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7日 星期四

它接棒半導體,是下個大爆發產業!台灣「未來獨角獸」報到:軟體黃金10年起飛

若無法正確顯示 請點選這裡查看

最新出刊報

1863期|2023.07.27


劉佩修

商業周刊 總編輯

今年暑假,二十歲的女兒首度進國際企業實習,這也是她第一份有薪工作。

實習三週,她興奮的跟我分享,這是她喜歡的行業!我問,妳怎麼判斷呢?

原來,她會觀察大自己十歲的前輩。首先,前輩是否覺得工作精彩有趣,講起來眉飛色舞,或普遍感到無趣、無聊?

其次,前輩在這行業,平行移動或垂直延伸的空間是否夠大,組隊創業的可能性如何。再者,這行業收入呈現僵固性,或有大跳躍的可能。

她觀察三十歲的前輩,而不是四、五十歲,縱使他們高階高薪,她卻不羨慕。原因是,時空背景差異太大,她不認為可複製。

台灣面臨人才荒,你想招聘新人,他們的想法,或許類似我女兒,專注在未來十年的成長性。想吸引他們,不能看現在,必須看未來。

這一期封面專題,我們報導一群「做明天題目」的人。

主筆何佩珊觀察,過去二十年,軟體產業風起雲湧,全球市值前十大企業中,蘋果、微軟、Alphabet、亞馬遜、Meta都專攻軟體。

硬體強、軟體弱,是外界對台灣的印象。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甚至說:「台灣起了大早,卻趕了個晚集。」當中國乘著網路大浪,新企業輩出,卻不見台灣有太多變化。

但這不代表台灣完全缺席。有一群年輕人早早看見趨勢,從外送、自駕車、線上會議、AI、智慧醫療、影音串流,都需要軟體。

但需求太分散,大企業未必想做;此時,台灣的比較優勢跳出來:軟體人才、硬體實力、多元開放的社會、善變挑剔的顧客,正好成為新創練兵場。

甚至,台灣陰晴不定的氣候,也成為優點。在歐洲城市常見的Rybit電動自行車,來自平均年齡三十二歲的台灣團隊;彰化的驟雨、曝曬,考驗系統穩定度,每次異常狀況發生,都讓他們增強功力,加速拓展更多城市。

台灣雖小,卻是新創最佳灘頭陣地,先從找一個細分市場搶灘登陸,找出真需求,從零到一,再爭取資源到國際市場去攻堅,從一到N。

別擔心台灣的護國神山太少,只要我們用心解答明天的題目,或許十年後的成績,超乎想像。



專題報導


不可錯過


限時免費讀







立即下載商周Plus APP,隨時獲取新知識!

此郵件是系統傳送,請勿直接回覆

商周官網 | 客服中心 | 取消訂閱

Copyright © 1999-2023 Business Weekly a division of Cite Publishing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商周聯絡處:台北市中山區民生東路二段141號12樓
客服電話:(02)2510-8888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08:30~18:00 (例假日除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