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台灣在中國大陸投資的代工生產商,紛紛受到歐美品牌商的要求,除了在中國大陸生產之外,必須在其他國家建構另一個生產基地與供應鏈,一般將其俗稱為「中國加一」(China+1),中國加一的目的在於如果兩岸關係惡化,或是美國對中國大陸加大抵制力度,生產不致中斷,大幅降低品牌商的商業風險。
可為什麼是中國加一,而不是整個離開中國大陸呢?因為多年來台商在大陸投資極大,不論是土地廠房,連熟練工人和基層幹部,都很難移出大陸,而這些成本損失是巨大的。根據全國工總去年所做的調查,87%的大陸台商現階段不會移出中國。
曾幾何時,美中對抗提高了中國解放軍攻台的可能性,歐美廠商又要求台商在台灣生產之外,也需要尋找另外一個生產基地,這便是「台灣加一」(Taiwan+1)的由來。
不論是中國加一或是台灣加一,台灣企業究竟要選擇去哪裡呢?
回台灣?台資因為減稅優惠,在過去三年的確大量匯回台灣。但是台灣對於大型企業,缺工、缺電,都是致命的難題,最後這些資金大多投入股市、房市,造成台灣經濟更大的困擾。
越南?越南優秀人才幾乎已經用罄。日本是對越南投資的第一大國,南韓第二、大陸第三、台灣僅居第四。越南許多優秀人才早已被日商、韓商以高薪網羅一空,台灣企業不僅很難招聘到優秀人才,而且必須付出比韓國與日本企業更高的薪資,成本很高。
印度?印度雖然有龐大的市場,但是印度人思維方式與台灣差距甚大,而且印度大部分的基礎設施落後,對於國際市場競爭激烈產品,速度與品質都是問題。
那泰國呢?日本、南韓廠商多年來早已把泰國打造成東南亞最大的汽車及其供應鏈基地。台商現在去,為時已晚。
澳洲?澳洲本身的市場雖然不大,但是擁有數百萬華人族群,包括來自大陸、香港、新加坡、台灣。而且澳洲鐵礦、煤礦、羊毛等原物料豐盛,和大陸的距離遙遠,又與美國及歐洲諸國交好,未嘗不是台灣企業的絕佳選擇。
愛爾蘭?在1990年代,愛爾蘭曾是歐美最積極招商的國家,藉助低稅率(10%的企業所得稅)爭取到包括微軟、IBM等大型國際企業設立公司。愛爾蘭是歐盟諸國最歡迎外國移民的國家,所以很容易找到優秀人才,是外國企業進入歐洲市場的最佳跳板。
捷克?捷克在舊蘇聯時期分工體系下,負責汽車包括卡車與坦克的製造,所以其鋼鐵與汽車工業基礎雄厚,晚近在生物科技與軟體產業上也有不錯發展。捷克位處歐洲中央,運輸也是它的優勢。
美國?美國雖然科技發達、市場龐大,但是競爭激烈、工資昂貴。台灣大型企業中,台塑集團在德州投資石化工業,規模龐大且獲利頗豐;然而科技產業卻不然,台積電(2330)雖在亞利桑那州設立兩座晶圓廠,但張忠謀直言:美國工程師的敬業精神不敢恭維。鴻海集團規劃在威斯康辛州設立大型面板廠,後因當初承諾給予鉅額優惠的州長爭取連任失敗,投資計畫延宕至今,最後有可能無疾而終。
如果是台積電或台塑集團供應鏈廠商,赴美投資風險甚小,但若是獨立企業,必須三思再三思。
全球疫情肆虐近三年,將原先不可能的在家上班變成普遍被接受模式,未來除了少數員工,其地理位置在何處,已經不再是需要考慮的問題。未來國際級企業更可能聘僱全球各地優秀人才,以三班制方式工作,成了真正的日不落企業。
科技是解決缺工的方法,人工智慧、機器人、數據科學等,對於人才缺乏,將產生關鍵性的幫助。
窮則變,變則通,一場疫情風暴及金融危機,有可能開啟企業轉型思維的新契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