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重盛大的慈濟發放, 對於習慣靜謐保守的寮國農家來說,十分稀奇;
在經歷幾乎滅頂的洪水,
稻作絕收被迫轉行等考驗後,
迎來陌生人彎腰遞上的糧食與稻種,
也彷彿看見不同世界的風景。
清晨時分,淡藍色的天際已迎來第一道曙光,陽光直瀉,喚醒林木間的鳥兒,崎嶇不平的鄉間道路上,一輛輛小巴士呼嘯而過,黃土飛揚,打亂了寧靜的氛圍。
寮國南部占巴薩省(Cham-pasak) 班菈村(Banla)內,村民梅凱莎(May Kay Sa)將擺攤所需的工具與食材備好,放在機車上出發,兩、三週前她就確定今日要做生意的地點了,那是離家近二十公里外,坐落於湄公河支流旁的薩拜寺(Sapay Temple)。
此時來自臺灣、泰國、馬來西亞、寮國、緬甸、柬埔寨、越南的慈濟志工,已風塵僕僕抵達薩拜寺,整齊有序地在寺廟的廣場,將幾天前運抵的油、鹽、糖等物資,依照動線擺放。河岸旁的草地上,十多位村民志工專心聆聽今日任務內容,慈濟在寮國第二天的發放,在和煦微風吹拂下拉開序幕。
農家生命力
先前得知有國外志工一早將在薩拜寺進行發放,梅凱莎比要領取物資的村民還早抵達,在寺外的樹蔭下,擺起簡單的攤位。
她拿出兩根長約四十公分、扁型掃帚狀的竹夾子,夾起一片薄薄的餅皮,在爐火上翻烤,餅皮隨著熱度擴大、膨脹,最終成了類似大型仙貝的「Kao Hu Sa」。
這是由糯米、白米、蛋跟糖作成的零食,原料中的糯米是梅凱莎家去年所收成的。以往她的田地在雨季後,平均可以收成一百包糯米,一包約三十二公斤重,部分會賣出增加收入。
然而三個月前洪水肆虐,水一度淹至高腳屋達到腰部,家當都泡水損毀;稻田無法收成,家中斷了收入,梅凱莎一家五口只好改而加入路邊攤的行列,每天分頭到不同地點擺攤。
薩拜寺周圍陸續有攤販聚集,不少人在下一次雨季播種前,為了生計改而嘗試不同的工作,梅凱莎一家就像是此次水患部分受災戶的縮影。
若有祭典節慶,人潮能讓梅凱莎一天賺取十至十二萬寮幣(大約新臺幣三百四十至四百一十元),但大多時候收入並不穩定。儘管隔日她將在慈濟第三天的發放點,也是她所居住的區域,領取慈濟物資,她依然把握時間勤勞工作,不管能夠賺取多少,對她目前的生活都是一點幫助。
水淹高腳屋
每年五月,寮國進入連綿的雨季;流經寮國和鄰國緬甸、泰國國界的湄公河,水流量在旱季枯水期和雨季汛期差異極大,過往大致平安度過,雨季時種下的稻作,可以讓農民安心度過一整年。
然而,二○一九年八月下旬熱帶風暴「楊柳」來襲,九月三日「劍魚」颱風接著發生,雖然降為低氣壓,但接續帶來的豪雨,導致湄公河水位暴漲氾濫,豪雨、洪峰由北向南,造成寮國南部六省四十七縣,高達十六萬戶家庭受到影響。
「水是從湄公河支流及四面八方過來,速度很快,根本來不及逃!」在薩拜寺發放現場,排隊等著領取物資的帑蒂(Noudee),回憶起洪水來時的那一刻,不安的情緒使她交握的雙手,不自覺地緊握。災難發生的那幾天,水流湍急,沖毀了大片播種已兩個多月的稻田,儘管鄉間多數民眾所住的高腳屋,平均架高約兩米的高度,依然逃不過洪水的摧殘。
連續豪雨,大水在各地持續漫淹,部分災區最長達兩週水勢才消退。災情超乎政府預期嚴重、受災範圍也廣大,重災區不只農田全毀,位於平地的房舍、學校也嚴重受損,災區所見之處宛如末日場景,洪水沖刷過的道路、橋墩更是無一倖免崩塌。
儘管有公益團體在災後第一時間發放牛奶、餅乾等物資,讓受災民眾充飢,寮國農業廳也在部分災區發放可食三日的稻米,但對居民來說,這些幫助只是短暫。寮國近九成人口務農,其中又以稻米為大宗,當居民賴以為生的稻田遭受洪水浸泡,水退後稻秧枯黃,原本十一月收成水稻可作隔年穀種,然而災後絕收,下一季無稻種可用,生活是苦上加苦。
寮國政府官員致信向慈濟求助,慈濟志工組成勘災團隊,兩度深入災區;經過謹慎評估、了解實際受災情形後,十一月底,一百二十三位來自六個國家地區的慈濟志工踏上寮國,抵達災情嚴重的沙灣拿吉省(Savannakhet)桑納保利縣(Sonnabouly)、占巴薩省桑納頌保恩縣(Sanasomboun)災區,致贈受災戶白米、油、鹽、糖,以及對農家來說最重要的經濟來源—— 稻種。
難行路能行
發放前,歷經寮國政府層層的文件申請流程;解決了書面問題,志工緊接著精挑細選出品質優良的稻種,並籌集預計萬戶農家所需的六百公噸數量。
涵蓋五十個村落的十個發放地點,分布在兩省河道支流間的廣闊平野、丘陵,因寮國當地建設及道路的條件不完善,志工前往發放的路途顛簸艱辛、變化多端;預定的發放點中,還有一處需穿越未開發的森林保護區才能抵達,僅有少數志工乘坐四輪驅動車前往發放。
人員出入困難,遑論物資輸送;裝載油、鹽、糖等物資的大卡車,遇到水道上木造橋梁限重,必須重新換裝小貨車、分散重量,才能安全抵達發放地;沿途道路黃土瀰漫,路面高低落差,使得交通車一度卡在坑中無法前行……
一般人眼中窒礙難行的挑戰,反而加深志工們希望將物資送達受災民眾手中的意念,期望這分充滿各界善心人士的愛心,能一掃災情帶來的陰霾。
寮國實業家志工陳正輝,從二○一八年阿速坡省(Attapeu)水壩潰堤時,就協助慈濟志工進行賑災。此次水患後,居住占巴薩省首府百細市(Pakse)的他,經營的汽車維修廠被政府列為臨時收容中心,後續還成為熱食供應點與慈濟救災服務中心;幾個月來為受災居民求援,奔走勘災、籌備物資,一路協助慈濟志工克服種種困難。
「困難就像樹,大樹有根有葉有花朵,但這些表面看得到的,都好解決;真正的困難反而如同大樹的根,是眾人難以察覺的。」秉持著「感恩、尊重、愛」,用謙卑來面對不同的挑戰,陳正輝相信此次發放事事都會順利。
就像一家人
「Sabaidi!」穿越寺廟外的攤販,來到寺內廣場,綠蔭下、佛堂前,慈濟志工各個面帶笑容,朝氣十足用寮語「你好!」熱情歡迎前來發放現場的鄉親們,簡單的問候拉近彼此的距離。
「我們是來自臺灣的慈濟……」廣場內,擔任主持的志工與翻譯,向村民簡介慈濟與寮國的因緣,是從二○一八年水壩潰堤開始,並在說明發放儀式時,教導村民用中文一同祈禱這次發放的稻種能夠「大豐收」,村民們用生澀的中文發音,連連不斷地道出心中強烈的冀望「大豐收、大豐收……」,村民的心聲與慈濟人真誠的祝福響徹雲霄。
不少村民是第一次參加如此隆重盛大的發放,五十四歲的梅昆莎(May Kun Sai),在領取完物資後並沒有急著離去,反而繼續留在現場,「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參加發放,感覺很特別!」
洪水來時,水最深幾乎超過她的頭頂,幸而及時撤離避難;然而儲藏的稻種因浸泡過久而發臭,加上農村打工機會少,災後她只能仰賴嫁到泰國的女兒寄回微薄的生活費過活。
「真的很感謝你們來幫忙!」領到慈濟致贈的物資,梅昆莎暫時解決了生活困頓。寮國與泰國一河之隔,語言文化有相近性,因此民眾多能懂泰語;當現場播放泰語〈一家人〉歌曲時,梅昆莎專注聆聽,因為這群身穿藍衣白褲又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們,真的讓梅昆莎感受到像家人一般的關心與溫暖。
〈一家人〉的歌詞不只感動了村民,當志工們為等待的村民分享慈濟「竹筒歲月」時,村民們給予的回饋,也讓志工深受感動。
儘管大水過後許多人一無所有,他們依然願意慷慨解囊助人,五天發放下來,共募得近一千四百萬寮幣(約新臺幣四萬零八百多元),而沒有錢財的人,則將手貼在心口,再投入竹筒內。
「一個接著一個,村民投入無形的愛,讓人特別感動。」來自柬埔寨的志工潘曉彤分享,以往都是擔任人文真善美,透過鏡頭記錄募心募愛。在這次的發放,她被編入系統操作組、也帶動活動,親身走入人群,雖然一開始不理解村民為什麼要將空空的手投向竹筒,但明白他們的意思以後,既是感動又是感恩!
人情的溫暖
為期五天的發放,兩組志工把握時間分頭進行,依據各點匯集的村莊人口數,最多的一場高達兩千五百多戶;總共十五場發放,超過五萬五千人受惠。
為了在有限時間順利完成,此次發放運用雲端資料庫,事先將村民資料建檔,發放報到時不須翻找紙本名冊,志工用手機掃描村民事前領到的發放單,縮短確認身分的時間。村民當場領回油、鹽、糖,至於每戶每人二十公斤的白米與耕種面積所需稻種,則憑發放單於十二月中旬起,依縣府公布時間回先前發放地點領取。
發放現場,大人忙著領取物資,孩子們也沒有閒著。馬來西亞志工吳儀榮與來自臺灣的林木德,兩人以小點心鼓勵大家做環保回收,比手畫腳間,小朋友看懂了並紛紛拿起紙箱、袋子,撿起四周的塑膠包裝、飲料空罐;許多大人看見孩子的舉動後,原本要隨手丟棄的垃圾,也轉而放入垃圾袋內。
每一次的發放,人、事、時、地、物都不同,對志工而言都是全新的考驗。「在寮國,最困難的就是『語言不通』。」從九月前勘到十一月底展開的發放,全程參與的臺灣志工洪清夏說道,儘管現場有華僑學校學生前來擔任翻譯志工,但碰到翻譯人手不足時,向居民說明發放單要蓋章,或是場地布置時需要掃把、桌椅,只能用動作來讓他們明白。
當發放團隊行入鄉間,田野路上車輛漸漸稀少,取而代之的是居民慣用的機車與鐵牛車。人們生活逐漸回歸常軌,只剩下牆上的水痕,記錄著洪水來襲時是如何的肆虐。
路上隨處可見牛群、羊隻穿梭,而地上一圈一圈的黑印,是村民掃集樹葉、垃圾後,就地火燒的痕跡,場景彷彿回到四、五十年前的臺灣,而這正是現今寮國當地村民熟悉的日常。
作為東南亞唯一內陸國,寮國因其特殊地理位置及保守民風,始終宛如蒙上一層神祕面紗,若非深入其境,難以體會當地樸實的傳統農村文化。也許是千百年來佛教信仰薰陶影響,儘管災難在民眾心中留下難以抹滅的驚嚇與恐慌,但是大多數人依然展現樂觀的態度。
夕陽西下,樹葉隨著河邊微風輕搖,彷彿回應著發放現場滿滿的感動。比起致贈物資,志工們心中更是期盼受災鄉親可以從中感受到人與人之間,即便沒有血緣關係,依然能夠從彼此身上得到溫暖與互愛。
洪水退去後,田野的榮枯一如生命的無常,讓人更加珍惜生活中每一分每一秒,乃至每一個小細節。村民領回油、鹽、糖,十二月中旬後,乘載世界各地善心人士祝福的稻種與白米到位,祈禱村民能在下一季迎來豐收的笑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