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問人投資的目的是什麼?答案通常是賺錢。我會接著問要賺多少錢呢?答案通常是愈多愈好,但是很多人承認,常常賺了一點就趕快跑了,沒有賺滿。也有許多人賠了錢抵死不賣,到低點才走已經遲了。這種現象學術界稱為處分效果(disposition effect),即使是很有經驗的投資人也在劫難逃。想賺得愈多愈好是人之常情,但是必須承擔愈來愈大的風險,這就是為什麼賺了一點就趕快獲利了結,因為害怕損失的風險;不願認賠也是人性,賭賭看可不可以鹹魚翻生。
以報酬率思考投資賺錢的大小會有較好的理財結果,例如投資一萬元賺一千元,報酬率是十%。有些年輕人積極理財,但因不知道報酬率該是多少,常受制於處分效果,如果願意先做人生理財規畫再投資,想要獲得的報酬率可以由人生理財規畫決定,反映人生目標、儲蓄能力與願意承擔的風險。只要想得到的報酬率不超過整體市場的平均報酬率,以分散風險、被動型長期方式投資,並將配息再投資,很有機會達到想要有的報酬率。
我教學生做理財規畫時,一定提醒先思考人生的理想,也就是希望對別人做出的貢獻。理想指引職涯方向,反映在人生理財規畫中可以幫我們計算投資目標報酬率該是多少,使得投資理財更有意義。絕大多數同學不知道怎麼思考人生理想,經常問的問題是:為什麼需要人生理想,不就是找工作嗎?為什麼人生理財規畫這麼重要?我要怎麼開始思考這一個問題?理想要想得多遠?可不可以先有一個暫時的理想?
人生理財規畫的目的是幫助知道怎樣經由理財達到一個平衡充實快樂的人生。人活得充實快樂,經常是因為覺得對別人有貢獻,這種貢獻感有時不是有意識地追求產生的,而是不知不覺中的感受,例如一個畫家開始作畫的時候可能沒有想到對別人有貢獻這件事情,但是欣賞畫的人卻受到感動。可是如果有意識地先思考對別人的貢獻,即可以在理財規畫裡面納入職涯發展。例如,年輕畫家知道,成長的過程當中需要到世界藝術中心(例如巴黎)創作,與其他畫家互相砥礪,在一個很棒的作畫的環境中較有機會曝光畫作,他可以將這些想法反映在人生理財規畫中,努力成為非常有貢獻的畫家。
年輕人沒有盡早思考人生理想是很可惜的事情,歷史人物故事顯示,從小立定志向的好處是很早就有努力的方向,增加成功的機會。台灣學生從小不需要思考理想,因為父母及老師已經幫他們想好了,就是好好念書,上一個好一點的學校,就可以找到一個好一點的工作,造成年輕人求學時不習慣思考自己的理想,等到將就業的時候,急著思考哪一個工作比較好,如果職涯發展能跟理想連結,放在人生理財規畫中,投資理財會有明確的目標報酬率,比較會有好的理財結果。(作者為行珩全人均衡系統創辦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