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成交量30萬戶 才是關鍵指標
2016年的新低量,推估是因建商都抱持以拖待變、遞延推案的態度,投資客也傾向延後交屋,受到「該交屋而未交屋」的遞延影響,推升2017年成交量,因此,不能排除多出的2萬戶交易可能是「虛胖」,因此必須再搭配2018年成交數據,才能確立底部。
他說,2018、2019年的成交量多來自2015∼2016年預售案,是建商讓利最兇、也是自住買方出手的時間,若2018及2019年的成交量再回到24萬∼25萬棟間,幾乎就能確認「虛胖」的案子已被消化,並確認這是底部量。
「即便確認底部,也不代表馬上起漲。」過去10年,台灣房產平均每年交易均量在35萬∼37萬戶間,若成交量無法放大到30萬戶,代表人氣尚未從量縮慢慢進入盤整期,而盤整期才是自住客可以安心進場的時間點。
顏炳立認為,目前市場就像「溫水煮青蛙」,除非出現大利空才可能加速趕底,否則疲弱是常態,預估價格再跌1成才會有明顯買盤進場,預期北市蛋黃區投報率2.8%∼3%、蛋白區3.3%∼3.8%,外縣市則要拉高至4%,才會有投資客想介入。
李同榮:房價要回落到2011年才是合理價
這幾年來李同榮提出不少十分準確的預測,他曾經在2011年2月大膽預估台北市房價在2014第4季可能出現反轉;2015年當市場一片悲觀之際,他主張台北市將在2017年第4季率先止跌。
如今回頭檢視,這一波領跌的台北市房地產似乎已經落底了,李同榮甚至預估,2018年下半年臺灣房市可望全面復甦。
他明確指出,除非發生金融風暴與戰亂,否則,房市恐慌性殺盤根本不可能出現,因為這一波房市起漲是因為利率偏低,建商與持有多戶房產者的口袋都很深,而且大部分投資客早有警覺,已於2014年之前撤離。
跟顏炳立不同的是,李同榮採用「季成交量」來判斷落底的時間點,他說,全台交易量老早於2016年第1季創下季量43,182戶的見底量,從這個時候起,房市的交易量逐步回升,雖然價格仍然在緩跌中,但是量能卻也逐步擴增,這代表自住買盤正在慢慢進駐。
台北市觀望買盤累積 今年將有自住需求潮
此外,他比對台北市近3年半成交量與全國的占比,2010年北市交易量占全國的15%,但到了2016、2017年交易占比急縮到只剩8.8%,「顯示累積太多觀望買盤」,因而推估2018年北市將有自住需求潮,交易量可望大幅度反彈。
「但成交量落底,並不代表價格已落底。」李同榮說,落底後要再搭配量能觀察。因為房地產修正有4部曲,先從價格反轉向下、成交量萎縮、殺價取量、加速趕底,全國僅有大安區出現「有殺價取量」的現象。
根據吉家網統計,台北市房價平均單價自2014年第2季高點65.7萬元,回到2017年第3季的52.5萬元,幾乎回到2011年第3季的51.9萬元,修正2成,但新北市及中南部縣市的價格仍未回到2011年,預估仍有機會補跌至今年第2季。
因此,李同榮認為,2018年第3季房市全面止跌,並進入1至2年盤整期。
【全文未完,更多精采內容請看:《Money錢》NO.126 2018年3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