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8日 星期四

大師/深入作家壓抑赤裸的內心世界


【遠流親師悅讀報】介紹繪本、青少年選書與教養議題,讓家長與老師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一起快樂「悅讀」。 想瞭解最時尚、自然的Life Style?輕鬆成為新時代生活達人?【晨星生活元氣報】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生活訊息!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6/01/28 第93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大師/深入作家壓抑赤裸的內心世界
穴/誤闖現實世界裡的幻想境地
時尚現代性/連結時尚、性別與現代性研究
閱讀筆記 番茄街游擊戰/遠方的生成

新書鮮讀
大師/深入作家壓抑赤裸的內心世界
文、圖節錄自時報出版
圖/時報出版提供
一代大師孤獨一生的轉捩點,深入作家壓抑赤裸的內心世界

內容簡介:

本書是愛爾蘭作家柯姆.托賓,創作生涯至今最重要的代表作,榮獲IMPAC國際都柏林文學獎,並入圍布克獎決選。托賓的作品:冷冽、精準、複雜又深沈,他筆下人物的「沈默」,已成為個人風格。托賓在本書中機智內斂地結合史實與逸事,選擇詹姆斯在密集寫出晚年高峰代表作《鴿翼》、《奉使記》、《金碗》之前消沉的五年歲月,對時代氛圍的掌握極為準確,並且精準使用大師豔驚當世、典範流傳的意識流手法刻畫詹姆斯的內心活動。托賓描寫「大師」敏感纖細的內心且隱藏於作品後高度壓抑的私人情慾生活,臻至虛構文學的頂峰,最好的傳記作家不敢也無法達到的目標,打造出一個為寫作而孤寂痛苦的靈魂,逐步揭開一位文學大師為了追求完美所付出的代價和生命中的失落。

作者介紹:

柯姆.托賓

一九五五年出生於愛爾蘭。著有八部長篇小說,三度入圍布克獎決選,包括處女作《黑水燈塔》、《大師》、《馬利亞的泣訴》,其中《大師》榮獲IMAPC國際都柏林文學獎。《布魯克林》榮獲柯斯達文學獎。另有兩本短篇小說集。托賓作品授權超過全球三十多國,內容多描繪愛爾蘭社會、移民生活,探索角色個人認同、性別認同。先後在史丹福大學、德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以及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寫作。定期為《紐約書評》、《倫敦書評》供稿,撰寫文學評論。現任紐約「頂尖國際作家論壇」(Pen World Voices)主席。

搶先試閱:

蜜妮在三月過世,就在他倆最後一次見面後的一年。他人還在英格蘭。知道她的離世,他感覺自己的青春也就此流逝,他知道到了最後,她也同樣恐懼死亡。想必她寧可放棄一切,只要能讓自己繼續活著。隨後幾年,他總是渴望知道如果她還在,會對他的小說和故事有什麼看法,他也想知道她對於他的人生抉擇又有何話可說。失去了她深刻直接的回應,格雷、荷姆斯與威廉也都悵然所失。他們全都殷切想知道,蜜妮對他們的看法與想法。亨利更納悶她現在過著什麼樣的人生?她心思細膩,尋求挑戰,又該如何應付這個處處為她設限的世界?他唯一的安慰是,至少他比這世界更瞭解她,人生沒了她儘管痛苦,卻是他必須付出的代價,因為青春年少的他曾有幸與她相處。人生依舊運轉,他知道她的音容終將引領他的智慧,這是他賴以寄託與追求光明的準則。

說蜜妮.檀波在他心頭流連不去,還不如說他終究無法離棄她。走到哪他都能看見她,無論是回到父母的家,或是後來他到法國與義大利旅行,到處都有她的身影。在宏偉大教堂的暗影下,他看見了她,她那玲瓏高雅又深富好奇心的身影,只要看到藝術品,她便驚訝得說不出話來,然後努力想找出適合當下情境的言語,豐富自己全新的感官人生。

在她死後不久,他寫了一篇故事《旅伴》(Travelling Companions),內容描述威廉從德國前往義大利,在米蘭大教堂巧遇她,看見她站在達文西畫作〈最後的晚餐〉前方。他喜歡讓她撐著一把有紫蘿蘭花邊的白色洋傘,動作眼神與嗓音透露她的聰慧。他現在能掌控她的命運了,她已不在人世,他能讓她體驗她會想經歷的,為她那提前結束的殘酷人生加點戲。他不知道前輩作家是否也曾經這麼做,或許霍桑還是喬治.艾略特,也曾經讓死者復生,日以繼夜,猶如魔術師或煉金師,抵禦命運、時間與其他難以克服的因素,創造另一個神聖的生命。

他忍不住猜想如果她還活著,現在會在做什麼,她的人生又會是如何?在他妹妹愛莉絲面前是不准提到蜜妮的,因為妹妹忌妒蜜妮擁有的一切:她獨具一格的美與魅力,她的自信,她的深刻與嚴肅,她對男人的影響力。後來,愛莉絲甚至忌妒蜜妮先過世了。

威廉很喜歡揣摩蜜妮的人生,討論這個話題時,他與亨利都同意她不知道自己該嫁給誰,如果她還活著,她一定會太理想化,過度魯莽或甚至矯揉造作。兄弟倆都同意蜜妮的婚姻絕對會失敗,想必她這麼複雜的一個人,一定早已體會這一點,知道自己身無分文又過度聰明,這將是生命難解的悲傷課題。他與威廉都認為就多數層面而言,狹隘的人生無法侷限她的靈魂。她的性格與行為,在亨利看來,似乎都指向同一個結論──她的生命終將鬱鬱寡歡,讓她提早香消玉殞。

他常想像她嫁給格雷,或荷姆斯,或威廉,她的地位將微不足道,終日在婚姻中奮戰,卻怎麼樣也贏不了。在《可憐理查》(Poor Richard)中,他讓她去了歐洲,終生未嫁。到了《黛絲.米勒》(Daisy Miller),他筆下的她魯莽衝動,從不按牌理出牌,最後死在羅馬。而《旅伴》的她嫁了人,他也描述她與伴侶在浪漫義大利相遇的情節。他絕對不會讓她落入家庭雜務俗事的窠臼,更不可能讓她在無趣男子的陰影下苟活。

一直到他看了《丹尼爾的半生緣》(Daniel Deronda),他才頓悟自己之前沒注意到的一件事──一位活潑的女子毀於一場窒悶的婚姻,這可是很能大書特書的題材。恰巧這段時間他也在看特羅洛普的《費尼斯.芬》,雖然他只是打發睡前時光,但洛拉.甘乃迪夫人的婚姻卻令他大受震撼,他很好奇其他讀者是否也會同情這位勇敢聰明的女主角,面對不幸的命運,幻想終有一日能奔向自由人生的渴望。

他開始寫作。當時他已經在英格蘭住了幾年,感覺自己應當能用更客觀的角度看美國。他想讓美國清新自由的精神融入她的生命,隨時準備好擁抱人生,對他人與自己抱持開放的態度。他將他筆下的年輕女孩擺在他奶奶位於亞伯尼的大房子,場景裡只有奇怪擁擠又陳舊的房間,後來,有錢的托榭太太出現了,她立刻下令要拯救依莎貝.亞契,帶她到英格蘭冒險,那裡也是他筆下許多女主角最想望的地方。到了英格蘭,他安排了三位追求者:一是直來直往的嚴肅男子;另一位男子溫柔高尚;第三位可能因為生病或個性不合或語氣尖酸而不適合當她丈夫,後來卻成為她的莫逆之交。

他在佛羅倫斯寫作,每天早上他在河畔旅館醒來時,或稍後到了貝洛斯瓜多時,他總認為自己身負重責大任:他必須讓蜜妮能漫步這些可愛的街道,讓和煦的托斯卡尼陽光撫觸她溫柔的臉龐。但不只如此,他想要更細膩描述她的道德特質,手法必須空前絕後。他想讓這位身無分文的美國女孩開創一個能自在紮實呼吸的宇宙。他給了她金錢、追求者、別墅與宮殿,她身旁更有了新朋友,體會更不一樣的感官享受。他從來不覺得自己這麼有力量過,這是他的責任;他在佛羅倫斯的街道與碼頭散步,腳步輕盈踏上貝洛斯瓜多的蜿蜒山丘,這種輕盈活力都讓他寫進了書裡。他的文字優雅自然,彷彿蜜妮正呵護著他,俯瞰著他。他設想並寫下某些場景後,偶爾甚至不確定它是否曾經發生,抑或他想像中的世界終於取代了現實。

但多年來,蜜妮卻是再真切也不過,比任何他認識的新朋友或是遇見的人更為真實。她屬於他誓死守護的那一部份本我,他隱藏的自我,在英格蘭沒人知道或瞭解他的這一面。在英格蘭天空下好好守護她容易多了,這裡的人不會像他想念表妹這樣緬懷死者,在這裡就只有當下,只需注意禮節規章。在這裡,他賦予她力量,讓她走路有風,而那風中迴盪著一首繚繞悠長的老歌,那哀愁的音符更與他如影隨形。

 
穴/誤闖現實世界裡的幻想境地
文、圖節錄自凱特文化
圖/凱特文化提供
為什麼這邊的每個人都知道我的事情,而我卻對這邊一無所知呢?

內容簡介:

彷彿誤闖現實世界裡的幻想境地,突如其來的人生轉折,讓麻陽真正踏入現代社會逐漸漠然的婚姻與家族的關係裡。作者藉由一段宛如被閒置的時間,忠實檢視麻陽的感官與覺知,一幕幕流轉起伏的心理劇場裡,奇異的野獸是流竄其間的隱喻,而神秘的地穴是一個開口、一個契機,從〈穴〉的故事,一路走至〈黃鼠狼的鳴泣〉、〈雪夜〉,具體而微地回應了攸關個人存在、社會定位與群體結構之間的種種疑慮。

作者介紹:

小山田 浩子

一九八三年出生於廣島縣。二○一○年以〈工場〉一文獲得新潮新人賞。二○一三年,以個人首本著書《工場》入圍第二十六屆三島由紀夫賞。同書獲得第三十屆織田作之助賞。本書收錄的《穴》獲得第一百五十屆芥川龍之介賞。

搶先試閱:

雖然我知道便利商店的位置,但自從搬家以來,我一次都沒去過。因為MAMARUCHIKU離家比較近,而且對於只有在便利商店才能買到的商品,我也不感興趣。現在已經沒在買雜誌了,也沒喝咖啡。腳下的道路是沿河的觀覽步道,在合適的季節裡,應該是一條很棒的散步路線吧。路旁也立了個牌子,說明此處冬天有候鳥光臨,很適合賞鳥。不過,現在是夏天,無論這裡有多麼清新宜人,夏季時分走在露天的鋪設步道上,實在很折磨人。好熱,也沒有風,蟬叫聲讓空氣的黏度更上層樓。右手邊是河流,左手邊是一整排民房,每一間都擁有綠油油的庭院,面對步道的窗戶都用苦瓜或其他植物,作成綠色植生牆的樣子。而那蔥鬱的蔓葉後面,感覺不到人的氣息,也沒聽見電視聲或其他生活行為的聲響,也沒有小孩子的聲音。河堤滿滿都是茂盛的草叢,從步道往下看,有些地方甚至連水面都幾乎被遮住。從草叢的縫隙中,我看到灰白色的大型鳥類佇立在河面上,看起來像是鷺鳥一類,大概不是候鳥吧。芒草、葛藤,還有其他雖然眼熟卻不知名的草類,生長得十分濃密。部分河面的水質渾濁泛藍,一部分凝滯而泛綠,一部分在白色的反光下看起來一片漆黑。乾掉的野草傳來一股像是被烤過的纖維質氣味。步道的正中央有塊漆黑潤澤的大型犬糞便,偏上的位置停著兩隻銀色的蒼蠅。在牠們眼中,狗大便就是糧食,而牠們將六隻腳跟臉都埋進去大口朵頤,究竟是什麼樣的感受呢?只見兩位一動也不動,該不會是死掉了吧?埋在推積如山的食物中死去,究竟是什麼滋味呢?我低頭注意腳邊往前走,地面上有像是吃到一半放著的泡麵和面紙,還有棉布手套和碎掉的驅蚊線香等等。我吐氣和吸氣的聲音,都和蟬叫聲混雜在一起。到底有多少隻蟬?單獨一隻的叫聲又能傳到多遠的範圍呀?地面上雖然能見到幾具蟬蛻,但那並不是蟬的屍體。明明有這麼多蟬在叫,而牠們壽命又如此短暫,為什麼路上不會堆滿蟬的屍體呢?幾隻茶色的大蝗蟲從堤防的草叢中跳出,噗嚕嚕地振翅後收起,又前進一小段距離,其中也有大到和我手掌差不多的,好像要和我對峙一樣,蝗蟲往這邊走了幾步,隨即迅速轉身,張開翅膀飛走了。我的視線跟著牠移動,突然看見一隻黑色野獸正在走動著。

我第一時間覺得是不是天氣太熱,讓眼睛出了問題,但仔細再看了看,的確是隻活生生的動物,從臀部到腿部來判斷,很明顯地是某種哺乳類。身上長著黑毛,大小約等同於中型犬,不,或許更大一點。該說是肩寬嗎,總之身軀頗具份量,腿部筋肉盤結,寬度往下漸漸收細,從膝蓋之下如同細枝一般,長長的尾巴帶點弧度,微微可見的耳朵圓圓的。側面看得見肋骨的形狀,但是背部卻隆起而堅實,感覺底下應該潛藏著厚實的脂肪或肌肉。總之全身黑漆漆的,我猜牠的毛髮應該也很硬,由於太陽高掛在天上,所以幾乎看不到影子,而那僅剩一點點的影子,也宛如身體的一部分,牠噠噠噠地快步前行。看起來不像狗、不像貓、不像狸、也不像山豬,在人、貓狗、小鳥和烏鴉都不見蹤影的這條路上,只有一隻野獸邁步前進。河流對面還有一條馬路,有車子正在通過,因為陽光太過耀眼,所以看不清駕駛和有無乘客在上頭。我想應該沒有人把目光放在我跟野獸身上,而野獸也沒有看著我。就像是在前頭引導著我一樣地往前走,牠沒有因為感受到尾隨其後的我而停下腳步,也沒有回頭看我,只是保持著穩定的步調前進。嘰啊嘰啊、交交交、嘰啊──周遭只有蟬叫聲,沒有溪流聲也沒有其他聲響。野獸突然轉往堤防的方向,茂密的草叢只在那一處倒臥分開,像是被無數次踏過的獸道一般。野獸開始走下堤防,我不假思索地同樣踏進堤防中。野獸輕巧地沿著不算太斜的堤防往下走,牠腳下似乎有蹄的樣子。兩旁叢生的尖尖野草從我的皮膚上擦過,河面閃過黑色的光芒,每當我往前踏一步,便感覺到似乎踏碎了無處的不知名物體。蟲子、或是牠們的屍體,還是其他動物、垃圾、植物、糞便或蒼蠅,接連在我的鞋底彎折、碎裂或是沒入地面。蟬叫聲呆板地一遍遍覆誦。耳邊還能聽見遠處傳來小孩子呀啊啊、呀啊啊的嬉鬧聲。草叢裡雖然有老舊雜誌或空罐子之類的廢棄物,但都混在濃重的綠色之中,看起來就像是渾然天成的某種自然之物。看到野獸的臀部幾乎隱沒在雜草之間,我再往前踏了一步,卻踩了個空。

我掉進坑洞裡了。頭上腳下直直地掉下去,雙腳就這樣踏在坑洞的底部。我頓時啞口無言,抬頭看著那些突然變得比我的視線還高的野草,只見野獸的背影完全從草叢間消失,只剩下一陣沙沙聲,沒多久連聲響也沒了。

叩頭蟲從坑洞邊緣,擦著我的臉龐跳了出去,每次跳躍都伴隨著「啪」一聲的堅硬敲擊聲。體型細長,黑色的背上有一條條的縱紋,頭上有著彎彎的觸角。我搞不清楚叩頭蟲的發聲部位在哪,也不知道牠是如何弄出聲響。我全身上下都沒感覺到疼痛。坑洞大約和我的胸口齊高,換句話說,深度大概在一公尺左右吧。我的身體恰好陷在裡面,周圍幾乎沒有空隙,彷彿是為我量身訂做的地洞。腳底傳來乾燥而輕盈的觸感,像是鋪了枯草或乾稻草之類的東西。此時從草根的縫隙中可以看見水面,看起來幾乎變成一片白色光輝。叩頭蟲時而往上跳,時而緩緩移動,隱沒在野草之間,而「啪」的聲響也漸漸消失,周遭又只剩下蟬叫聲了。蟬是為了求偶而鳴叫,而另一部分的蟬,則要從這些聲浪當中分辨出某些差異或特點,藉此決定配偶,然而身為不同種生物的我,聽起來只是一串宛如機械聲響,無情而連綿不絕的噪音。從蟬的角度來說,這種形容應該很失禮吧。不過在坑洞裡感覺還不壞,不知是青草香,還是河流的氣味,坑洞中充滿了奇妙的清新空氣,好像漸漸浸透到我體內一樣。雖然陷在裡面還滿舒服的,不過要出來想必得花上一番功夫吧,畢竟還滿深的。坑洞周圍的草像是被輾過一樣躺平在地,從其中的縫隙可以看到石頭和一些塑膠碎片。大隻的黑蟻和小小的紅蟻組成隊列,規模相當龐大,有時朝著同樣的方向前進,有時形成兩列,有時混雜在一起,紅色會壓在黑色的上頭前進。我本來拿在手上的手提袋,被拋進牠們的正中央,有幾隻在上面走動,而絕大部分都朝左右兩旁迂迴前進。我伸手把它拿過來,輕輕抖掉上頭的幾隻螞蟻,往裡面檢查一下,婆婆的信封和我的錢包都還在。有幾隻黑蟻在咬紅蟻,也有幾隻紅蟻在啃著黑蟻的腳。黑蟻看起來很堅硬,而紅蟻似乎比較柔軟。我感覺頭頂開始發燙了,心想是時候該從坑中爬出去了。我雙手抓著坑洞邊緣開始用力,但是只能讓腳底從坑洞中浮起一點點而已,沒辦法把身體從洞中拉出去。心裡有些恐慌,我望向河對岸,看到灰灰的,似乎是小工廠的煙囪。

 
時尚現代性/連結時尚、性別與現代性研究
文、圖節錄自聯經文化
圖/聯經文化提供
嘗試從當代的「摺」學理論出發,連結時尚、性別與現代性研究,展開歷史唯(微)物論的思辨,以凸顯「陽性現代」與「陰性摩登」之間的感性差異。

內容簡介:

《時尚現代性》是張小虹從時尚研究過程裡,重新思考人文學者介入大敘事的方法。時尚是身體髮膚和世界接觸的界面,「穿梭」內裡與公共場域,「踐履」物質生活和消費想像。當「變髮」與「變法」、改頭換面與改朝換代相與為用時,時尚切入歷史、政治的力量更呼之欲出。此外,通過本書重新梳理當代理論,做出思想上的推陳出新,尤以一九三○年代的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和八○年代的德勒玆(Gilles Deleuze)為主。前者是西方左翼先鋒,後者是後現代主義大師。在不同歷史、理論背景下,兩人不約而同,從服裝的「縐摺」喻象裡,發掘歷史以及人文思考的新意。

作者介紹:

張小虹

美國密西根大學英美文學博士,現任台大外文系特聘教授,曾任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客座教授。

搶先試閱:

第一章 時尚的歷史摺學

楔子:林則徐的褲子

在中國近現代的歷史中,鴉片戰爭慘敗的相關史料,總是讓人如此不忍卒睹,而後《南京條約》的簽訂,更是牽動一連串不平等條約喪權辱國的悲憤。但就在這一片淒風苦雨、哀戚沉重的歷史創痛中,卻有一則令人匪夷所思、不禁莞爾的記載,串連起「褲子」與「戰爭」非比尋常的關係。

一八三九年清朝欽差大臣林則徐上奏主戰,其所表列的眾多理由中包括了下面這一項:「且夷兵除槍炮之外,擊刺步伐,俱非所嫻。而其腿足纏束緊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無能為,是其強非不可制也」(《林則徐集:奏稿》36)。林則徐在此大膽自信地向道光皇帝表示,「英夷」的擊刺能力差,惟靠槍砲而已,若能順利引誘其上岸,就有把握將其一舉擊潰,而其中的關鍵正在於「英夷」雖人高腿長,但腿足皆「纏束緊密」、屈伸不便,為其弊也。而一年後林則徐又再度上奏,就同樣觀點加強深入說明:「彼之所至,只在炮利船堅,一至岸上,該夷則無他技能,且其渾身裹纏,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復起,不獨一兵可刃數敵,即鄉勇平民足以致其死命。況夷人異言異服,眼鼻毛髮皆與華人迥殊,吾民齊心協力,殲除非種,斷不至於誤殺」(《林則徐集:奏稿》36)。此處林則徐所精心謀劃的致勝戰略,依舊放在「英夷」的軍服弱點之上,謂其一但被誘離上岸,則將被我方兵勇輕易殲滅,而其中的關鍵依舊是在「渾身裹纏,腰腿僵硬」的弱點,英軍一擊便倒,而倒地便無法復起,只能任人宰割。

但會有任何一個國家的軍服設計如此笨拙不便,膝蓋不能隨意彎曲,一仆便不能復起嗎?彼時被視為船堅砲利、所向無敵的英軍,會在軍事武力與軍服設計上出現如此重大的落差嗎?若中國女人纏足被西洋人譏為野蠻,那被清朝大臣視為夷狄仇讎的英軍,怎麼更是野蠻落伍到將男人的腿足全部「纏束緊密」呢?欽差大臣林則徐的觀察,並非純屬道聽塗說,雖然彼時許多的文獻資料皆顯示同樣的「文化誤識」(cultural misrecognition)。欽差大臣林則徐的觀察,乃是依據其親身與英國商人接觸的第一印象與第一手經驗,正如其在一八三九年七月二十六日的日記中就早已記載,「惜夷服太覺不類,其男渾身包裹緊密,短褐長腿,如演劇扮作狐、兔等獸之形」(《林則徐集:日記》351)。在林則徐眼中,不倫不類的英國男性服飾,全身上下包裹緊密,若服飾之「文明」在於「蔽形」,那如此暴露全身線條的緊窄夷服,就只能以獸形相類比。

而林則徐作為號稱中國近代「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其日記中的觀察記載確有其「穿文化」(trans-cultural)的洞見與不見。他精準地指出包裹緊密的英國男性服飾,其外型特徵乃「短褐長腿」。「短褐」一詞同時包含了「面料誤識」與階級歧視。「短」指短上衣,「褐」指粗布,而「短褐」在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語境中,乃是以粗布短衣「提喻」勞動或貧賤階級的穿著打扮與生活方式。十九世紀英國男性外衣作為「短褐」之「短」,相對於晚清中國男性「長袍」之「長」,自是粗野不文、等而下賤之。而「短褐」之「褐」,則是以「褐」作為粗布、作為葛、麻、獸毛粗加工品,去理解並且想像英國商人身上所穿著的服飾面料。林則徐用「褐」來作面料與階級指稱,有可能是故意曲解或順用成語,硬將毛呢說成粗葛,也有可能是對西洋面料基本知識的缺乏,而誤判毛呢為粗葛,但就算是誤判,亦不無展現其對服飾面料「視觸感」(haptic)上的敏銳性。但「短褐長腿」的觀察中,真正弔詭的乃是「長腿」二字。林則徐對英國人第一印象的「長腿」,可以有三種相互層疊的可能解釋。第一種當然是生理結構的考量,人高腿就長。第二種是視覺的對比效果,上衣「短」自能顯得腿更「長」。而第三種則是最為關鍵的問題所在,會不會正是因為英國男人「渾身裹纏」,尤其腿足「纏束緊密」,因而拉長了身體線條,尤其是腿部線條。而此緊窄「修長」的身體─服飾線條,對比於中國鬆垂「寬廣」的身體─服飾線條,當然就更強化英人「長腿」的異常顯著。

那我們是否有可能循此「長腿」的視覺線索,重新回到林則徐奏摺中匪夷所思的「文化誤識」,看一看林則徐眼中讓英軍「腿足纏束緊密,屈伸皆所不便」的褲子,究竟是哪一種褲子?就鴉片戰爭的圖繪資料與世界軍服服飾史資料觀之,彼時英軍所穿的軍褲,乃剪裁合身的高腰直管長褲,英挺威武,運動自如,尤其特顯腿部線條之修長。反觀滿清王朝八旗和綠營部隊的軍服,則是笨重的盔甲、鬆垮的號衣、布袋式的中長寬口褲,一如服飾學者所言,「還停留在冷兵器時代,根本不能順應十九世紀飛速發展的軍事科技與戰術」(華梅,《中國近現代服裝史》2)。但我們此處並非意欲以戰爭的成敗論英雄,而判定英軍修長的「窄褲」,就一定比清朝鬆垮的「寬褲」要好,雖然此衣飾寬窄的優勝劣敗,難逃後續定論,尤其是在清末依「線性進步史觀」所推動的服飾改革聲浪中,「寬衣博帶,長裙雅步」早已被製碼為跟不上時代的落伍失敗。此處所要嘗試的,乃是針對「文化誤識」所可能展開的一種「推理」行動:為什麼英挺威武、運動自如的英軍軍褲,會被林則徐等有「智」之士,看成「腿足纏束緊密,屈伸皆所不便」呢?是否肇因林則徐反求諸己,用自己身上所穿與八旗綠營將官兵卒身上所穿的「中式褲」,去想像英軍將官士兵身上所穿的「西式褲」呢?而以「中式褲」去想像「西式褲」,究竟會鬧出什麼樣的大笑話或捅出什麼樣的大婁子呢?

就讓我們先來看看「中式褲」與「西式褲」的結構差異。傳統的「中式褲」乃寬邊大褲腰、大褲襠、無側縫分割,穿著時多為前後無分,而十九世紀穿在英國商人或英國士兵身上的「西式褲」,則是採分片、分體的服裝縫製法,褲腰、褲襠、褲腿(褲管)的合身設計,讓腿部線條清楚可辨。而中式褲的寬鬆肥大,對比於西式褲的合身適體,不僅只是視覺效果與面料多寡的問題,更是剪裁縫紉技術上的大不同。傳統「中式褲」乃平面剪裁(直線剪裁),褲身與腿部之間所留空間寬大,而需在褲頭繫帶、褲腳縛帶,而「西式褲」則是立體剪裁(曲線剪裁)、褲身貼合腿部,壓擠出褲身與腿部間可能的多餘空間,褲頭用釦、褲腳垂立。所以問題便出在若以「中式褲」的「平面剪裁」,來想像「西式褲」作為修長合身的直管長褲,那不僅只是視覺形式上的「纏束緊密」,更絕對是身體動作上的「屈伸皆所不便」。「平面剪裁」的「中式褲」必須寬大,讓褲身與腰腿之間留有足夠空間,才得以運動自如,而英軍身上不預留內部空間而緊貼著腰腿的直管長褲,一定雙膝緊繃難以行動。故若就「平面剪裁」的身體─服飾邏輯而言,林則徐的「合理推斷」乃是一點都沒有錯。

 
閱讀筆記
番茄街游擊戰/遠方的生成
聯合報/陳柏青
《番茄街游擊戰》書影。 圖/印刻提供
豈是小說的游擊戰,連明偉小說集《番茄街游擊戰》深街闊巷,由書寫技術面的全面啟動到對議題的掌握,由異域來歸,卻是文學重兵械全武裝的華麗初/出征。集中收錄三部中篇由第一部彷彿《湯姆歷險記》似的「完整跑完一個故事範式」,而到第三部於敘事之外尚有一種餘裕,玩語言,壯氛圍,挑逗讀者在故事底蘊將掀未掀的裙邊心癢難耐,那是在玩了。有時候規矩,有時候踰矩,從心所欲,小說可以大觀,小島能寫得像大陸,小說《番茄街游擊戰》書寫的是菲律賓島,厚度與完整性卻似整塊大陸擁有豐沛地貌待探勘。

那是遠方的生成學。不只是奔赴異界之境,以成長小說為底蘊,成長作為一次遠行,「我經歷了這些」、「我將成為怎樣的大人」,在《番茄街游擊戰》中,「大人」是被括號的,比之以身體與年齡所定義的「大人」,或是道德與思想成熟所以稱之為「大人」有更複雜的維度,他指向族群的、身分定位的,你將長成「流著華人血統的大人」?或是「菲律賓人都敬仰的大人」?在這過程中,換妻、明買明賣、掌握經濟者掌握身體權、詮釋權……我們以為的文明正在崩解,菲律賓並不是遠方,遠方是小說中人眺望卻始終未抵達之處:一個血統論上的「中國」?一個比照大美國夢的「大菲律賓夢」?一個遠在身體和精神面相外無從聚焦的「長大」?那便是一次又一次階級、血緣、族裔的煉成過程。這也使得乍看全裸的文本——更純淨的文字、更乾淨的少年視野、更單純的成長敘事其實是藤纏樹,細細爬梳有眾多議題夾纏。小說中最有可觀該是第三部〈情人們〉,男孩的爺爺奶奶們開起了妓院,多元的不只是體位,在性別、種族、人數上也都繁花亂錯,那是身體與情色的奇觀,兼顧了小說議題,又在書寫技術上游刃有餘,越袒露,越哀傷,主人翁不只在族群歸屬上困惑,也在性別上游移不定,屬於「身分認同」議題全部的燈號都被按亮了,也把對菲律賓的想像寫到絕了。

尚可論者不獨是文本自身,由小說擴而及文學史,小說家「向南方去」、「向遠方」,菲律賓之境,軍旅生涯之眼所看見;不同五○年代軍中文藝,卻確實由《番茄街游擊戰》出版及其學長學弟們前奔後繼之書寫,或詩或散文或小說於文學史上開拔出一「筆部隊」的長征路線──涉及華語教學的心境、軍旅生涯追憶、南洋風情錄,或文化暨語言的衝擊與混雜──此中自顯現「異」(國、人)質性,又可由此異質性中發現某種台灣文學作品中常見之焦慮(移民的、身分認同的),此異同之辨,航線多遠,其實都拉拔回自身之島。當然《番茄街游擊戰》不可免將遭遇經典質疑,亦即代言的爭議(疑問句式通常是「你不是某某,你如何能blabla」,借用在此便是「你不是菲律賓在地華人如何能說……」)

有些小說為了解答,有些小說則提出疑問。《番茄街游擊戰》更貼近後者,他敏銳覺察到移民社會內部矛盾與卡榫接合點,由此切入,推演模組到了極致,他不一定回答了問題,但很多問題是沒有答案的。世界上就是存在諸多沒有答案的事情,才需要小說吧。《番茄街游擊戰》是一次漂亮的出擊,無論之於書寫自身,或是面對一塊土地。

 
感受「白色鴉片」無窮魅力:滑雪初學者也會上癮
滑雪場的自然風光與清新空氣、加上滑雪運動的速度感和刺激,使許多人不禁稱之為「白色鴉片」,只要滑過之後就會上癮!建議初學者在出國滑雪之前要多蒐集資料、跟教練請教,到了國外就可更快領略到滑雪之樂。

1天省100元 分散未來重病風險
受到飲食習慣影響,國人罹癌率攀高,只靠健保難助癌症病人撐過病痛治療。壽險業者提醒,投保醫療險之餘,若選擇投保重大傷病險,一天省下100元,就可分散未來生病風險。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