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政府民調屢創新低,選前承諾全然跳票,而予人有「政治詐欺」之感,不僅蔡政府的公信力大受損傷,也傷害了民主政治「選賢與能」的價值。
兩岸關係、勞工政策、核電重啟…民進黨在許多議題與大選前的立場背道而馳,或者根本就是延續過去批評的馬政府政策。
這不免讓台灣人民有「幻滅」的感受,原來不承認九二共識,難以讓兩岸關係「維持現狀」;原來廢棄了核電,就必須要承受空汙增加的代價;原來以法律嚴格保障勞工福祉,不能超越市場機制的力量…
這種種的幻滅,也是讓台灣社會藉由錯誤嘗試,認知到了現實的侷限。那麼,這樣的幻滅能夠帶來台灣民主的成長嗎?
若是從一九九六年第一次總統大選算起,台灣有競爭性的民主選舉,已經落實了二十年,但諷刺的是,「選舉不能說真話」,卻成為選民心知肚明的潛規則之一。
政治人物總是在選前把支票開到極限,或者不願說出政策必然的代價。在過去,是不考慮政府的財政狀況,以「喊價」的方式來增加社會福利支出;而近來的典型,則是所謂的「用愛發電」,諷刺民進黨的能源政策,既要確保穩定供電,又不願承認每一種發電方式必然的代價。
但是這樣「只要發電、不要代價」的能源政策,還是讓民進黨在大選順利過關,這也是頗為黑色幽默的一件事。反過來說,如果有政治人物在大選前告訴選民:
「沒有完美、零缺點的發電方式,根本之道是節省用電,而要節省用電就必須要調高電價。」
「兩岸關係必須考量到現實的實力對比,不可能完全以台灣民意為依歸。」
以上這些「不好聽的實話」,選民會埋單嗎?如果沒意外的話,說這些話的候選人應該是會落選。
再來看在花蓮的地震災情,讓台灣人民同感傷痛,團結起來,體驗到彼此是生命共同體。但這也提醒我們,「文林苑事件」的理盲濫情,對政府依法推動都更的傷害,令公務員怯於執法,更進而影響了台北都更的速度,也對台北市民生命安全埋下了一顆隨時會爆的炸彈。已經有太多的專家警告,相同規模的地震若是發生在台北,可能會倒下四千棟房子,以及「防災型都更」的重要。
但好像也就是因為災情不到「幻滅」的程度,所以雖然有了台南、花蓮的警訊,社會似乎依然「非常勇敢」,好像以為台北市老舊建築的強度,絕對高過維冠大樓、雲門翠堤。但如果我們不能從震災中學得啟示,如果我們經過了台南、花蓮兩次災情,都還「不到黃河心不死」,這是多麼愚昧的事呢?
為了防災,必須要加速都更,而要都更,就不得不違背少數住戶的意願,這是實務上的必然。空言保障「人民的財產權」,而延宕都更,只是讓所有人的生命,置於毀滅性的風險之中。
看到這種種令人不得不憂的情形,我們應該在春節好好的思考,國家與人民的下一步路。不要再等「幻滅」來讓台灣社會成長了,不要再等黃河來讓人民死心了,台灣的民主,應該要是「成長讓幻滅消失」,讓「不好聽的實話」成為選舉的主流,我們已經付出了夠多的代價,是否能讓這點,成為新年的新氣象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