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日 星期日

臺北慈濟醫院升格醫學中心


【大家健康悅讀電子報】提供健康資訊、親子教育及有趣的兩性話題,讓你幸福養生,健康、樂活每一天! 【Career職涯電子報】提供職場趨勢脈動、成功人士專訪介紹…等精彩內容。給您最完整、最活用的職場資訊!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3/04 第397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將慈悲化為力量
證嚴上人專區 自我祝福為菩薩
慈濟脈動 慈悲科技創新競賽 孵化青年發明家
焦點專欄 借,還是不借?
將慈悲化為力量
新春前夕,衛福部公告醫學中心評鑑結果,臺北慈濟醫院從準醫學中心正式升格為醫學中心;臺北慈院趙有誠院長期許全院,用更大的力量與承擔,照顧弱勢、孤老、高齡等族群。

全臺有八所慈濟醫院,無論位於都會或偏鄉,也不論醫務營運結餘盈虧,作為非營利的財團法人醫療機構,其宗旨都如證嚴上人在一九八○年代創辦醫院的初衷,為受病所苦者在醫療救治下,拔苦予樂。

正所謂「諸苦之中,病苦為深」,佛經也提到,在諸眾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醫療現場有苦有樂,順著臺北慈院升格因緣,本期月刊專訪趙有誠院長與徐榮源副院長,分享啟業十八年來的使命與力行,以及對於龐大慈濟志工群支持的感恩。

新春期間,花蓮靜思精舍的年味豐盈,不僅海內外志工歸來,與上人及常住師父過年,從小年夜到大年初九,天天有全球各地志工連線拜年。透過網路直播,大家看到了柬埔寨垃圾山村民與孩子的轉變、非洲莫三比克大愛村村民的感恩、辛巴威水井挖鑿對公衛的影響等,可謂慈善成果豐碩,志工喜氣洋洋。

巴基斯坦籍志工阿莫斯丹尼爾,感恩慈濟泰國分會義診中心幫助了來自三十五個國家的難民;文化的差異和有限的資源,經常阻礙人們獲得迫切的醫療照護,他感恩慈濟志工克服萬難,減輕苦難人的痛苦;每位病人的笑容、每戶家庭的感激,以及醫療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都將慈悲化為了力量。「每個被治癒的人,都證明了,當愛匯聚在一起,儘管是小小的善行,都可以在他人的生活中產生巨大的影響。」

本期月刊的另一個特別報導,選擇「慈悲vs科技」為主題,聚焦在慈濟已舉辦七屆的「全國慈悲科技創新競賽」,鼓勵年輕學子以環保為前提,將創意設計發揮在慈善救災或醫療長照。

長年來,慈濟與各領域專家致力將科技運用在醫療、慈善乃至宗教弘法;上人強調,不一定要做很高深、複雜的科學研發,即使是很平凡,卻對人很有用,這樣的研發才是真學問。

科技帶來進步,AI發展改變人們的生活,但唯有融入人文關懷,科技才有價值;當慈悲化為力量,也會成為友善環境、利益人群的永續解方。

自我祝福為菩薩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畫作/陳九熹
祝福自己為菩薩,為人間開道鋪路;

菩薩如果沒有開路,就只是過路人。

不只自己走好這條路,

還要留給後面的人平安走過去的大道,

這就是我們生命的價值。

寒冬過去,春暖來臨,大地逢春,就是萬物欣榮起來了,我們也是一樣,學佛的心如逢新春,法要充分吸收入心,繁榮、澎湃起來。也期待每一天都有新年的氣氛──時時彼此祝福、相互感恩,就是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景象。

過年前,臺灣有幾十處慈濟道場「辦桌」過新年,隆重殷勤地邀請照顧戶來圍爐。一九六九年,慈濟首次在普明寺辦冬令發放,從此也年年圍爐,角落�堛漫t老者或許在自己的家是很孤單,但來到這個大家庭就團圓了。

視天下眾生為自己家人的這分愛,誠意很厚。就如我們每天清晨上大殿誦念〈爐香讚〉:「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其實諸佛菩薩的全身,我們看不到,但感受得到;因為我很真誠,相信諸佛菩薩知道、也見證這分至誠,所以佛菩薩入我的心,在我的心現全身。人人若有這樣的心意,時時佛菩薩就入我們的心。有佛心、有菩薩心,自然對所有的眾生都誠意。

貧病、孤老、殘疾現相在人間,慈濟人看到了,常常關心與作伴,有聯絡就有情,也結了好緣。當過年過節,家家戶戶歡喜慶團圓時,更不忘記他們總是有苦難熬,於是準備豐盛的年菜,圍爐時每一桌還有志工陪伴招呼,幫忙布菜,讓他們不僅享用口味的香,還能感受到誠意的美,相信他們的心也會很歡喜。

冬令圍爐的時候,很多照顧戶也把「竹筒」帶回來;每月點點滴滴的累積,銅板叮叮噹噹、鏗鏗鏘鏘,倒入了大缸。這就是「竹筒歲月」,不要輕視一丁點,滴水成河,滋潤乾涸大地,會合點滴,能夠救濟無數。

過年這一段時間,多少國家的慈濟人回來看師父,靜思精舍就是全球慈濟人的家,大家平常精進在人間,回到精進的道場,也回到佛法的大家庭,除夕圍爐有兩百桌以上,無論走到哪一個角落,聽到的都是歡喜問好的聲音。

慈濟人天天與人結好緣,也要常常向自己祝福:「幸好我在慈濟大家庭,師父都叫我『菩薩』呢!我也一定要成菩薩。」慈濟將近六十年了,感恩全球慈濟人的支持,用心用愛,開道鋪路走過來;如果菩薩沒有開路,就是過路人而已。我們不只自己走好這條路,還留給後面的人輕鬆平安走過去的大道,這就是生命的價值。

世間有缺陷的人生很多,如果看不見種種人間苦,就會茫茫度日;傾聽天下苦難聲音,會珍惜自己有福;既有福、有因緣看見苦,更要提起使命感、責任感,激發出愛的力量。國際間有苦有災,那個國家的慈濟人就地啟動,若是災難面積大,也會跨國動員;或者鼓勵受災的人自救,以「以工代賑」的方式讓他們照顧鄰里,照顧好孤老無依。救災救難還要關懷日常生活,有的不只是一次急難救助,評估三個月或半年才能復原,就給予中期的幫助;還有的家庭成員都是孤老、殘疾、病痛,就要列為長期照顧,甚至一直關心到人生最後的大事。所以我很感恩慈濟人的這分大愛,有菩薩的地方,苦難人就有福。

每一天有八萬六千四百秒,聽起來很多,但是如同時鐘的聲音滴滴答答快速過去。人生也是飛秒間,不知自然就不覺,不在意時間,生命就隨時日飛逝。時間再怎麼把握,極微細的毫秒還是會過去;要多利用時間,把極微秒用得很有價值。

雖然感慨時光已過,「命亦隨減」,但過去的歷史一直在增加,感恩還好有做這些事,這一生做得對的事情,現在更不能疏忽掉。體力確實會一年不如一年,但要勤精進,莫忘自己的毅力和勇氣。因為修行的目標就是要度眾生,沒有緣就度不了;此生要結更多人間福緣,來生修行才會有眾生緣,修行愈久,就能度愈多人。人間無處不是菩薩道,條條菩薩道通佛道,請大家時時多用心!

慈悲科技創新競賽 孵化青年發明家
「慈悲科技創新競賽」舉辦七年來,四十七個好點子經過業界評選獲獎,

已有作品進入商品化階段。關懷社會的視野和創意,在業師陪伴下逐步成型,

青年發明家「破殼而出」,改變世界不是說說而已!

站在作品「海龜防護罩」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生薛凱潔向評審們簡報研發理念。「由於全球暖化,棲地沙灘溫度過高,導致幼龜雌多雄少,甚至出現九成新生海龜都是雌性的異常現象;若不設法挽救,將有滅絕之虞……」

展示桌上看起來像倒扣鍋具的防護罩,由甘蔗渣結合海藻膠等天然材質壓製,能遮陽通風,讓沙地維持適當溫度;上頭有告示牌標示龜卵位置,下部則留了幾個出口,方便破殼而出的小海龜爬向大海。

「全世界像你這樣的人才比較少,可是關懷海龜的人很多,我想問的是,這件事情的原創性有多少?」簡報完畢換評審上場,臺北慈濟醫院趙有誠院長首先出題,工業技術研究院蔡禎輝處長、設計界達人伍志翔總監也接著發問。

「甘蔗渣的碳足跡有多少?會不會為了廢物利用,反而造成其他碳足跡?」「有沒有類似方案在解決這個問題?你覺得你勝在什麼地方?」連續提問考驗參賽者的臨場應變能力,以及對相關議題的熟悉度。

下一位上場的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團隊,已在旁做好準備。儘管推出的作品「慈悲榻」按摩長照病床,還只能以人體模型、紙盒及被單組成模型作概念展示,但評審們依舊認真看待。

「賴床是普遍存在你我生活中的小確幸,但臥床卻成了某些人的不幸,他們的日常生活可能要專人照料,甚至產生壓瘡。我們希望能減輕這些臥床病人的痛苦。」團隊代表張銘元解說「獨立筒」版本的減壓床墊,不同於市售氣墊床由一節節氣墊並聯組成,輪流充氣、放氣以減壓,新版本以馬達轉動凸輪結構,驅動床墊�媦々Q個頂柱上下運動,不僅可以避免長時間壓迫,甚至有按摩效果。

「我想藉由各位評審的手,親身體會一下按摩的回饋。」在張銘元引導下,三位評審把右手掌壓在模型床的床單上,感受上下起伏的動感。評審伍志翔總監提醒:「如果它是軟的,凸輪轉上去的時候,是沒有辦法帶動按摩效果的;如果是硬的,就會有不舒服的問題……」

從百件參賽案件中評選出「大專院校組」十六組及「高中職組」八組優秀作品,在歷經緊張面試後,陸續揭曉前三名、佳作以及「最佳人氣獎」、「企業特別獎」等獎項。得獎作品中,有的已有實體成品,有的還處於概念階段,卻展現可觀潛力,值得進一步發展。而從學習成長的角度來看,每一位經歷過「燒腦」階段,從做中學的參賽者,無論排名為何都是贏家。

不躺平,有想法就行動

這項「慈悲科技創新競賽」,二○一七年起由慈濟基金會與慈濟科技大學合辦,鼓勵青年學子將創意化為濟世利生的能量。從第一屆四十多隊參賽,到二○二三年第七屆有一百二十多組團隊加入角逐,顯示當代年輕人儘管面臨諸多困難,依舊有許多人不願「躺平」,抱持改變世界的夢想並付諸行動。

參賽者在慈善、醫療兩大領域發揮創意。對慈善有興趣的團隊,從防災、備災、賑災需求切入,或是從人文關懷層面發想,設計可以改善偏鄉弱勢者生計、促進社區與環境永續的作品。如果志在醫療照護,則在扶持老弱病殘,助益長照方面下功夫,或是研發改善醫療執業環境,增進病人安全與福祉的好物。

參賽作品必須符合環保五R,「不用、少用、重複用、修理再利用、清淨回收有大用」中的至少兩項。「有很多產品在研發甚至量產時,耗掉很多資源,製造很大污染,所以我們要求創意發明的出發點要兼顧環保。」慈濟科技大學羅文瑞校長說明。

去年度競賽,從五月一日報名到十一月十八日決賽頒獎為止,總計吸引了一百二十多組團隊參賽,最後篩選出二十四組進入決賽;為應對評審提問,每支隊伍都做足了「快問快答」的準備,矢志贏得好名次和獎金。

評審從生活實用、操作便利、價格合理、市場接受、應用難易等層面,評核審視產品的整體完整度,並回饋各團隊建言與問題。臺北慈濟醫院趙有誠院長說,比賽總有輸贏,「譬如比胖,院長就贏,但比年輕,你們就贏了。成績公布若跟你的想像有落差,這輸贏只是角度上的分別,有的是從商業來看,今天則是重視慈悲的出發點,還有關懷弱勢或關懷地球。」

趙有誠肯定大家的創意發想已經起了頭,「也許你周邊的年輕人最後會成為比爾蓋茲,也祝福你日後口袋在豐盈時,要記得你一開始的初發心,就是要幫助人。」

汲水人,前浪引領後浪

決賽隊伍之一的慈濟科技大學「汲水人」研發團隊,致力於無電力式慈悲淨水設備,投入時間長達一年半。具有護理背景的團隊成員蔣怡慧說,看到媒體報導非洲和未開發國家的落後地區缺乏乾淨飲用水,當地電力也不是那麼穩定,因此構思手動加壓的淨水器;過程中歷經多次失敗,不過團隊愈挫愈勇,認為目標明確,就值得努力。

他們以隨手可得的材料,如水管、寶特瓶、舊衣組成過濾器,在操作過濾後,拆下舊衣服清洗,即可重覆再利用,達到最高程度的回收再運用,具有無電經濟性、體積輕便性、過濾逆洗性、零件可換性、耗材可近性及環保再用性。

當他們以這樣的產品參賽的同時,慈濟基金會也將淨水設備送往蘭嶼,讓居民在十月上旬小犬颱風重創後,依然能享用淨水。

慈濟基金會災防組呂學正組長表示,送到蘭嶼的「UVCLED滅菌淨水系統」,其前身是慈濟與工研院合作研發、曾經投入二○一八年寮國水患援助的「高機動節能淨水模組」,這組設備由四組過濾桶組成,淨水量能為一天兩噸,每組過濾桶都可放進大行李箱,由賑災人員拉著上客機、搭巴士,不必另外安排貨運。

二○二三年三月,工研院再度應慈濟所需進一步研發,濾桶比一個二十八吋行李箱再大一些,但濾水效能達一日三噸以上。「系統有三道濾心,第一、二道濾心先把濁度處理掉,第三道UF薄膜可以過濾大部分細菌,最後再用LED發出的紫外光,消除細菌和病毒。」呂學正信心滿滿地說:「從這套系統出來的水,可以直接生飲。」

這個案例顯示用於慈善賑災的「慈悲科技」設備,必須持續精進、日新又新,方能應對日益嚴峻的災難考驗,滿足多元需求。

新點子,助人離苦得樂

帶領雲科大團隊參賽的潘志龍教授表示,現在的教學很強調縮小學用落差,同學們的心血若能在全國性甚至國際競賽中入圍或得獎,這段履歷對未來升學、就業是相當有幫助的。

羅文瑞校長則說,學生團隊在財力、設備、技術等各方面無法和資源雄厚的廠商相提並論,呈現出來的作品或概念難免不成熟,但還是要鼓勵大家從事創新研發。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劉效成也進一步說明:「創新,並不一定要發明新事物,把現有可以運用的科技,跟眾生需求及慈悲善念結合起來,讓它能夠應用、產生更大的善的影響力,就是創新。」

慈悲是「予樂拔苦」,慈悲科技的研發重點在於能否助人離苦得樂?可不可以做到對大地眾生友善無害,乃至對已經殘破不堪的地球環境有所助益?以利他之心做創新研發,發揮的空間其實無限寬廣。慈濟邀請有熱情有創意的年輕朋友們加入這個「為善競爭」的賽事,持續為濟世利生付出愛心與智慧。(部分資料提供/吳珍香)

借,還是不借?
撰文•李秋月 插畫•鍾庭嘉
問:同學跟我借錢,借還是不借?

答:有句話說得好:「錢不借朋友,朋友消失;錢借朋友,錢和朋友一起消失。」這句話,提醒我們以下幾個重點:

借出的錢很難拿回

二十幾年前,學生H打電話跟我借錢。他由奶奶帶大,頗為上進,品行良好,後來因為家庭因素,轉學回臺中;他離開高雄前,我們深談一番,臨別時我告訴他:「有事、沒事都要打電話跟老師聯繫,讓老師知道你的近況。」

當他打電話跟我借錢時,我馬上答應,並問需要多少,他說一萬元,我們約好當週週六在我家見面。

那天高雄下大雨,許多地方積水;我擔心他沒有吃飯,先準備了兩個便當,又怕他被雨淋溼,預備好毛巾及吹風機。他到的時候,牽著女朋友的手,兩人非常陽光地走入我家。

我把事先準備好的錢,放進寫好家中地址及電話的信封袋,告訴他:「錢準備好了,還錢的地址也幫你寫好了,老師知道你有在打工,半年後可以一個月還五百元嗎?」他說可以,兩人未吃便當,手牽手瀟灑地走入雨中。

看著沒入雨霧中的背影,不知為什麼,我知道他不會還錢,而且他不會再出現在我眼前。過了二十五年,以上都成為事實。

藉此建立理財觀念

如果同學只是忘了帶午餐費,而向人借錢,這時候若是評估自己的零用錢足夠,對方人品又好,可以考慮借他;但是對方如果經常跟同學借錢,又有借而不還的記錄,這時候就要勇敢拒絕。

同學之間商借的金額一般都不大,如果金額超過自己的能力範圍也要拒絕,因為它勢必會影響日常生活支出的狀況;所以借錢也算是理財觀念的建構。

做出選擇也是負責

借了錢之後,無論如何都要明訂還錢日期。我們會借錢給對方,一般都是應急,還錢的日期最好訂為隔天;所以當你借錢給同學時,也要坦誠地告知還錢日期,一方面讓對方養成「有借有還,再借不難」的觀念,其次也在幫助對方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借不借錢?的確是個大哉問,借錢還錢是個人良好信用的建構,更是朋友之間相處的信賴準則;借錢給同學,也是一個理財觀念的落實。

不管借或不借,都要有心理準備:錢可能拿不回來、可能會同時失去這個朋友。

如果錢拿不回來,不會影響自己的日常生活,就借他吧!如果對方是你的好朋友,你可以誠懇說明不借錢的理由,這樣兩人日後可能還會是朋友;千萬別當爛好人,事後才後悔借錢給對方,結果友人變仇人。

很喜歡以下這段話:「因為生命的意義在於選擇,當一個人不斷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時,那麼不管這些選擇是對是錯,他的生命都會因為自主選擇而豐富多彩,而他的心理能量都會不斷增加。只有做過選擇,一個人才算活過。」所以借或不借,對雙方來說,都是讓自己成長的好課題。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688期

全球AI治理淪意識形態對抗
在ChatGPT 引爆全球AI 熱潮後,有鑑於AI技術快速發展對人類可能的影響,國際社會終於在AI 觀念出現70 年之後開始推動AI治理,並嘗試以法律及行政手段雙管齊下的方式,對先進AI 技術發展與應用進行監管。但在最需要國際合作的當下,地緣政治卻成為AI全球治理的不確定因素。

line of work不是工作用的line,商務閒聊必學的5條Line
聽到一句What line of work are you in? 別急著掏出手機打開Line app,人家是在問你,是做哪一行的。以下列舉了跟商務溝通有關的5條線,聽到的時候,請先停頓一兩秒想一想,別一下子就做反應。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