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餘年來,國人普遍以台灣能成功發展半導體及高階資通訊產業,領先同輩國家如中、韓、星等為傲。為了繼續鞏固此一優勢,朝野均期待未來能在AI人工智慧、生物科技等熱門領域繼續衝刺,保持科技產業強國美譽。
回顧1981-2020的40年間,台灣所以能成就半導體及資通訊設計製造產業絕對競爭優勢,除了眾多國人智慧與辛勤努力,天時與地利未嘗不是重要因素。在這40年期間,美國與日本忽略對製造業之重視,開始將標準品大量生產外包至要素低廉國家地區,改以創新設計、提供精密原料、收取專利授權與品牌行銷做為國家經濟發展之核心,遂成就台韓中的分工聯手,成為全球半導體與資通訊產品最大製造基地。
近年來國際競爭態勢日趨激烈,東南亞、印度等後進國家加入競爭,先進國家更試圖以保護性貿易手段將製造業拉回本土,然而單一國家,即便是美國或中國,冀望以比較優勢稱霸全球幾乎已不可能,智慧型手機與電動汽車案例可為明證。
未來台灣在新時代國際競合分工中是否仍然保持不可被取代之關鍵角色,仰賴的不是外交或國際政治地位,科技產業真實力與不可取代價值,才是台灣護國神脈。
再深入剖析,科技產業發展除了客觀環境條件,基礎工業與正確產業發展策略十分關鍵。國內外政治人物必須了解,產業發展需要紮實基礎,唯有一點一滴、二十年聚沙成塔,方可小成;既不能是放煙火,更不是花拳繡腿。
以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為例,AI產業靠的不是培養更多會寫Python, R, Java的程式設計師,而是要能以應用範疇為目標,以數學能力為基礎,蒐集與清理實務數據,選擇與訓練最適理論模型,並執行大型數據分析、自然語言處理等任務,方能真正解決問題提供即時方案。
以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兩位得主為例,他們成功地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建立目標預測模型,解析近2億種蛋白質結構,讓人類得以洞悉生命的過程,也對未來基因編輯、新藥開發、環境保護、工業應用,提供巨大貢獻。
數學、物理是科學發展與科技產業基礎,人工智慧、數據科學、量子計算與通訊、物聯網、智慧製造,無一能偏離此一基石。根基若不穩固,沙上架樓既不可靠也不敵競爭挑戰。熟悉技術研發的專家都知道:半導體技術演進倚賴對於電子與光學本質的了解,譬如:有鑑於光的傳輸速度大於電子,能量損耗遠低於電子訊號,矽光子的出現即被視為摩爾定律延續的突破性技術路徑。
曾幾何時,1970年代大學聯考第一志願的台大物理系,已經在台灣社會短視就業取向的沙塵中被優秀學子所忽視遺忘。數年前有權威研究機構做過非正式統計:在台灣半導體五大龍頭企業高階主管中,大學主修物理與數學的人數,超過電機與資訊。
俗話說:機械是工業之母。德國、日本工業仍屹立不搖,精密機械地位沒有輕易被取代是最重要原因。機械工業不只是大型機具,其實晚近華為及蘋果即將推出的三折疊、四折疊手機,最重要技術關鍵並不僅僅是柔性OLED面板,還包括精密耐久防水的絞鏈機構,更精細複雜的散熱設計,這些才是技術眉角。
隨著各種科技領域日益進步,材料成為眾多應用領域發展的關鍵突破口,電子半導體、綠能環保、生物科技、太空科學,無一不需要特殊材料做為技術建構基礎。我們鄭重呼籲:經濟部、國科會、教育部,不應隨著政治口水放煙花取寵,以名嘴與網路聲量治國,更應重視科技產業奠基之基本技術,投入更多資源進行基礎應用科學研究,如此方能建構長期競爭優勢,保台灣產業與經濟進步於不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