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的經驗讓我驚覺,自己已是沒有本錢可以揮霍的中年人,為了恢復健康,我開始嘗試跑步……
將步調拉回正軌
三十二歲那年夏天,我因為長期疲勞,有段時間生了場病。幾乎不看病的我,被朋友帶去看聽說很厲害的中醫,還買了一堆很貴的中藥。那次的經驗讓我驚覺,自己已是沒有本錢可以揮霍的中年人,為了恢復健康,我開始嘗試跑步。
還記得第一次去體育場跑步時,才跑完第一圈我就喘到頭發昏,後來硬撐著咬牙跑完五圈,回家洗澡時,居然有種以前打完幾小時籃球快要抽筋的疲憊感。天啊!我的體力怎麼變那麼差?還好我的研究精神讓我很快找到方法,許多跑步前輩都說:「跑步最好的速度,就是你隨時可以跟別人聊天,又不會太喘的速度。」
一開始很難理解,心想跑步又不會想跟別人聊天,但我還是試著放慢步調,甚至慢到我都快睡著的速度(是的,這也是前輩的建議)……跑著跑著,我好像突然懂他們的意思了,因為身體會自己告訴你,怎樣是可以負荷又最舒服的速度。不管是生活或工作,找到正確的步調,才能在最有效率的狀態下達成任務。
三十六歲的近況,我家多了個一歲半的小男孩,讓我的生活步調起了很大的變化。比較困擾的是當小孩被送去保母那,我得回到桌前開始工作時,我卻總是昏昏欲睡或是無法集中注意力,只想看些沒營養的影片或和朋友傳訊息說些垃圾話。原本以為是過渡時期,但長期下來我的產能確實非常低落,是時候該想些辦法,將我的「步調」重新拉回正軌。
首先是「寫作的步調」,我習慣會隨手記下線索,然後趁著有感覺,找時間一鼓作氣寫出初稿。但當了奶爸之後,常常很容易只留下幾個線索,過一段時間就沒什麼感覺,甚至看不懂了。即使坐下來想要好好思考要寫什麼,因為步調亂了而常常面對螢幕發呆,接著又打開沒營養的影片消耗時間。
所以我決定改變作法,只要我有想法,即使再忙,也儘量逼自己像寫日記那樣,一股腦地先丟出來。盡可能多寫,不要管想法精準與否,至少可以忠實記錄當下的感覺,之後要修改也還有選擇和依據。當然,可能的話,也要把握小孩送去給保母的黃金時間按表操課,早睡早起少喝酒,才能更實際地提高產值。
身體想說什麼?
接著是「講話的步調」,最近一、兩年講座的邀約變多,雖然回響還不錯,但每次演講完我總是異常疲倦,我想跟講話太快挺有關係。我因為腦筋總有一些怪想法,很多話常常是想到就脫口而出,又常常岔題,導致每次講座幾乎都會超時,後來就愈講愈快,整個人顯得急躁,又沒有把自己本來準備好的內容講完。
記得小時候很好奇,為什麼大部分政治家講話那麼慢,後來才知道那些其實都是演講的技巧。他們會一字一句把話說清楚,邊講邊看觀眾的反應做調整,甚至會有些適時的停頓,讓觀眾凝視他的表情。我決定明年開始,要把自己的語速降到原本的0.8倍,我要試著提醒自己,慢慢講、不要急。講多少內容根本不重要,而是能夠清楚掌握到眼前觀眾的情緒,讓他們進入你的故事裡。
最後是「飲食的步調」,我常被老婆提醒吃東西要細嚼慢嚥,但我總是習慣囫圇吞棗快速吃完,趕快去做事情。隨著年紀漸增,那消不下去的肚皮,讓我修正自己的飲食習慣,還會主動關心一些能增進健康的話題與方法。例如減少澱粉類的攝取,或是在飯前喝一杯果醋,降低醣分的吸收。
最明顯的改變是有次我和一個有輕微痛風的學長吃火鍋,發現學長實行「先菜後肉」,也就是先把蔬菜都煮完,最後才煮肉,然後煮了肉就不喝湯--你有注意過涮肉之後浮出來的肉渣嗎?那就是肉被煮出來的脂肪,不但不雅觀,即使撈起來,看不見的油脂也都被煮進湯裡了,熱量破表。這怎麼行?冬天就是要吃火鍋啊!所以後來我和老婆都力行這個步驟,然後肉就被放到看起來不是很新鮮,也就愈來愈不喜歡吃肉了(咦,原來這才是重點)。
每次身體狀況有些下滑時,我就會去檢視自己工作與生活的步調,試著找出問題修正。不過,結論往往都是:「你需要多運動!」像這次低潮期也讓我重拾荒廢半年多的跑步,神奇的是,一樣是很輕鬆地跑著,我的速度卻愈來愈快。跑十公里的步速從六分三十秒一口氣降到五分三十秒,這回我的身體又想告訴我什麼呢?
嗯,似乎該挑戰全程馬拉松了!慢慢跑,比較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