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

找對受眾 讓顧客呼喊你的品牌


【櫻前線JAPANESE電子報】帶你認識日本文化,讓日語學習不再侷限於傳統教科書,更貼近生活。 看電影怕白花錢?電影痴必看的熱門影評及趣聞迭事,【火行者電影精選週報】週週推薦精彩好片不踩雷!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11/04 第26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能力雜誌網站
精選文章 找對受眾 讓顧客呼喊你的品牌
賣經驗談 婆媽勸敗團業績UP
 
找對受眾 讓顧客呼喊你的品牌
口述/林偉立 採訪撰文/李奕昀
新創企業的「小老闆」,創業到拓點過程中累積的資源沒這麼多,也就容易疏於思考企業的品牌形象,加上他們習於在網路發聲,名氣不夠普及、能見度零散化,不一定能夠碰觸到產品的目標消費者;最近就有電商客戶開始跟我討論起這些問題,站在公關的專業來看企業品牌經營,我認為創業之初,就要連同企業精神都納入成長版圖,就我接觸到的創新公司,或許是因為創辦人技術背景很強,思考盲點都在技術問題打轉,要花比較多時間跟他們溝通故事行銷的策略、發想品牌故事。我一直跟他們強調,企業要走長、走久,品牌價值很重要,這牽涉到未來的業務拓展、消費者的使用黏度,甚至能不能吸引好的人才進來幫助公司未來的營運。

讓消費者呼喊你的名字

現在推廣品牌故事比以前容易多了,可以在創業圈中,透過已經接觸過媒體的創業者引介,媒體也會在育成中心、創業加速器這一類的團體尋找新聞題材,假如有好的題材、內容,推廣其實很快,反而我認為前端的發想比較重要。

既然是一間新創公司,創辦的理念應該是想要透過服務改變現狀,明確地思考創業的目的是什麼,要服務哪些缺口?夠清楚願景,未來在操作品牌或經營面臨挑戰時,才會有中心思想可以遵循。另外,創業者也要清楚自己的創業(品牌)故事亮點在哪裡,這樣跟不同媒體溝通起來比較有效益。品牌需要長期經營,不過受限於新創企業的資源不足,他們很可能就只做一、兩檔短期的行銷活動。我看有的業主投放數位廣告的預算,都可以請專業公關協助建立品牌形象,但他們仍不見得願意做品牌電商,我想其中的癥結點在於,品牌短期內看不出來轉換率,數位廣告的轉換率顯而易見,對部分業者吸引力較大。

我還是要強調,操作品牌的用意是為了要讓消費者記住你,不一定會促使消費者馬上有交易行為;過去是PC搜尋時代,靠的是搜尋引擎給什麼、就看什麼,然而現在人人都有行動裝置,消費者可以自主選擇視聽內容,而App成千上萬款;但大家有沒有發現,常用的App轉來轉去就那幾個,做品牌就是要讓消費者記住、而且自己找來下載、使用,這才是App行動裝置時代能夠勝出的關鍵。

賣品牌故事要找對聽眾

很多業主會覺得做品牌沒有立即效果,但如果要溝通的目的不是直接促銷新品,而是溝通企業的策略面、產業端的訊息,的確媒體的轉換率或能見度會偏低、不容易被看見。B2B的目標受眾應該是企業中具備採購、決策、業務能力的主管,所以就要找經管產業相關的媒體做公關曝光,或是安排客戶擔任大型論壇、講座的講者,讓他們實際可以接觸到潛在客戶。而B2C的話,我們就會幫忙找民生消費相關的曝光機會。

像我的客戶:成立7年的EZTABLE,過去主動報導的媒體都是循著新創圈的人脈而來,執行長陳翰林Alex就跟我說,他覺得媒體報導對業績轉換率不高。在我看來,他之前上的媒體談的是策略端、企業端的訊息,其實要去思考這些媒體能不能和TA接觸。如果屬於創業報導,那很可能只有創業圈的夥伴才會知道,對消費者來說依舊有距離。後來他們去參加了Restaurant Week餐廳周的活動、也做了一些公關操作後,他發現合作對象、客戶比較認識EZTABLE了;認清自己的商業模式、找對受眾,這樣才能集中力道。

另外,在操作公關活動前,我們會向業主建議在曝光前,先下一些網路關鍵字廣告,這樣媒體能見度會比較高;或者是在媒體露出後效益不錯,就表示消費者對曝光的某些題材感興趣,為了方便消費者馬上搜尋,可以在Google或Facebook投放一些關鍵字廣告,提升轉換率。數位廣告和公關操作的效果可以像這樣相輔相成,數位廣告雖然轉換率高,但是溝通深度不夠,消費者很可能點進去也不清楚訊息內容,但是PR可以做到有效的品牌溝通。每一次的公關活動曝光,其實都會留在網路上,條目累積得越多,就越能提高被搜尋到的機會。

尋找策略夥伴 進新市場快狠準

我知道有一些外資電商要來台灣設點,他們會先找台灣的公關公司和業務,幫他們先打知名度、找供應商,之後再聘請台灣的廣告代理商或業務。像Facebook 3年前就和我們公司合作台灣業務,到今年才設立辦公室,否則之前都是透過他們新加坡亞洲辦公室聯繫工作事宜,到目前為止Facebook為節省營運成本,在台灣也還沒有聘請行銷人員;這幾乎是O2O電商跨境的操作模式。

電商要跨境,我建議選擇找當地的專家合作,因為他們比較了解當地市場文化,就舉最近香港網路開店平台SHOPLINE和新加坡串聯健身中心的KFIT都是用這種方式到海外拓點。KFIT今(2015)年4月才在新加坡創立,短短半年已經拓展至8個國家,擴張速度之快令人乍舌。如果還像過去那種走商會、行會、台商人脈的方式進行海外拓點,效益太慢、成本也高,而且還要先負擔人事、店租成本,如果找到不合適的人,員工離職後會影響團隊氣氛,更甚者還會把團隊整個帶走,這對業主來說,風險比較高,還不如規劃一筆10幾萬的公關費,交給公關公司操盤,假如不合拍,換一家公關公司就行了。

不但海外電商如此操作,國內電商要走出去,也一樣要尋找當地的策略夥伴;像EZTABLE最近開始想要轉型、擴張,計畫進軍東南亞,我們可以協助找尋當地適合的公關公司,先培養業務人員,同時找到優質餐廳,前端供應商來源穩定後,再來才接觸市場。我就建議執行長Alex用這種方法,特別像他們屬於O2O的營運方式,才能快速進入不同國家的市場、複製營運模式,打規模戰。

4要點 快速打開中國市場

大家都對中國市場很感興趣,不過市場大,資金需求相對也很龐大,進軍中國,一定要先想清楚策略。我之前輔導過一家做行動影像辨識技術公司──創意引晴,起初他們在北京的校園做地面推廣,後來又藉著台商的資源,在一家商城推廣商品辨識的服務。他們雖然有拿到創投資金,可惜資源還是太少,沒辦法打正規戰,再說中國投資人的投資金額之高,我們的資本比不過人家,就要找出關鍵策略,否則投入的資金和資源都被分散。所以我認為以下4點,是進入中國市場特別要注意的地方:

1.尋求當地資源挹注

我目前觀察到進軍中國比較成功的案例是Accupass活動通(中國稱「活動行」),當初他們獲得微軟創投加速器(北京)的資源挹注,成了少數可以進駐那裡的網路公司。因為有太多資金在中國滾動,有的企業憑藉巨大的資本額,就算產品沒賺錢,資本仍舊足以支撐營運,等待回收投資;相對台灣小資本有點像大海裡的小水滴,如果不集中做一件事展現亮點,資金投入之後看不到效益。所以我才說到找到創投、育成中心的資源是第一要務,否則單打獨鬥很吃力。

2.深化技術含量,尋找大夥伴

像淘寶、京東、騰訊、百度、阿里巴巴,這些都是中國知名的電商企業,如果台灣業主技術含量夠的話,找到這些大企業借力使力很快就可以打開市場,也不擔心被模仿。相反的,若技術含量不高,要慎選合作夥伴,防範他們聽完企劃後,土法煉鋼把概念抄走。

3.借助台灣名人加持

例如之前的17App,就是借助藝人黃立成的知名度,在中國迅速竄紅,撇開它的負面新聞不談,我認為中國市場對台灣的名人、藝人接受度很高,特別是他們在某些群眾、年齡層、地區特別有影響力,如果業主擔心請不起代言,或許也可以用入股的方式,幫忙一起推動產品。

4.社群奇襲戰先殺出知名度

在社群上面創造事件、製造話題,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和討論。像中國的韓都衣舍,用犀利、挑釁的文案在天貓通路挑戰營運對手Zara、H&M、Uniqlo,這種戰術在中國很常使用,反觀台灣業界可能因為市場小,輿論密度高,擔心這種操作會引起爭議影響市場接受度,不過我認為在中國就算80%的消費者不支持,也別忘了還有20%的市場,光是20%的市場就可能比台灣大。而且不一定每次都要碰觸道德議題的界線,可以試試看兩性、家庭、婚姻,這些比較軟性、可以各自表態的議題去操作。

現在這些發展了5、6年以上的電商處在轉型期,其實企業的核心價值才是牽動品牌發展的關鍵,如果核心的服務價值不清楚,品牌溝通也沒辦法從一而終、內外一致,現階段電商們應該重新去思考這件事。過去電商小成功的模式,不見得在拿到大資金之後可以快速擴張;好比從0到1為企業的試驗階段,要從1進階到100,此時看的就是爆發力和規模戰;要在App時代勝出、打正規戰,就是要擦亮招牌讓消費者自己找上門。

4個思考點 找出品牌賣點

我建議創業主從以下4點找出自己創業的賣點,就算是暫時沒有公關預算可以操作,未來在面對媒體時,抓出這些亮點就能讓話題發酵。

1. 創辦人自身的反差。薪水、職業背景上的反差最容易做媒體效果,例如:台大高材生去做修車黑手,拋棄百萬年薪或離開大眾認可的知名企業創業、下鄉等。

2. 大獎加持。拿到設計大獎、創業比賽第1名、或者是國際相關領域比賽者,往往可以被冠上「台灣之光」吸引目光。

3. 獲得專利技術。要具備實用性,不能是為了創新而創新,媒體才會有興趣、有新聞點可操作。

4. 獲得大公司或名人認可。比方兩名在美國的台灣人研發的摩絢錶,獲得蘋果共同創辦人史蒂夫•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的喜愛,把握消費者對「名人也愛用」的心理炒熱話題。又或者是反向操作,例如:拒絕馬雲的人──Awoo創辦人林思吾,也讓大家馬上記住他。

隨身筆記

1. 4個思考點幫助品牌說故事:1.創辦人自身的反差;2.大獎加持;3.獲得專利技術;4.獲得大公司或名人認可。

2. 快速打開中國市場的4個重點:1.尋求當地資源挹注;2.深化技術含量,尋找大夥伴;3.借助台灣名人加持;4.社群奇襲戰先殺出知名度。

3. 確立品牌核心價值,以及具備大規模複製商業模式的能力,就不怕面對東亞地區來勢洶洶的競爭對手,讓消費者自己找上門!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15年11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賣經驗談 婆媽勸敗團業績UP
文/紀瑀瑄
一見到穿著帽T,身材略顯瘦削的紳太國際資訊(建立MamiBuy母嬰分眾社群)執行長雍承書時,心中忍不住起了一個大問號:這樣一個宅男怎麼會創辦母嬰用品電子商務銷售平台?

「5年前我的Baby出生,我開始關心買什麼給小Baby,但我發現嬰兒用品實在太複雜,光是一支湯匙就有分不同材質,適合給不同階段小BABY使用。我這樣一位新手爸爸,只能在網路的龐大資訊流中自行摸索育兒方法。」他回憶創業時說。

由於網路資訊雖然取得方便但卻缺乏整合,於是他想一定也有很多新手爸媽像自己一般擁有相同的「慘痛」經驗。何不乾脆創立一個平台將育兒資訊全面性地彙整搜羅,讓媽媽們既能涉獵育兒方法,也能自行分享育兒點滴,時間一久必然也能成大數據,「未來10年、20年的媽媽們,可以透過網路知道其他的媽媽推薦使用什麼東西。我認為在育兒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時間』,你可能花費不少時間照顧小孩,反而沒有時間上網搜集資訊,我就掌握這點主打:快速告訴媽媽育兒的大小事。之所以取名為MamiBuy正是我們想要告訴『媽咪』(Mami)應該要『敗』(Buy)什麼東西。」

治癒新手爸媽的育兒焦慮

正因為孩子成長只有一回,使得這群一直在跟「時間賽跑」的媽媽們,永遠都想買最好的產品給孩子,雍承書不僅改變了她們的購買習慣,也創造了屬於她們的母嬰推薦購物平台,讓媽媽們從實體走向虛擬。創業將近5年,雍承書觀察到一個特別的現象:身邊許多合作的代理商原先都是平凡的上班族,但當孩子出生之後無不竭力找尋合適產品,最後因緣際會成為了代理商,「會從事母嬰產業的人,共同特點大概都是,孩子的出生成為他們生活的轉捩點。我也觀察很多代理商原本在照顧孩子時發現有些東西不太好用,就立刻上網去找,發現某個產品蠻好用的就幫親朋好友代購,後來就自行去爭取代理。」當世界貿易往來扁平化之後,帶動許多新手父母相繼投入育兒產品代理廠商,成為時勢所趨下的新興創業一族。

身兼經營者與使用者的雙重身份,也讓雍承書對於媽媽們的育兒需求有了更深層的體悟,「5年前我建立MamiBuy第1個Facebook粉絲專頁──『新手爸媽的勸敗團』,透過分享圖片的方式告訴大家哪個產品好用,後來發現粉絲慢慢湧進,也會留言分享自己的使用經驗,但是Facebook的留言非常容易就被略過,於是我就做了一個純文字的簡單網頁,後來還升級,讓媽媽們可以在圖片上針對某樣商品留下她的討論。」有別於其他競爭對手,他讓用戶評鑑升級成為排行榜單,更能辨別同類產品的差異性,讓媽媽們一起參與意見發表,建立網友之間的信任感與公信力,一旦網站內容持續深化,這一切就如同滾雪球效應;初期可能只有一、兩位媽媽願意留言,但是到了後期潛移默化演變成為分享生活中的大小事,從日常生活、夫妻互動、公婆相處、產品推薦,也讓一群原先只是網友的媽媽們,因為找到氣味相投的同好們而意外產生了超強連結。

賣經驗談成一門好生意

「我的目的就是希望未來的每一位媽媽不要浪費時間在做這件事情(蒐集資料),我把這些資料搜集起來變成一個很龐大的資料庫,也許當時我的想法沒有什麼顯著效果,一旦當資料庫累積到一定程度會很有成效。」雍承書指出,許多媽媽為了孩子日常照顧和教養可是下過不少紮實苦功,因此通常也很樂意分享這些育兒心法給更多人,避免其他人走冤枉路;然而伴隨網路資訊的渲染力也促成MamiBuy很快地成為了口碑相傳的親子社群入口網站,並申請經濟部商業司「服務業創新研發計畫」(SIIR),順利獲得奧援。

而雍承書期待能夠透過媽媽們的無私分享達到「前面的媽媽種樹,後面的媽媽乘涼」的加乘效果,比起大型公司需要事前縝密規劃找出用戶需求,他則反向思考:需求並非要刻意尋找,而是要從每天與媽媽們的線上互動就能嗅出端倪。「每天互動的過程中媽媽會告訴你她的需求,我們只是解決她的育兒困擾。」碰上了公司內部無可避免還是會有意見相左之時,他則巧妙地將一切的問題源頭回歸到用戶端,「怎麼平衡彼此就是一切精華所在,我的原則就是告訴員工:『用戶至上!』媽媽們想要的產品或資訊是什麼,我們就傳達給她們。」一旦釐清問題核心,內部通常很快就能達成共識。打從創業的那一刻,他奉行的唯一原則就是一切都要建立在媽媽的需求之上,並非從上到下的管理概念,而是由下到上的發展模式,就讓需求慢慢現形。

從不知賣什麼到什麼都賣

回想當年創業時的起心動念,雍承書從一個單純想要推廣分享育兒資訊的新手爸爸,成為一名必須帶領公司成長的ceo,他說:「我想做的其實不是站方推薦,我希望是經由媽媽們的彼此推薦,站方推薦必然可以推想裡頭包含某種利益,我不認為這是一個好的方法,為了要讓公司持續營運才嘗試做電子商務,最早也沒有任何經驗。」以MamiBuy推薦產品為例,面對網友的詢問不斷湧入,早期媽媽們必須要前往其他網站購買,直到後來從她們接連反應要到別的網站註冊購物太過繁瑣,就讓他意識到電子商務或許會是一條可行的路,隨後便開始接洽各廠商。不過由於當時廠商家數不足,也曾讓他面臨每日下午3點限時團購,到下午2點50分前都還無法確定要賣什麼的窘境。直到廠商陸續進駐、串聯起了產品類別,營運才趨穩定,因此才創下後來空前佳績:一只要價2千5百元的「媽媽包」在10分鐘內熱銷3百只。這段從無到有的過渡期,也為MamiBuy在母嬰電子商務市場打下紮實的好底子。

從新手爸媽勸敗團的成功社群經驗,也讓雍承書逐步培養出篩選目標客群的能力,順勢推出第2個粉絲專頁:「二手嬰兒用品交流團」,讓媽媽們能夠自行交換家中無用的育兒用品,果然創造媽媽們的熱烈響應。於是,第3個粉絲專頁:「懷孕媽咪知識團」就此誕生,透過明確的主題定位,讓MamiBuy一次網羅3種客群,在現有的平面媒體親子雜誌之外,提供父母個別知識性的資訊集結。而過去曾在大型平面媒體服務的他,儘管深知紙本發行總量不如往年,但並無損其真正的價值所在,「以網路為媒介,我們該如何去把價值挖掘出來?當時我就開闢專欄提供雜誌露出10分之1的內容在MamiBuy的網站上,讓當期雜誌介紹的產品可以連到其他網站購買。」大膽作為在當時的業界蔚為創舉,但他反向推敲箇中奧妙,「雜誌有其觀點、用戶有其觀點、專家有其觀點、部落客有其觀點,所有的人最好多聽其他人的意見,最終一切都還是要回歸到使用者自己的判斷。」

面對中國近年母嬰電子商務崛起,雍承書也分析若是以現階段的規模進軍中國市場,無疑是拿石頭往大海丟,「競合之間還有沒有其他做法?我們大可也在當地成立一間全新公司跟人車拼,可是這樣勝算高嗎?要是贏了又怎麼樣?我會思考這些問題,其實網路最大價值就是連接,把人跟人、關係跟關係連接,彼此串聯整合就好。」他也相信中國當今已經擁有不少很棒的電商公司,與其分食成功機會只有二分之一的大餅,結局可能不是大好就是大壞,不如現階段相互串聯「把餅做大」,讓MamiBuy成為一座橋樑發展媒合管道,透過與中國的網站Babytree締結友好平台,提供中國用戶購買管道,也促成台灣廠商拓展通路,四方互惠方能創造利益最大的價值化。

雍承書以用戶需求為例,起初行動裝置整體架構做得非常複雜,經由審查委員一番提點也讓他思考網路時代講求速度,與其講究複雜度高的技術,不如改採便於操作的方式,以「媽媽界的Facebook」為終極目標,透過行動裝置讓媽媽們能夠即時上傳文章、照片、資訊甚至線上提問,保留所有上傳資料,讓截至目前累積超過3萬篇的文章,期待能夠對未來10年、20年的媽媽們有所幫助。

台式嚴選跨境把餅做大

甫於今年7月新成立的香港版MamiBuy,是雍承書邁向國際市場選擇的第1站。但母嬰電子商務市場是否終將會有飽和的一天?他則強調假使一個地區飽和,勢必會有其他地區尚未飽和,「我期待創造出產業鏈的價值,5年前都是線下(offline)的生態,未來期待能夠做到O2O模式,但究竟是online to offline還是offline to online?很多實體都是後者,我認為是一條不歸路,頂多只是搶食大餅,反觀前者具有無限大的潛力,能夠把一整個產業鏈相聯結,我們該做的事是把各式各樣的資訊整合,這是前者最好的做法。」看準使用者和產業鏈的需求,絕處必定能夠逢源。

「在各式各樣的情況下都要維持自己的信念,如果你認為你做的事情是正確的,你就要繼續做下去。」自2011年成立的MamiBuy,是雍承書成為創業一族的初試啼聲之作,儘管草創當時走過一段不算輕鬆的過渡期,卻也讓他從台灣相繼拓點至香港與印尼,「我認為重點就是傾聽使用者的意見,不要只做想做的事,你做的事一定要有使用者的支持才有意義,很多時候在短期內並不能夠帶來大型獲利,但是長期報酬是很豐厚的。」洞悉平台背後所造就的無形價值,透過媽媽們的群眾智慧與資料庫的累積,網羅300個品牌與超過3萬項的育兒用品,讓軟實力結合硬底子揚名國際市場,為母嬰電子商務市場再造創新契機。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15年11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