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內閣上任後,目不暇給地推出多項補貼政策,以大撒幣打造「溫暖」形象。最新拍板的「中央促進公共運輸使用方案」,預計花三年兩百億的預算,針對北北基桃、中彰投苗、南高屏三個生活圈推出優惠通勤月票。然而,除雙北外,各縣市普遍存在公共運輸「斷鏈」的問題,光降低搭乘成本,卻不增加公共運輸的便利性與可靠性,要藉此提升公共運輸使用率,這帖處方根本毫無藥效可言,充其量不過是只溶你口的糖衣。
根據政院規畫,交通部將以直轄市補助一半、非直轄市補助七成五的方式,推出北北基桃一千二百元交通月票,可無限次搭乘捷運、公車、台鐵及公共自行車。針對中南部,則擬採「城際通勤」、「都市內通勤」兩種月票,提供三年補助。
攤開各縣市公共運輸使用率,台北市以四十﹒四%居冠,基隆市次之,新北市第三;至於台中市跟高雄市,都不到十%。台中市與高雄市都已有捷運,台中市更推動「雙十公車優惠」多年,市民持卡搭車十公里以內免費,超過十公里者票價最多十元。然而,公共運輸使用率何以如此之低?問題顯然不在票價。
先不談公共運輸沙漠的中南部,即在北台灣,除了雙北,就連桃園與基隆市,民眾光從住家到火車站或捷運站就要輾轉奔波。若以人體為比喻,台鐵、捷運等軌道運輸相當於軀幹,仍須靠交織的大小血管串連輸送血液,人體方能健康運作。及門性高且成本較低的公車,即扮演打通公共運輸任督二脈的關鍵角色。公車的便利性必須達到一定水準,民眾才願意放下手裡的車鑰匙,轉向公共運輸。
更何況,即使是台北市,過去十多年間,雖然政府投入巨資開通一條條捷運路線,公車路網密度也居全台之冠,但公共運輸使用率卻始終未跨過五成的門檻。就以上路五年的雙北捷運公車「搭到飽」的一二八○月票為例,雙北市府每年投入近十億元補貼,卻僅增加十五萬人搭乘,使用人口呈現停滯狀態。亦即,月票只是嘉惠原來的使用族群,並未促使私人運具使用者轉移。
若連資源豐沛的「天龍國」都如此,即可知,要讓民眾從私人運具移轉到公共運輸,是多麼困難的事,遑論根本沒有開車或搭車選擇權的縣市。何況,台灣的交通票價成本並不高,要用低價格吸引民眾搭乘,根本無濟於事。
當中央拋出補助方案的「糖果」,各縣市爭相提案,想分一杯羹。然而,公車路網的規畫與建置,權責在地方政府,但地方一方面坐等中央給錢補助,更把公共運輸窄化成軌道建設,競相開出捷運支票,對於自身該負起責任的公車路網規畫卻兩手一攤。
基隆市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前市長林右昌任內八年,交通政策彷彿只剩下「基隆捷運」。馬政府任內推動的「公共運輸發展計畫」,補助基隆市政府於北基沿線火車站開闢深入各社區的接駁公車,搭乘率並不差。然而,近幾年不是脫班、減班就是裁撤,林右昌卻無心面對。
中央要補助地方推出優惠交通月票並非不可,但關鍵在須有配套,包括要訂下KPI(關鍵績效指標)且定期檢核。例如,規定各縣市每年公共運輸使用率成長須達一定標準,方能爭取下一期預算,或依績效給予補助比率。無論如何,不該用齊頭式的補助,只有胡蘿蔔卻沒有棍子;否則三年補助期一過,又打回原形。
依這種「中央給錢、地方擺爛」的模式,不難想見,三年後全台公共運輸使用率仍在原地踏步,比放煙火還不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