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首選舉明天投票日,各項民意調查數字顯示,曾俊華依然顯著領先於前,把林鄭月娥和胡國興遠遠拋離於後。可是,這又如何?這真能影響建制陣營對林鄭的支持?恐怕可能性不高吧?曾俊華當然公開表示樂觀,他一如既往地強調「從沒想過會輸,我是唯一能夠團結社會各方各派的候選人,其他人都不及格」。諸如此類,繼續訴諸強勁民意,假戲真演,催眠自己也催眠別人,彷彿明天必會出現奇蹟。
有此樂觀,關鍵理由在於提名投的是明票,選舉投的卻是暗票;曾俊華直言,在暗票制度下,他期待也相信,有不少建制選委將會依憑「良心」和民意作出判斷,甘冒北京下達強力動員令之諱,不投沒有鬍鬚的其他兩人,勇敢地,把票投給有鬍鬚的他。
如此想法樂觀得近乎天真,除了可被視為詩意的政治語言,並無太大的現實政治意義,因為這涉及一個高估和一個低估。
高估者在於,這樣的wishful thinking(一廂情願)太抬舉了八百多名建制選委對民意的重視,以為民意能夠給他們帶來壓力,以為民意能夠被合符比例地「轉譯」為選票,以為民意在小圈子選舉遊戲裡真能發揮實質作用。這樣的暗示或念想,當然跟現實距離極遠。建制選委純粹是「小獨裁者」,在行動上,毫無「誘因」跟從民意投票。他們當初之入圍,不僅跟廣大民意無關,即使在選舉時曾對小圈子選民作過某些承諾,反正沒簽什麼文件也沒作任何宣誓,將來投的又是暗票,完全可以自把自為。喔,不對,不是自把自為,而是依照北京的強力動員令投出選票—這一票,確是暗票,是「黑暗」之暗。
低估者在於,這樣的wishful thinking太看輕了建制選委對於自身利益的維護決心,以為他們確把「團結」放在心上,以為他們不願看見香港撕裂,以為他們相信團結是個好東西。這樣的暗示或念想,當然亦跟現實距離極遠。回看過去兩年多的對決風雨,建制陣營嘴巴喊的是團結,卻又總從撕裂裡攫取到更大的利益,無論是權力人事之安排,抑或是預算經費之分配,執政者皆明目張膽地向建制傾斜,若從「理性抉擇(rational choice)」的角度察看,既然有此好處與誘因,誰還會在意什麼團結不團結?誰還會介意撕裂不撕裂?
更何況,曾俊華因得泛民陣營撐持而提名成功,泛民陣營又已公開表示將把選票全部投他,眉來眼去之下,怎會不令建制選委備受威脅,擔心鬍鬚男一旦當選而必令其利益受損,被迫把吞進肚裡的各式肥肉吐出?所以,就算北京不下動員令,為己之計,建制選委亦必主動票投林鄭、抗拒老曾。
說白了,如果不為權也不為利,建制又怎會成為建制?既為權,也為利,曾俊華的民間人氣愈高,愈不利於自己的開票結果。曾俊華的故作樂觀,其實是高估了建制陣營的道德,亦低估了建制陣營的奴性。(作者為香港作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