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與營養素有效傳遞的關鍵脂質體? 人類因為衛生知識普及,醫藥科技進步,平均壽命一直在延長。雖然現今平均壽命比19 世紀初增長了兩倍,但隨著飲食缺乏節制,以及久坐不動的工作形態改變,使得生活習慣病在社會上越來越普遍,因此,如何改善健康便成了大家所關注的議題。 「脂質體」,又名微脂粒,這個詞來源於兩個希臘詞:lipo(fat; 脂肪)和soma(body; 體)。以此命名是因為它的主要成分為磷脂。 英國血液學家邦哈姆(Alec Bangham)於1961年首次描述脂質體。他和同事在測試電子顯微鏡時,加入負染色劑來乾燥磷脂,因而發現了脂質體的結構。 美國醫師魏斯曼(Gerald Weissmann)有次與邦哈姆在劍橋一間酒吧討論時,將此結構命名為「脂質體」,因為當時他的實驗室正在研究溶?體(Lysosome)。魏斯曼是脂質體公司的創始人之一,基於他的研究工作,已有兩個脂質體藥物上市。 魏斯曼是紐約大學醫學院的名譽教授,他回憶起和邦哈姆兩個人坐在劍橋酒吧裡,思考著脂質層是如何將細胞內部與外部環境隔離,以及其所扮演的角色。他們認為,脂質體對細胞功能的影響,可以與DNA雙股螺旋的發現對遺傳學的影響相比擬。 脂質體是具有至少一個脂雙層的球形囊泡。上圖是磷脂在水溶液中形成的脂質體示意圖(左側)。右邊的則是微膠粒(Micelle)。 比微膠粒(Micelle) 更高階 微膠粒,是一種能將油脂包覆在裡面,但外表是水分的一種結構。最常應用在清潔上,是屬於界面活性劑的一種。 而比起微膠粒,脂質體可以同時包封親脂性和親水性的藥物或營養素。它的應用領域廣闊,是目前相當熱門的一個技術。舉例來說,美商維善優(Vasayo) 公司便應用此一先進傳遞技術(Advanced Delivery Technology),將營養素包覆在脂質體裡傳送至身體各個組織和細胞。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