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慢食」?慢食是發源於義大利1980年代食物與農業有關的社會運動,創辦人是記者暨社會運動家卡羅・派屈尼(Carlo Petrini)。所謂慢食運動,並非主張要慢吞吞地吃東西,推廣細嚼慢嚥禮儀這樣的學問──雖然其符號是隻蝸牛,但這更像是呼喊凝視與品味的倡議。
這是個在工業化與全球化浪潮洶湧而至美食大國義大利時因應而生的在地飲食運動。難道下一代的味覺都會被像是麥當勞這樣的連鎖企業攻占嗎?大規模的原料採購帶來單一的作物種植,卻可能讓小眾滋味消失在市場上。除此之外,不具備大資本來進行工業化耕作的農民,可能更顯弱勢。因此卡羅・派崔尼推廣慢食運動,認為食物要盡可能符合「優良、清潔、公平(Buono, pulito e giusto)」的標準。優良,具有競爭力的食物就是要好吃。清潔,不只是飲食衛生,更要對環境友善,不帶來汙染。公平,希望生產者得到合理的報酬和尊重,寶愛土地如母親。
經過了二十多年,慢食運動早已是全球食物愛好者熟稔的名詞,組織也遍及數十個國家。而實際生活在慢食運動發源地的小鎮Bra,是怎樣的感覺呢?對我來說,最基礎的想法是盡可能在地消費吧。一樣要買碗盤,我當然可以搭同學的便車去大都市旁的IKEA買,便宜且樣式合乎期待,不會有任何傷害,也不大需要花時間去了解。不過我更情願把這樣的金錢消費投注在鎮民開設的商店,價格並不會貴,牌子多元,店主也會根據日常需要,推薦像我這樣一個愣頭愣腦外來新居民合適的品項。
至於食材,超市很方便,但我若有足夠的時間,情願上蔬果乳酪店和肉店,慢慢跟老闆交關。有時我會因為是東方女子或新居民的緣故,得到買菜送香草的優惠,但更重要的是,有時你想要的特殊商品只能跟老闆訂,讓他幫你弄到手。比如,為了迎接農曆年,我打算做脆皮燒肉或紅燒肉,這非帶皮五花肉不可;但一般而言義大利肉品店賣的肉是不帶皮的,那就提早向老闆說明來意,他會妥善準備,從乾淨的冷凍櫃取出,用油紙仔細包好,讓你帶回家。
多一點的在地消費,不啻於開創出更多的當地經濟可能,讓當地居民能夠繼續維持著世代以來的生活型態。讓小鎮生活繼續小鎮,而不成為大城市或任何一個跨國商業體系的附庸。
●敬告讀者:隨著毛奇飛往義大利進修,「深夜女子公寓的料理習作」專欄暫時下台一鞠躬;也請期待農曆年過後,由插畫家太陽臉上菜,推出「我愛一個人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