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之路:李白
The Banished Immortal:A Life of Li Bai
作者:哈金
本名金雪飛,1956年出生於中國遼寧省,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服役五年。在校主攻英美文學,1982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英語系,1984年獲山東大學英美文學碩士。1985年赴美留學,並於1992年獲布蘭戴斯大學博士學位。現任教於美國波士頓大學。著有詩集《沉默之間》、《面對陰影》和《殘骸》;另外有短篇小說集《好兵》《光天化日》、《新郎》和《落地》;長篇小說《池塘》、《等待》、《瘋狂》、《戰廢品》、《自由生活》、《南京安魂曲》、《背叛指南》、《折騰到底》;論文集《在他鄉寫作》。2011年起在臺灣陸續出版中文詩集包括《錯過的時光》、《另一個空間》、《路上的家園》。
短篇小說集《好兵》獲得1997年美國筆會/海明威獎。《新郎》一書獲得兩獎項:亞裔美國文學獎,及The Townsend Prize小說獎。長篇小說《等待》獲得1999年美國國家書卷獎和2000年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並入圍普立茲文學獎,為第一位同時獲此兩項美國文學獎的華人作家,該書迄今已譯成二十多國語言出版。《戰廢品》則入選2004年《紐約時報》十大好書、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入圍2005年普立茲文學獎。
譯者:湯秋妍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學士,上海復旦大學文學碩士。現任美國衛斯理學院東亞系中文講師。已在不同華語期刊發表過數篇英語文學的翻譯作品。譯作包括哈金長篇小說《背叛指南》、《折騰到底》。
※ ※ ※
通天之路,一場浪漫卻注定墜落的逐日之行
盛唐最傳奇、浪漫的詩人李白,其詩句在華文世界幾乎已成朗朗上口的日常用語。由於詩人才氣超群,作品傳誦已久,關於李白的生平與逝去,總有許多穿鑿附會、媲美神話的浪漫傳說:據聞太白金星下凡的他,是中國第一位大量使用月亮意象的詩人;他飲酒作詩的信手拈來、自由奔放,為他贏得詩仙的美名;關於他的死,更是眾說紛紜……
旅美華裔作家哈金,綜覽漢學相關研究,用作家之筆融入情節鋪陳和生動對話,同時以學術研究之清晰論述加上嚴謹考究,完成了一部宛如小說般有趣易讀的非虛構傳記。從史料上記載李白各個時期經歷事件之轉折為軸,輔以李白流傳後世之詩作,在千年後,還原創作當下的時空背景,勾畫出一個完整鮮活的李白。
哈金以自身在英美詩歌方面的訓練解讀李白詩作,力求簡潔,但維持敘述的流暢性,進而將盛唐的李白和作品與現今世界連結,讓讀者感同身受,並得到理解上的欣賞和情感上的體認。歷史真實的李白、詩人自我創造的李白、歷史文化想像所製造的李白,都在此書中娓娓道來。
國內知名作家、學者一致推薦
專文推薦/王德威(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哈金自己也是詩人。他曾經夢想從詩歌裡建構他的「自由生活」。世事多變,他竟然以英語小�u創作在歐美掙得一席之地,但一種屬於「詩」的悸動恐怕從來縈繞他的心中。他曾經出版數本詩集,多年之後,終於直面李白,叩問作�d詩人在唐代──以及當代,或任何一個時代──的可能與不可能。
共同推薦/
王聰威、李有成、高嘉謙、陳榮彬、單德興
(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 ※ ※
一、出身
我們談到李白時,應該記住有三個李白:歷史真實的李白、詩人自我創造的李白,以及歷史文化想像所製造的李白。理想中,我們的目標應該是盡可能多地呈現真實的李白,同時試圖理解詩人自我創造的動機與結果。但我們也必須瞭解,由於李白一生史料稀缺,這一野心勢必受到局限。
近幾十年來,好幾份李白年表相繼問世。它們的內容和方法都非常類似,列出詩人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但這些年表的主要依據仍是詩人自己著作中提供的資訊,而這些本應是詩人自我創造之形象的來源。李白中文傳記的每位作者都根據這些骨架填充血肉,試圖重述李白的一生。這些傳記本身也相互引用。其中三本最突出、最有用的也成為我的主要資料來源:周勳初的《李白評傳》、李長之的《李白傳》,以及安旗的《李白傳》。在英國,亞瑟•威利(Arthur Waley)七十年前出版了《李白的詩歌與事業》(The Poetry and Career of Li Po),儘管書中的資訊現在看來不夠完整而且有些過時,但這本專著仍顯示出扎實的學問以及合理的判斷,所以我也使用了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此外,近幾十年來,馬鞍山市的李白研究所定期發表學術論文,有一些也幫助我構建我的敘事。和那些年表相似,這些學者們所使用的資訊大部分也來自李白自己的詩文創作──數百年來,大家根據李白的作品整合出很多關於李白生平的故事或情節。不過,根據李白族叔李陽冰說,他的詩「十喪其九」。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的李白作品都來自他的追隨者魏顥和李陽冰編寫的兩本文集,約一千首詩文,這些應該只是他作品的一小部分。
李白自己的文字是我們最重要的參考資料,但他的一些朋友在其詩文中也描寫過李白的樣貌與個性。在李白同代人眼中,他形象不俗、個性豪邁。魏顥曾描寫過李白眼睛炯炯有神、嘴型有力:「眸子迥然,哆如猛虎;或時束帶,風流蘊藉。曾受道籙於齊,有青綺冠帔一副。」「青綺冠帔」指黑色的絲繡方帽,是當時道士的典型裝扮。這篇文章之後的幾個世紀,大家描寫的李白肖像都跟魏顥這段話類似。高適詩中也曾寫過李白:「李侯懷英雄,骯髒乃天資,方寸且無間,衣冠當在斯。」亦讓人聯想到一位正直坦蕩、打扮入時的豪客。李白經常形容自己是「逍遙」人,雖然又與他一直期待自己成為的朝廷重臣的形象不相符合。他那些豪飲狂醉的傳奇故事也揭示了他天真任性的一面。杜甫曾寫他「天子呼來不上船」,感歎他愛酒之甚。在另一首詩中,杜甫寫李白「自是君身有仙骨」,跟高適形容李白的「骯髒」也相稱。
現在我們還有一件非常珍稀的文物,使我們對李白的個性和才能有更直觀的感受:李白有一小段書法尚現存於世,上面有二十五個漢字。這是目前所知李白留存在世的唯一墨寶,毛澤東特別喜愛,私藏把玩多年才於一九五八年將其送還給故宮博物院。在中國傳統上,書法是展現一個人修養與才情的窗口。從字跡可以猜測書寫之人的個性,甚至體質。李白這段卷軸上寫著:「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應是某時應景之作,前後文也不詳,但作品中李白的字遒勁有力、壯逸優美,僅從書法本身的獨特美感上說,也能感覺得出書寫之人必定體格強健、性格灑脫自信,擁有不凡的氣質。
現在我們所掌握的關於李白童年和家庭背景的資訊太少,儘管歷代的李白研究者們都在努力還原他的生活。李白自己作品中幾乎從未提起他的父母或兄弟姐妹。尤其令人震驚的是,他一個字都沒寫過自己的母親。據說,她母親不是漢人,是少數民族,甚至可能是土耳其人。當時唐朝沒有明確的邊界,西部的廣袤疆土上生活著蒙古人、波斯人、突厥人和維吾爾人。這些西方王國自己的疆域也不斷在變化,其中一些國家部族長年征戰,各個王朝此起彼伏。不同種族的人長久混居在一起,彼此通婚的情況不可避免。李家在西域這種環境中居住多年,後來才遷回四川。有研究者認為李白只有一半漢人血統,長相也像外國人──這一點還沒定論,但我們知道他同時代的人應該看得出他有部分胡夷血統。不過那時的唐朝相對寬容──甚至比如今的中國還要開放──社會和朝廷不排斥外國人前來發展,甚至軍隊中都有高級將領出身異邦。
李白雖從不談論母親,但我們仍可猜測她應該非常健康耐勞、充滿活力。她為李家生育了好幾個孩子。李白是排行靠後的小兒子,尚且精力充沛、到處撒野,可以想像她那些年長的兒子們有多強壯。我們知道李白有一個胞妹,名喚圓月,也許是和家人一起遷回四川的,也可能後來出生在內地,她嫁給了一個當地人。在四川江油,她的墓地坐落在綠色的灌木叢中,至今保存完好。李白也有一個弟弟,或許出生在四川。在返回內陸之前,李家曾住在碎葉城(現今吉爾吉斯斯坦(Kyrgyzstan)的托克馬克(Tokmok))。這個地區在唐朝屬於隴右道的安西大都護府管轄。李白父親生意做得成功,主要經營穀物、麵料、葡萄酒、乾貨、生活器具及紙張。紙張在唐朝已廣為應用,根據原料還細分為諸多種類,比如麻、稻草或樹皮做的紙張。竹子造的紙光滑結實,最受歡迎。通過絲綢之路,也就是那條著名的始於漢代(西元前二ま六年─西元二二ま年)的連接中國、印度、中亞、阿拉伯、非洲以及歐洲的貿易路線,紙張傳到了阿拉伯,然後是歐洲。李白父親就是其中的一名商人,他的駱駝商隊滿載著中國製造的貨品運往西方,也把來自西域的貨物長途漫漫地運到中原內陸──有毛皮、草藥和乾果。父親去內陸做生意時常常帶著幾個大兒子,教他們學習業務。李家沿長江擁有好幾處商貿站,後來他們的生意不斷擴張。有證據顯示他家積累了相當大的財富。
李白父親名叫李客,這個名字聽來比較不同尋常、有外國人之感。當時大家不會叫這樣的名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異鄉人」或「外來客」。我們甚至不確定他家的「李」姓是不是真的。有人認為,這個姓氏很可能是李白父親回中原後給自己起的。給自己改姓在唐朝很普遍──人們希望借此來攀附名門,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算一種社會生存的手段。李白一生都聲稱自己是皇帝的親戚,因為皇帝也姓李。李唐皇帝也修改了皇家歷史,好聽起來更像正宗的漢人。其實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母親是鮮卑人,是河北南部韃靼的一支。但後來皇帝和宮廷史官一致說唐皇室最初來自甘肅和山西之間的關隴──因為河北李家是少數族群,而關隴李家是高門望族,社會地位尊貴顯赫,是來自中原的正宗漢人。這可能部分解釋了皇室為什麼不否認李白與他們同宗──他們的家譜都有自我編造的嫌疑。
李客為人機敏且深謀遠慮。李白在自己一首詩的序中提到過父親,說他很有學問(基本上是自學的),熟悉典籍,並教授孩子們學習。李客說自家族譜在搬回內陸的旅途中遺失了,但他們確實是偉大的李廣將軍(西元前一八四─一一九年)的後裔。李廣是歷史上的傳奇人物,唐朝前八百多年,他駐紮在中國西部邊疆,抵禦外敵入侵──主要是來自中亞的匈奴人。世間流傳著許多讚美李廣英勇事蹟的詩歌和故事。有一首詩寫道:「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陰山是西域到中國內陸的必經要道,「飛將軍」是匈奴人給李廣起的綽號,因為他的部隊總是神出鬼沒、行動如飛。司馬遷記載過一個故事,說李廣有一次和部下看見草叢中有一隻虎。李廣向老虎射了一箭。後來待大家去查看時,發現那不是虎而是一塊棕色的岩石──一支箭插在上面;然而大家怎麼使勁都拔不出來,將軍的力量大到已將整個箭頭都射入了石中。李廣一生捷報頻傳,對漢朝廷非常忠誠,但中央政府從未公平地嘉獎過他,也不允許他返回內地。最後年過六旬的李廣因不堪來自各方的折辱,在前線自刎而亡。
李客說自己是李廣將軍第十六代血親之一,別人也不能完全否定,因為李將軍在西部的確留下了一支血脈。李客這麼一說還有更多好處,唐皇室修訂的族譜表明李唐祖先與李廣將軍也是同宗,都來自中原的關隴。所以李客聲稱,他家與唐朝皇帝有某種親戚關係。按照這個排行,李客甚至來自於這個家族中較為年長的一支,比皇室輩分還高。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李白曾暗示,依據家譜,玄宗皇帝其實是他的侄孫。
這樣篡改家譜的行為給後代的研究帶來困難。為了和皇帝沾親帶故,「李」姓在唐朝確實極其普遍,大家都希望自己出身尊貴(當今世上約有一億人姓李)。每當李白旅行時,他總能遇到姓李的人。出於習慣和禮貌,他會認可自己與他們的親戚關係,特別是一些有權有勢的官員,李白會稱他們「從兄」、「從侄」或「從叔」,甚至獻詩給其中一些人。結果,李白的「親戚」遍布各地,卻真假難辨。
李白四歲時,父親帶領全家人徹底告別碎葉,遷往內陸。他們跨越天山山脈,又穿過沙漠戈壁,半年後才到達四川。李白一定記得那場旅途的艱辛,因為他在詩歌中經常展現出一種李白作品獨有的廣袤荒野形象。〈關山月〉是李白最著名的邊塞詩之一,開篇就描寫了這麼一幅雄渾的景象:
明月出天山 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里 吹度玉門關
──〈關山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