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日 星期五

寮國大水後 田疇渴望稻香


【人類智庫健康生活週報】提供中醫養生智慧,及最新、最實用的養生健康知識,和你一起呵護全家人的健康!
英文單字總是背了又忘、忘了又背?【TOEIC Power多益單字報】教你從字首、字根和字尾學起,輕鬆背單字。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1/04 第345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用愛翻轉非洲
證嚴上人專區 與天地眾生分享愛
慈濟脈動 寮國大水後 田疇渴望稻香
焦點專欄 男孩的祈禱 媽媽的笑容回來了
用愛翻轉非洲
非洲在國人的印象中,是較原始蠻荒,且充滿殖民色彩的神祕大陸,和臺灣十分遙遠。然而,證嚴上人最近提及,未來慈濟國際救援的重點將放在非洲。

慈濟在非洲南部已深耕二十多年,救濟貧病苦難,從南非往北關懷至賴索托、史瓦帝尼、莫三比克、辛巴威等七個國家,且已帶動在地志工成為慈善的主力。二○一五年起,慈濟慈善足跡進入伊波拉病毒蔓延的西非,在疫情最嚴重的獅子山共和國發放物資,捐贈病床。當地醫院也與花蓮慈院簽署醫療合作備忘錄,派遣醫師來臺交流。

相對於其他有慈濟據點的非洲國家,獅子山共和國的長期關懷較為不易,除民生物資的給予外,難以因應當地社會狀況,提出更適切的慈善方案。

二○○六年上映的電影《血鑽石》,即講述在一九九○年代,獅子山共和國因為軍閥爭奪鑽石的開採,導致內戰不斷。脫離殖民母國獨立之後,這個國家未能建立民主制度,反政府組織藉非法開採鑽石,購買軍火和政府對抗。鑽石的天然資產並未給人民帶來富足的生活,反而令他們暴露在遭受殺戮的危險中。

這段浴血的歲月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結束,然因少數人把持外來投資的利益,造成貧富階級更加懸殊,一般民眾處在缺乏基礎醫療和教育資源的貧困狀態。由於公共建設薄弱,獅子山共和國首都自由城每逢雨季,違章建築擁擠的貧民區便遭受水患。加上公共衛生的知識與應變匱乏,才造成幾年前伊波拉疫情的擴散。

二○一九年八月間,獅子山共和國發生水患,慈濟人再度前往發放物資,並與當地慈善團體展開合作,如天主教自由城明愛會、希利國際援助基金會、蘭頤基金會。本期特別報導可見,慈濟提供臺灣農委會援外白米,以及慈濟五穀粉、環保毛毯、衣物,支援這些已在當地深耕的非營利組織。

此行中,除了一般貧戶,慈濟團隊也到感化院、收容包括伊波拉遺孤和障礙兒的孤兒院進行發放;亦拜訪蘭頤基金會培育當地婦女獨立耕種的農場。慈濟團隊也針對當地四十位投入的志工進行培訓,並面談可能來臺進修的本土志工。

合抱之木始於毫芒,上人勉勵志工指出,相信殷勤布下善種子,在幾十年後回首,也可看見善行結果,綠樹成蔭,翻轉許多人的命運。

與天地眾生分享愛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畫作/陳九熹(山花紅子自在啼-局部)
擁有多少才是福呢?

知足的人,是最有福的人;

感恩有福,也願意與天地眾生分享資源,

集一分愛,就是集一分德。

寒冬來臨,總會想到更寒凍的地方會是如何,苦難的人又該怎麼辦;不只是身體感受到苦,還有缺糧、缺衣,甚至連立足之地、遮蔽之處都沒有的苦;也會感恩自己很有福,住的、穿的、用的物資都很充足。擁有多少才是福呢?容易滿足的人,是最有福的人。

福就在我們的生活中,也要把眼光看遠一點。菲律賓南部民答那峨島在十月底發生強震,房屋倒塌,許多人無家可歸,有些家庭以竹竿、檳榔葉搭起棲身處,地面坑坑洞洞泥濘潮溼,身該依住何處?慈濟人趕緊去幫助,發放白米、毛毯、福慧床及祝福金,讓居民安身與安心。

居民非常感動,說做夢也不敢想像能擁有這一些;許多人趕緊使用祝福金購買鋅板,來補強倒塌的房屋,雖然簡單,至少能夠遮風擋雨;幾張福慧床拼一拼,就可以讓好幾個孩子睡在上面。

看到慈濟人自掏腰包,克服交通艱鉅,來來回回發放,我很感恩;每一次聽他們分享,雖然對受災居民的貧困感到無奈,但也感恩我們的足跡走得到、有因緣可以親手發放,讓他們在人生的寒冬,能有人間的溫度可庇護。

新年前夕,慈濟也完成在寮國南部水患災區的發放,不只是給予白米,解決近期的難關,還給予稻種,讓受災農民耕地布種,期待下一期的收穫,是自力更生而來的。

當地好幾位實業家,與來自各國的慈濟人會合,準備資糧、安排運送,也發願成為菩薩種子;寮國貧民看到慈濟人來了,以為只是輕輕幾包象徵性的給,沒想到是有分量的物資,可以度過好幾個月。接受的人有感覺,付出的人滿心歡喜,很感動!

生在這一代,地、水、火、風,四大不調,全球災害不斷,森林大火難以熄滅,乾旱的地方長不出糧食,宏觀天下,地球的生態讓人警惕,驚世的災難臨頭,但警世的覺悟還沒有抬頭。以前我說「來不及」,現在深感「做不及」,要更快速宣導環保、持續身體力行。

見苦惜福,人人都要挑起一分責任;愛惜滴水如金,生活簡樸就能減量垃圾,還要減少廚餘,浪費就是損福。不只如此,要愛護天下眾生,自己節省一點點,累積起來就有更多資源可以與人分享,集一分愛,就是集一分德,愛惜自己的慧命,也疼惜大地的生命。

天下有災,苦難人在等待我們愛的支援。前幾天我才知道在臺灣買一杯咖啡,有時會需要一百元,我不喝咖啡,跟不上流行,卻想到苦難人的苦;在無虞的生活中,如果大家少喝一杯咖啡,累積起來的能量,可以幫助更多人。

時光過去,新的一年即將來臨;懂得精進的人會利用生命,在人間慈悲利他,創造價值。回憶過往五十幾年來,慈濟人點點滴滴走過的路,發揮了愛的力量,也會感受到生命很有價值,沒有空過人生、沒有滿心煩惱,不是來人間爭或取,而是提升了社會的溫馨度,帶動彼此感恩、相互尊重,愛護了家園與邦國。

一年有春、夏、秋、冬,人生有年幼、年輕與年老,分秒之間,「是日已過,命亦隨減」,我現在更珍惜生命,話說不出我要練,步踏不出我也要練,讓步伐一步接一步,人生要用到不能用為止。時時慈悲利他,日日造福人間,這就是我們的方向。請大家多用心!

寮國大水後 田疇渴望稻香
撰文•陳麗安 攝影•黃筱哲
隆重盛大的慈濟發放,

對於習慣靜謐保守的寮國農家來說,十分稀奇;

在經歷幾乎滅頂的洪水,

稻作絕收被迫轉行等考驗後,

迎來陌生人彎腰遞上的糧食與稻種,

也彷彿看見不同世界的風景。

清晨時分,淡藍色的天際已迎來第一道曙光,陽光直瀉,喚醒林木間的鳥兒,崎嶇不平的鄉間道路上,一輛輛小巴士呼嘯而過,黃土飛揚,打亂了寧靜的氛圍。

寮國南部占巴薩省(Cham-pasak) 班菈村(Banla)內,村民梅凱莎(May Kay Sa)將擺攤所需的工具與食材備好,放在機車上出發,兩、三週前她就確定今日要做生意的地點了,那是離家近二十公里外,坐落於湄公河支流旁的薩拜寺(Sapay Temple)。

此時來自臺灣、泰國、馬來西亞、寮國、緬甸、柬埔寨、越南的慈濟志工,已風塵僕僕抵達薩拜寺,整齊有序地在寺廟的廣場,將幾天前運抵的油、鹽、糖等物資,依照動線擺放。河岸旁的草地上,十多位村民志工專心聆聽今日任務內容,慈濟在寮國第二天的發放,在和煦微風吹拂下拉開序幕。

農家生命力

先前得知有國外志工一早將在薩拜寺進行發放,梅凱莎比要領取物資的村民還早抵達,在寺外的樹蔭下,擺起簡單的攤位。

她拿出兩根長約四十公分、扁型掃帚狀的竹夾子,夾起一片薄薄的餅皮,在爐火上翻烤,餅皮隨著熱度擴大、膨脹,最終成了類似大型仙貝的「Kao Hu Sa」。

這是由糯米、白米、蛋跟糖作成的零食,原料中的糯米是梅凱莎家去年所收成的。以往她的田地在雨季後,平均可以收成一百包糯米,一包約三十二公斤重,部分會賣出增加收入。

然而三個月前洪水肆虐,水一度淹至高腳屋達到腰部,家當都泡水損毀;稻田無法收成,家中斷了收入,梅凱莎一家五口只好改而加入路邊攤的行列,每天分頭到不同地點擺攤。

薩拜寺周圍陸續有攤販聚集,不少人在下一次雨季播種前,為了生計改而嘗試不同的工作,梅凱莎一家就像是此次水患部分受災戶的縮影。

若有祭典節慶,人潮能讓梅凱莎一天賺取十至十二萬寮幣(大約新臺幣三百四十至四百一十元),但大多時候收入並不穩定。儘管隔日她將在慈濟第三天的發放點,也是她所居住的區域,領取慈濟物資,她依然把握時間勤勞工作,不管能夠賺取多少,對她目前的生活都是一點幫助。

水淹高腳屋

每年五月,寮國進入連綿的雨季;流經寮國和鄰國緬甸、泰國國界的湄公河,水流量在旱季枯水期和雨季汛期差異極大,過往大致平安度過,雨季時種下的稻作,可以讓農民安心度過一整年。

然而,二○一九年八月下旬熱帶風暴「楊柳」來襲,九月三日「劍魚」颱風接著發生,雖然降為低氣壓,但接續帶來的豪雨,導致湄公河水位暴漲氾濫,豪雨、洪峰由北向南,造成寮國南部六省四十七縣,高達十六萬戶家庭受到影響。

「水是從湄公河支流及四面八方過來,速度很快,根本來不及逃!」在薩拜寺發放現場,排隊等著領取物資的帑蒂(Noudee),回憶起洪水來時的那一刻,不安的情緒使她交握的雙手,不自覺地緊握。災難發生的那幾天,水流湍急,沖毀了大片播種已兩個多月的稻田,儘管鄉間多數民眾所住的高腳屋,平均架高約兩米的高度,依然逃不過洪水的摧殘。

連續豪雨,大水在各地持續漫淹,部分災區最長達兩週水勢才消退。災情超乎政府預期嚴重、受災範圍也廣大,重災區不只農田全毀,位於平地的房舍、學校也嚴重受損,災區所見之處宛如末日場景,洪水沖刷過的道路、橋墩更是無一倖免崩塌。

儘管有公益團體在災後第一時間發放牛奶、餅乾等物資,讓受災民眾充飢,寮國農業廳也在部分災區發放可食三日的稻米,但對居民來說,這些幫助只是短暫。寮國近九成人口務農,其中又以稻米為大宗,當居民賴以為生的稻田遭受洪水浸泡,水退後稻秧枯黃,原本十一月收成水稻可作隔年穀種,然而災後絕收,下一季無稻種可用,生活是苦上加苦。

寮國政府官員致信向慈濟求助,慈濟志工組成勘災團隊,兩度深入災區;經過謹慎評估、了解實際受災情形後,十一月底,一百二十三位來自六個國家地區的慈濟志工踏上寮國,抵達災情嚴重的沙灣拿吉省(Savannakhet)桑納保利縣(Sonnabouly)、占巴薩省桑納頌保恩縣(Sanasomboun)災區,致贈受災戶白米、油、鹽、糖,以及對農家來說最重要的經濟來源—— 稻種。

難行路能行

發放前,歷經寮國政府層層的文件申請流程;解決了書面問題,志工緊接著精挑細選出品質優良的稻種,並籌集預計萬戶農家所需的六百公噸數量。

涵蓋五十個村落的十個發放地點,分布在兩省河道支流間的廣闊平野、丘陵,因寮國當地建設及道路的條件不完善,志工前往發放的路途顛簸艱辛、變化多端;預定的發放點中,還有一處需穿越未開發的森林保護區才能抵達,僅有少數志工乘坐四輪驅動車前往發放。

人員出入困難,遑論物資輸送;裝載油、鹽、糖等物資的大卡車,遇到水道上木造橋梁限重,必須重新換裝小貨車、分散重量,才能安全抵達發放地;沿途道路黃土瀰漫,路面高低落差,使得交通車一度卡在坑中無法前行……

一般人眼中窒礙難行的挑戰,反而加深志工們希望將物資送達受災民眾手中的意念,期望這分充滿各界善心人士的愛心,能一掃災情帶來的陰霾。

寮國實業家志工陳正輝,從二○一八年阿速坡省(Attapeu)水壩潰堤時,就協助慈濟志工進行賑災。此次水患後,居住占巴薩省首府百細市(Pakse)的他,經營的汽車維修廠被政府列為臨時收容中心,後續還成為熱食供應點與慈濟救災服務中心;幾個月來為受災居民求援,奔走勘災、籌備物資,一路協助慈濟志工克服種種困難。

「困難就像樹,大樹有根有葉有花朵,但這些表面看得到的,都好解決;真正的困難反而如同大樹的根,是眾人難以察覺的。」秉持著「感恩、尊重、愛」,用謙卑來面對不同的挑戰,陳正輝相信此次發放事事都會順利。

就像一家人

「Sabaidi!」穿越寺廟外的攤販,來到寺內廣場,綠蔭下、佛堂前,慈濟志工各個面帶笑容,朝氣十足用寮語「你好!」熱情歡迎前來發放現場的鄉親們,簡單的問候拉近彼此的距離。

「我們是來自臺灣的慈濟……」廣場內,擔任主持的志工與翻譯,向村民簡介慈濟與寮國的因緣,是從二○一八年水壩潰堤開始,並在說明發放儀式時,教導村民用中文一同祈禱這次發放的稻種能夠「大豐收」,村民們用生澀的中文發音,連連不斷地道出心中強烈的冀望「大豐收、大豐收……」,村民的心聲與慈濟人真誠的祝福響徹雲霄。

不少村民是第一次參加如此隆重盛大的發放,五十四歲的梅昆莎(May Kun Sai),在領取完物資後並沒有急著離去,反而繼續留在現場,「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參加發放,感覺很特別!」

洪水來時,水最深幾乎超過她的頭頂,幸而及時撤離避難;然而儲藏的稻種因浸泡過久而發臭,加上農村打工機會少,災後她只能仰賴嫁到泰國的女兒寄回微薄的生活費過活。

「真的很感謝你們來幫忙!」領到慈濟致贈的物資,梅昆莎暫時解決了生活困頓。寮國與泰國一河之隔,語言文化有相近性,因此民眾多能懂泰語;當現場播放泰語〈一家人〉歌曲時,梅昆莎專注聆聽,因為這群身穿藍衣白褲又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們,真的讓梅昆莎感受到像家人一般的關心與溫暖。

〈一家人〉的歌詞不只感動了村民,當志工們為等待的村民分享慈濟「竹筒歲月」時,村民們給予的回饋,也讓志工深受感動。

儘管大水過後許多人一無所有,他們依然願意慷慨解囊助人,五天發放下來,共募得近一千四百萬寮幣(約新臺幣四萬零八百多元),而沒有錢財的人,則將手貼在心口,再投入竹筒內。

「一個接著一個,村民投入無形的愛,讓人特別感動。」來自柬埔寨的志工潘曉彤分享,以往都是擔任人文真善美,透過鏡頭記錄募心募愛。在這次的發放,她被編入系統操作組、也帶動活動,親身走入人群,雖然一開始不理解村民為什麼要將空空的手投向竹筒,但明白他們的意思以後,既是感動又是感恩!

人情的溫暖

為期五天的發放,兩組志工把握時間分頭進行,依據各點匯集的村莊人口數,最多的一場高達兩千五百多戶;總共十五場發放,超過五萬五千人受惠。

為了在有限時間順利完成,此次發放運用雲端資料庫,事先將村民資料建檔,發放報到時不須翻找紙本名冊,志工用手機掃描村民事前領到的發放單,縮短確認身分的時間。村民當場領回油、鹽、糖,至於每戶每人二十公斤的白米與耕種面積所需稻種,則憑發放單於十二月中旬起,依縣府公布時間回先前發放地點領取。

發放現場,大人忙著領取物資,孩子們也沒有閒著。馬來西亞志工吳儀榮與來自臺灣的林木德,兩人以小點心鼓勵大家做環保回收,比手畫腳間,小朋友看懂了並紛紛拿起紙箱、袋子,撿起四周的塑膠包裝、飲料空罐;許多大人看見孩子的舉動後,原本要隨手丟棄的垃圾,也轉而放入垃圾袋內。

每一次的發放,人、事、時、地、物都不同,對志工而言都是全新的考驗。「在寮國,最困難的就是『語言不通』。」從九月前勘到十一月底展開的發放,全程參與的臺灣志工洪清夏說道,儘管現場有華僑學校學生前來擔任翻譯志工,但碰到翻譯人手不足時,向居民說明發放單要蓋章,或是場地布置時需要掃把、桌椅,只能用動作來讓他們明白。

當發放團隊行入鄉間,田野路上車輛漸漸稀少,取而代之的是居民慣用的機車與鐵牛車。人們生活逐漸回歸常軌,只剩下牆上的水痕,記錄著洪水來襲時是如何的肆虐。

路上隨處可見牛群、羊隻穿梭,而地上一圈一圈的黑印,是村民掃集樹葉、垃圾後,就地火燒的痕跡,場景彷彿回到四、五十年前的臺灣,而這正是現今寮國當地村民熟悉的日常。

作為東南亞唯一內陸國,寮國因其特殊地理位置及保守民風,始終宛如蒙上一層神祕面紗,若非深入其境,難以體會當地樸實的傳統農村文化。也許是千百年來佛教信仰薰陶影響,儘管災難在民眾心中留下難以抹滅的驚嚇與恐慌,但是大多數人依然展現樂觀的態度。

夕陽西下,樹葉隨著河邊微風輕搖,彷彿回應著發放現場滿滿的感動。比起致贈物資,志工們心中更是期盼受災鄉親可以從中感受到人與人之間,即便沒有血緣關係,依然能夠從彼此身上得到溫暖與互愛。

洪水退去後,田野的榮枯一如生命的無常,讓人更加珍惜生活中每一分每一秒,乃至每一個小細節。村民領回油、鹽、糖,十二月中旬後,乘載世界各地善心人士祝福的稻種與白米到位,祈禱村民能在下一季迎來豐收的笑容。

男孩的祈禱 媽媽的笑容回來了
撰文•張麗珠(臺中慈濟志工) &
男孩知道,媽媽給他的愛與父親在世時一樣,從沒減少過,

別人有的自己也不會少。

他會努力破除「貧者恆貧」的惡性循環,讓媽媽過好生活!

「媽媽,你為什麼不再婚?」

「經歷過失去所愛的痛苦,沒辦法再經歷一次。」

這是阿志(化名)與媽媽的一段對話。

「爸爸走了之後,媽媽有段時間很少笑,那時候覺得只要有一個爸爸,媽媽的笑容就會回來了。」這是一位單親孩子對媽媽單純的心願。

一邊煮飯一邊看星星

走進臺中市大雅區一處四樓公寓,頂樓一間三坪大的雅房,有一張床、一張書桌及簡單家具用品,這就是阿志的家,公共衛浴則是和樓下幾戶人共用。

「露天廚房」是這戶人家特色之一,打開鋁門是一個很狹窄的陽臺,沒有任何遮蔽,廚房就設在這兒。瓦斯爐是回收回來的,開啟爐火,微弱的火苗還要用手搧一搧才會全部點燃,因為它有點故障。

「在這�堸絮滿A夜晚可以看星星,很涼爽。還可以探頭出去看,兒子放學回來了沒?好處很多啊!」樂天知命的媽媽,總是以正向思考來面對生活上的困境。

「若遇下雨怎麼辦?」志工異口同聲地問。阿志快速地從身旁拿出一樣東西:「我們家有一個電磁爐,就煮麵來吃!」

母子倆日常生活簡單平淡,照顧彼此,媽媽總是將家�堨敢蔣o一塵不染,兒子也從不因為環境不好而抱怨;只要能夠安身,就不覺得辛苦,這是「屋寬不如心寬」的幸福。

媽媽是越南新住民,在先生罹癌往生後扛起家計,也因此沒時間再去外籍配偶教會,二○一一年,經教會負責人提報給慈濟基金會關懷。八年來,慈濟每月提供生活補助,志工持續陪伴至今,也看著阿志從小學二年級成長為優秀的中學生。

「扇枕溫衾」現代版

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二十四孝》,其中黃香九歲喪母,很孝順父親;在炎熱的夏天,睡前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先用扇子搧涼枕席,才請父親就寢;嚴寒的冬天,則以體溫暖被,之後再讓父親上床。

而現代版的「扇枕溫衾」,是阿志對媽媽的貼心。因為住屋空間有限,母子倆一人睡床、一人睡地板,中間用一張布簾隔開;貼心的阿志,冬天選擇睡地板,讓媽媽睡床上保暖;而住在頂樓、夏天酷熱,他就睡床,讓媽媽睡地板比較涼快。

阿志雖然失去父愛,讓他的童年有些缺憾;但母子倆相依為命,也有許多難忘的回憶。媽媽一說起兒子,總是露出欣慰的笑容,「有次得到流感,發燒到四十度,他一直在旁邊幫我用冰水敷額頭,拿水給我喝,手一直摸我額頭,看我退燒沒?」

媽媽有感而發,過去總是忙忙碌碌地過生活,對於身邊的人事物也沒有特別的感受;但是大病一場後,兒子無微不至地照顧,突然才感受到,「有個兒子真好!」

媽媽還說,阿志從小就比同年齡層的孩子來得成熟,讀幼稚園大班時,學校舉辦戶外教學,她當天要上班,還在猶豫是否請假參加?阿志口吻如大人般地說:「媽媽!錢是賺不完的,兒子的童年只有一次,過了就回不去了。」從此,只要跟兒子相關的活動,有邀請家長參與的,媽媽即使工作再忙也不缺席。

當媽媽也要當爸爸

阿志沒有參加補習,靠自己苦讀,二○一八年考上臺中排名第一的高中;入學後成績競爭更激烈,志工陳建華像大哥哥地陪伴著他,安慰他盡力而為,但也不要壓力過大。

志工湯鈺環不忍見他負擔繁重課業,詢問他是否要參加補習,他卻回答:「補習先不要,想幫媽媽省錢,等學測之前再去補習好了!」阿志放學後,會在學校繼續打工一小時,賺取零用錢購置書籍與文具用品,回到家約晚上七點了。

媽媽對阿志期望非常高,他在國中有段時期迷上網路遊戲,每天都很晚回家,媽媽擔心他會荒廢學業,母子間關係緊張。

媽媽和志工談起這些事情,都氣哭了。湯鈺環與她分享經驗談:「不要以為我們是媽媽,孩子就該完全聽我們的,會弄到兩敗俱傷。只要不影響功課,偶爾可讓孩子紓解一下壓力。我和女兒的關係也曾一度決裂,後來改變自己,多祝福孩子。自從我放下之後,好過很多,跟孩子之間相處也較圓融,沒那麼衝突了。」

媽媽也學習改變自己,緩和了親子關係。她說:「一個人要當媽媽兼爸爸的角色真的很累。我什麼都不會,是湯鈺環師姊教會我很多跟孩子溝通與相處的方式。」

因為慈濟志工長期陪伴,建立了情感與信任,媽媽面對志工時,不會武裝自己,能夠發洩心中的苦悶。「雖然失去一個依靠,我很幸運接觸到慈濟師兄、師姊如家人,有對很堅固的翅膀給我依靠。」

加一張床為冬天加溫

十月入秋,已有涼意,志工不捨阿志睡在地板上,幫他準備一個坐臥兩用的多功能福慧床。志工林家慶示範福慧床的組裝方法,湯鈺環還帶了兩件小毛毯,希望為阿志今年的冬天加溫。她知道阿志桌上檯燈壞了,當天也一起準備過來。

阿志小心翼翼地拆開包裝,是一個白底配粉紫色的檯燈;為了試試檯燈燈光的效果,他把室內的日光燈關掉。「哇!我終於可以好好睡覺了。」志工突然發現,真正高興的是媽媽!

原來阿志每天晚上開著大燈讀書、寫功課,因為光線太刺眼,讓媽媽無法入睡;必須等到午夜十二點多,阿志做好功課,把大燈熄了,才能入眠。

以往,阿志為了讓媽媽好好休息,每逢星期六就會去叔叔家住一晚;有了檯燈後,媽媽每天都可以早早睡覺了。

母子約好環遊全世界

阿志有次跟媽媽去菜市場,看到路邊有一位披頭散髮、滿身污垢的街友,媽媽竟然把自己錢包�堛犒s錢都給了他,回頭跟阿志說:「要幫助比自己處境更困難的人。」這句話對阿志的影響很深。

阿志榮獲二○一九年慈濟新芽獎學金孝悌獎,在頒獎典禮上臺分享,他感恩媽媽,母兼父職十六年來的照顧,媽媽給他的愛與父親在世時一樣,從沒感覺減少過。他能夠為媽媽做的並不多,只是幫忙做一點家事,幫她按摩按摩而已;就算家中經濟情況不好,別人有的自己也不會少。他知道這一切,都是母親用勞力,以長工時辛苦工作換來的。

他說,慈濟師姑、師伯是他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感恩有他們的陪伴。未來希望能靠自己破除「貧者恆貧」的惡性循環,成為一名醫師,救助更多的人;也希望陪伴母親環遊世界,過更好的生活。

站在他身旁的媽媽,已泣不成聲;回到座位上,她很感恩地說:「其實我很想告訴大家,兒子很貼心,從不讓我擔心,讀書、打掃、煮飯都做得很好。但是我太愛哭了,剛剛說不出話來。」

志工很心疼阿志的辛苦,但阿志的貼心與孝心,讓媽媽重拾笑容,志工覺得欣慰,「孩子你做到了!」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638期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