潮早已席捲全球,唯也因諸多因素,在地理區位、種族文化、風土資源與人力資源…上之鴻溝,即便聯合國及各先進國家均倡議合作、平衡、正義、互助…但現實之競爭力仍朝兩個極端發展。當諸多地域未因全球化受惠反受害時,也讓另一股力量引回「地方化」之定著限制。

面對充滿挑戰不定性之未來,上述這些共通現象已經逐步成為大學校長與教育界討論省思「教育」體制該如何重新定位?

香港高科院(是一所非被認定政府聘用人員標竿)的職業人才培育學校。其校長卻自我定位為:不必和大家擠入全球大學排名,但期培育出一畢業即可與產業無縫接軌的學生。並強調「應用型研究」與「產業結盟」之多向度多光譜跨界合作;也拋開師資必全為專任研究型框架,導入具專業務實經驗型「兼任師資」群來串聯調整傳統研究型學術教師之光譜配比。

務實之治理架構,強調對「社會實踐」「民生福祉」之貢獻互動,並以有彈性之學程來接軌快速之社會變遷,而其培育出來之學生得以為業界接納,立即上路,並保持另類落地之自信與榮耀感。

當許多大學教授為了學校排名、升等而落入無止境之頂尖期刊論文發表循環桎梏中;另一端,有一群師生未必被認可為卓越亮眼,但他們刻正為社會基層人力資源作基礎培力,一步一腳印紮根落地時,誰才會是未來世界的影響者?

(作者為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榮譽理事長)

   
1毒專攻呼吸道 1歲以下嬰兒要注意
上個月歌神張學友因為感染了呼吸道融合病毒,緊急停辦演唱會,讓許多已經搶到票的歌迷錯愕不已。台大兒童醫院前院長、小兒科教授黃立民表示,除了老年人與患有呼吸道共病族群之外,1歲以下嬰兒更是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感染以及併發重症住院的高危險群。

2024年主要國家標準必要專利SEP相關政策動態
隨著全球對標準必要專利議題關注日益增加,各國的政策動態也在不斷演變。我國智慧局持續追蹤歐盟、世界智慧財產組織、英國及美國的SEP相關事件及政策動態,透過蒐集網路公開之SEP相關新聞訊息,分析整理製作標準必要專利動態調查報告,期能增進產業對涉及SEP議題之進一步理解,幫助產業把握主要市場的專利布局策略。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