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兩個月,台灣的天空很「反核」。五月底,先是親身前往福島調查核災狀況的前美國核能管制會(NRC)委員長葛瑞.亞滋寇(Gregory Jaczko)訪台,分享在福島的考察經驗,和新能源走向的願景;六月初,法國國家核能安全署(ASN)高級顧問委員會成員伊夫.馬里格納克(Yves Marignac)也即將來台,前往立法院分享法國「核廢料再處理」現況,並警告台灣切莫貿然以「再處理」為處置核廢料手段,否則不但白花錢,更解決不了核廢問題。
為了解決用過燃料棒爆滿問題,農曆年前,台電悄悄在網站上推出「核廢料再處理」標案,引起民間團體一陣恐慌。
由於去年六月經濟部工業局組了「赴法國工業合作訪問團」,並由台電董事長黃重球擔任會議主席,同行的還有經濟部核廢料處理專案辦公室主任李肖宗。這次參訪安排了前往法國核能巨頭AREVA位於La Hauge的核廢料再處理場。事後成果報告中也明確記載了「此行該公司(AREVA)與台電公司洽談核能後端處理之合作可行性」。種種跡象讓民間團體憂心,台電「再處理」的標案,是否已屬意由AREVA執行。
「再處理」反增加核電成本
AREVA雖曾是世界核工龍頭,但這幾年財務嚴重虧損,去年財報指出虧損高達四十八億歐元、「再處理」部門虧損高達五億歐元,明年還將有九億多歐元的債務到期。AREVA也已預告,一六年即將裁員六千人、La Hauge的再處理廠也要裁掉五百人。也因為財務狀況不佳,AREVA似乎有出售旗下不同業務的打算,近年積極發展核工業的中國,不少中國企業也紛紛表達收購意願。
得知台灣有可能將用過核燃料棒交由AREVA進行「再處理」,曾在AREVA旗下負責核廢料處理與核電除役的子公司服務過的伊夫,隨即安排了台灣行程,要將法國現階段「再處理」的相關訊息分享給台灣社會。
他首先解釋AREVA的財務危機與台灣的核廢料「再處理」之間的關聯。在法國,政府主導將核廢料「再處理」後提煉出來的鈽和鈾製做成MOX燃料,使用在「快中子反應爐」上頭。伊夫分析,早在一九八○年代,法國便已知道「中子反應爐計畫」沒有前景,因為提煉核廢料、製作MOX燃料的成本,比起直接處理核廢料昂貴許多。但法國政府「為了吸引外國客戶做核廢再處理、確保法國核工業在國際市場中的利益」,持續進行這些計畫。
二○○○年伊夫參與的一項法國政府調查研究就發現,再處理和MOX策略會使得當時的核電廠運作成本增加至少五%,或是讓核後端相關成本增加八五%。
產業沒商機,純為政治考量
八成以上能源依賴進口的日本,原也打算發展「再處理」產業,延續能源再利用,但和AREVA合作的日本六所村再處理廠不但工程延宕、預算暴增三倍,且遲遲無法啟用,目前打算明年三月運轉。但日本原子能委員會也估計,若讓它運轉四十年,支出花費將比直接貯存核廢料貴上一千億美元。「再處理」的昂貴成本從日本案例中便能窺見。
也因為「再處理」和MOX燃料成本如此昂貴,目前只有法國國營的電力公司──EDF(法國電力集團)是僅存主要的鈽產業客戶,而法國電力集團也早把鈽和鈾的列為「零帳面價值」,之前荷蘭委託AREVA進行「再處理」,還得花錢請法國電力集團接手分離出來的鈽。
毫無賺頭的「再處理」產業,法國政府依舊願意延續這項計畫,單純是為了政治考量,「利用『再處理』來拖延面對真正的核廢處置問題,還有『再處理廠』所在地的產業結構問題。」伊夫說道。
老舊設備更新,恐成台電錢坑
國際上對於「再處理」和MOX燃料興趣缺缺,讓AREVA多年來已沒有新增委託其「再處理」的客戶,加上主要設備從一九八○年運作至今,大都已老舊,若接下台灣的「再處理」標案,勢必得更新設備。伊夫表示:「但世界上還沒有再處理廠進行過設備更新,更新的成本難以估算,若以建造成本七十億歐元推估,更新至少也要上億歐元。」而這些更新的成本,恐怕都會轉嫁到台灣頭上,「台電恐被卡在困局中,被迫追加『再處理』經費。」
除了未來可能不斷向台電追加預算,伊夫也擔心,AREVA在如此絕望的處境下,可能會低估進行「再處理」時遇到的障礙。例如「目前再處理廠中的燃料池空間已不足,沒地方再擺下台灣來的用過燃料棒。且出於核安考量關閉或更新再處理廠中的部分設備,也可能導致無法進行再處理完整程序。」
法能源政策轉彎,鈽鈾沒處放
另外目前台電的「再處理」合約雖載明,分離出的鈽與鈾將委託得標單位協助處理,但法國最新的能源政策目標,預備在二○二五年以前將核電比例從七五%降到五○%。在這個政策目標下,即將面臨除役年限的法國電力集團是否會放棄使用MOX燃料的反應爐,還是一個未知數。
而伊夫也警告,根據法國的法令,「再處理」後產生的核廢料並不能留在法國,若是MOX燃料的反應爐選擇停止,「再處理」後提煉出的鈽與鈾已完全沒有市場可以消化,當然只能被標示為「廢棄物」,並送回台灣,他強調:「台灣沒有人可以百分百確信鈽不會回到台灣。」
花個百來億,問題完全沒解決
不只是「再處理」的經費與後續處理值得台灣關心,伊夫也提到,位於La Hauge的再處理廠過去一直是當地的經濟命脈,但AREVA的財務危機和裁員風聲已讓當地逐漸認知,再處理廠不會是他們經濟長久的依靠。「但台電與AREVA的合約,卻可能造成『再處理廠還會延續』的錯誤印象,讓早該被討論的再處理廠除役問題受到延宕。」而當地已有超過一百座反應爐用過的核燃料棒存放在那兒,除役問題不被討論,安全與環境汙染的爭論也就無法被解決。
發覺台灣把「再處理」視為核廢料處置的解決方案,伊夫感慨,核工業過去強調的「再處理」回收使用、減少核廢料體積等說詞,其實是「徹底的誤導」。「AREVA宣稱再處理可以讓用過燃料棒的九六%再使用,但我曾精算過,即使是最理想的再使用狀態,『再處理』後真正拿去使用的也僅有八%,而且現在『再處理』後的鈾已無法再使用,所以回收使用的比例甚至降到只有一%。」
且經過「再處理」剩下的玻璃固化高階核廢料,即使體積減少,也沒有變得比較好處理,伊夫解釋,核廢料的「熱能產出」決定貯存場的大小,「輻射釋放」則關係到貯存場的防護範圍,單純縮小體積並不會減少最終處置需要面對的難題。他強調,就是因為過往嘗試「再處理」的國家都已面對過這些爭論,因此才放棄「再處理」這條路。
台灣不該花錢做「冤大頭」,因為「『再處理』充其量只是拖延台電面對核廢問題的時間,等於花費至少一一二億台幣、藉由輸出風險的方式,來買一段相當有限的時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