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推動反毒教育 辜仲諒 借鏡國際 為毒品問題找解方
在接觸偏鄉孩子過程中,發現部分弱勢家庭問題的根源來自毒品,辜仲諒在二○一五年成立「中信反毒教育基金會」,成為國內首家由金控成立的反毒基金會,他也親自擔任董事長,積極推動反毒教育,同時與美國司法部緝毒署教育基金會(DEA EF)共同合作,希望借鏡國際成功反毒經驗和知識,引進毐品法庭最新觀念,為台灣毒品問題找到解方。
為何中信發起反毒行動,辜仲諒說,起因於他在美國念書時參與社區服務的經驗。一九八九年去美國念書,兩年都在賓州的費城,加入學校的「關心社區」活動,學校隔一條路就是貧民區,居民主要是黑人,很多是單親母親,她們狀況時好時壞,有時糟糕到無法見我們,有時候就異常興奮,狀況都不一樣。
當地政府每月都會補助這些單親家庭,有多少小孩就補助多少,結果造成濫用,這些單親媽媽就一直生,拿到補助的錢就去買毒品,自己有幾個小孩她可能都搞不清楚,小孩子父親是誰可能也不知道,造成惡性循環。
回到台灣,辜仲諒跟幾個法人團體一起合作,覺得應該更深入了解台灣的弱勢,有人說真正的弱勢是在偏鄉,他深入去看,才發現真的是不同的世界。
辜仲諒成立反毒教育基金會,首先從教育著手,先後推出多元的反毒教育課程,成為國內第一套將「反毒素養」融入課綱的系列教材,陸續獲得政府肯定與採用。並推出首套「素養導向」的反毒VR軟體,無償授權北市二百八十所公私立高中職以下學校使用。
接下來的目標,他希望借鏡美國的「毒品法庭」制度。藉由老友、曾擔任美國反毒基金會董事的王文祥的牽線,辜仲諒請來美國的法官與團隊、檢察長一起到台灣,將美國的經驗與國人分享。
孩子的書屋繼承者陳彥翰 下一代不為外漂而恐慌
台東「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爸」陳俊朗驟逝,經濟重擔一下子全都壓在他的兒子陳彥翰身上。
當初決定是否接手書屋,陳彥翰有過掙扎。究竟要選擇自己的生活職業,還是面對實際上的經濟問題,曾讓他困擾。陳彥翰說,過去有父親這棵大樹遮擋風雨,他的角色一直都是孩子而不是大人。
社會的快節奏讓台東孩子不得不參與競爭,卻難馬上適應這種節奏,他希望書屋成為大洪流下進入洪流前被保護、被真心對待的地方,有信任基礎,就像小草被風吹倒,但太陽出來後,扎好根又能挺立。
「我希望未來的台灣,是大家能夠彼此真心對待,並且為這塊土地感到驕傲」。「我希望有一天書屋可以功成身退,台東的孩子可以不再為外漂而恐慌,擁有足夠的資訊和保護,踏入新的人生。」陳彥翰說。
推動教育寧靜革命葉丙成 培養新世代閱讀思辨力
葉丙成深耕教育多年,從台大電機系教授、翻轉教育暢銷作家到創立突破兩百萬用戶的學習平台PaGamO,甚至創辦實驗學校BTS無界塾,一步步翻轉台灣教育風景,影響力越大,卻開始招來涉及人身攻擊的評論指責。
今年三月的改名鮭魚事件,對於有些人把改名歸因在教改,葉丙成寫了一篇臉書貼文,談改名的人數有三百餘人,只占廿至卅歲的萬分之二而已,沒想到發出這篇文,充滿人身攻擊的言論排山倒海而來。曾覺得只有藍綠政治才會引發嚴重的網路衝突,但這幾年網路趨勢似乎變了,理性討論的空間跟著消失。
「我們要讓孩子感受到多元價值應該被尊重,就算意見不合,依然尊重對方說話權。」網路討論環境惡化,葉丙成不打算放棄,他要用最熟悉的教育,推動一場無形而寧靜的改變—培養下一代的閱讀思辨力。
社企新知的鼓吹者林以涵 社創人才培力引導變革
十多年來,「社會企業」這一名詞在台灣的熱度,從陌生到熟悉,社企流創辦人林以涵絕對是幕後推手之一。林以涵說:「我好像在平行時空,預知台灣的未來。」
林以涵年僅三十六歲,創業資歷已有九年。二○一二年林以涵決定成立社企流,為引入社企新知,添柴加火。二○一四年政府宣布「台灣社企」元年,推動一系列法規、資金、育成等計畫。社企的創新思維才開始炙熱起來,席捲台灣,激發各部門產生質變。
林以涵將下一階段的工作重心放在社創人才培力,和誠致教育基金會副董事長李吉仁、活水影響力投資總經理陳一強等人,於今年初創辦「School 28」。 她說,「我是兼顧理想和現實派。」下一個十年,社企不會消失,擁有這樣思維的人才,將是一切的根本。」
「美感細胞」掀起浪潮陳慕天 設計教科書提升學習動機
一提到教科書,你會想到什麼畫面?近年來,台灣的教科書正悄悄在變美、導入設計元素, 而「美感細胞」共同創辦人陳慕天,正是這波改變浪潮的幕後推手之一。
教科書導入設計元素後,學童的學習動機提升了,甚至還能幫助學習成就低落的學童學習。陳慕天以美感細胞設計的數學課本為例,「學習成就低的小孩,常常不是數學不好,而是閱讀能力太差。」美感細胞因此將課本中的關鍵字放大,幫助學習成就低的孩子抓重點,「在這樣的視覺結構下,小孩子在短期內能記住的東西,比預期的還要多。」
陳慕天希望教育設計課程可以導入教師研習,老師必須了解如何用視覺語言跟孩子溝通,如何用視覺語言說故事。「我在想,改變,真的只能靠這樣子一點一滴慢慢發生」。
台灣河溪網創辦人廖桂賢 復育河川恢復自然生態
「希望台灣能夠開啟一個「都市河川復育(urban river restoration)運動」,讓台灣城市裡被嚴重水泥化的水路恢復自然的健康狀態,為市民提供多樣生態系統服務。」
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系副教授廖桂賢在國外居住十七年,陸續居住過費城、西雅圖、柏林、加州爾灣、札幌、新加坡、香港,出版討論全球城市居住議題的「好城市」。四年前她選擇返台定居,並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創立「台灣河溪網」。對廖桂賢而言,「好城市」必須有「好河流」。
台灣也整治河流,在廖桂賢眼中,台灣的河川整治都只是強調河流的「社會功能」,強化河川作為開放空間、休閒遊憩的社會功能,而不是復育河川的生態功能—恢復河川作為生命系統與生態系統。「保護自然不只是保護自然,也是保護自己。」
發起少年圖靈計畫林隆奮 向下扎根培育軟體人才
為了培育新世代軟體人才,二○一六年起,國內資訊服務業龍頭企業精誠資訊發起「少年圖靈計畫」(YTP),五年來吸引超過一千兩百位高中職同學參加,今年YTP將邁入第二個五年,精誠資訊董事長林隆奮許願,除了希望向下扎根,邀請國中同學參與,並將邀請海外的高中職生參與,讓計畫朝國際化發展。
林隆奮表示,這是格局問題,國內是個飽和市場、完全競爭市場,任何行業都是完全競爭,市場小、優秀人才多,全部擠在一起,其實應該去打世界盃。
台灣有世界級的軟體人才,沒有世界級的軟體公司,身為一個軟體資訊業老兵,林隆奮心中有個夢,台灣的軟體業應該成為兆元產業。如果未來是個一個雲端世界,台灣這麼小的國家,靠網路雲端才能出去,軟體將定義一切。
耕耘偏鄉教育李吉仁 提升代理老師教學保障
誠致教育基金會是目前台灣公辦民營學校的最大系統。基金會引進美國最大公辦民營學校系統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並納入台灣教育情境發展成KIST(KIPP Inspired School in Taiwan)實驗教育,從二○一七年承接公立小校,李吉仁是基金會副董事長。
二○一三年投入偏鄉教育、二○二○年從台大退休,接手基金會副董事長,這幾年耕耘偏鄉現場,他發現支撐偏鄉教育體系的老師大多是非正式職缺,尤其KIST學校師資七成是代理老師,無論就職於都市或偏鄉,代理老師的待遇大有問題,影響範圍非常大。
李吉仁指出,代理老師的待遇問題不只是KIST學校,或偏鄉教育面臨的困境,若處理不慎,動搖的是台灣未來競爭力,他呼籲政府積極作為,「提升代理老師的教學保障,別忘了教育是百年大業。」
實驗教育的領航者陳清圳 每個孩子都能展現天賦
卅七歲那年投入偏鄉教育的陳清圳,十四年來的漫漫長路,讓曾瀕臨廢校危機的學校,現在成為走在台灣實驗教育最前線的模範。陳清圳以實驗教育相繼翻轉雲林兩所山邊學校,古坑鄉華南國小及樟湖生態國中小學命運。
陳清圳點出台灣教育面臨的問題,他說「教育改革不了,那麼已能預期十年後的台灣樣態」,台灣三千多所國中及國小,其中六班以下小校一千多所,以此趨勢論,校內學生五十個以下者約六百所,勢必遇到學生源短缺問題,加上老人化,速度只會加快。
走遍偏鄉學校的陳清圳,綜觀整體問題,還包括師資結構不穩、少子化及老年化。「但政府總在末端投入資源,不如先解決這些前端問題」。
他許願,「讓每個孩子展現天賦」,因為這是廿一世紀及全世界追求的當代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