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跨國銜轉學生」流動於台灣與母國的教育體制中。其中以新住民子女問題最嚴重,因華語能力不足,他們回到台灣時,課業及人際關係都受到極大挑戰,經常只能降轉及接受補救教學,無法順利接軌台灣教育系統。
每校都有這樣的孩子
高師大華語文教學研究所所長鍾鎮城將「跨國銜轉學生」,定義為曾於非台灣國教體制接受一定期限教育的學生,或是曾數次銜轉於台灣國教及其他教育體制的學生。這些學生常因華語能力跟不上同學,被降轉或進入輔導機制的資源班。
跨國銜轉在教育現場的情形有多嚴重?國中小校長一片哀歎,幾乎每個學校都有這樣的孩子,一個班級有一、兩個,教師頭殼抱著燒,遑論一些新住民家庭占高比例的學校。
14歲回台灣 降讀小二
台北市某國小一名來自越南的十四歲少女,本該念國中,因學校評估後認為程度跟不上,教育局安排就讀小二。少女和同學年紀差了六歲,語言不通,不但老師不知如何教導,少女也自覺孤立無援,愈來愈封閉。
後來賽珍珠基金會幫忙請來在台念大學的越籍學生當翻譯,每周到校四次,每次三小時陪著上課。不過少女家中只有她與台籍父親,父親也不大會講越語,輔導老師認為,她來台半年在生活及學業的進步都很有限。
學校指出,北市這樣的學生越來越多,教育局提供最高七十二小時補救教學,每天就算只用二小時,不到半年就用完。學生語言不通,課業不可能跟上,雖然投下資源,但效果並不顯著。
在超商吃飯 只因免開口
小翰在台灣出生,六歲跟母親到印尼住,十四歲回來就讀一所完全中學的國中部一年級,但中文聽、說程度都不好,很多時候無法進班和同學一起學習。父母忙於工作,兩年多來他的晚餐幾乎都是在便利商店解決,只因「不用開口說話」。一直到教師輔導他獲取中文能力,當他終於敢獨自到自助餐店點一客排骨飯,咬下排骨的那一口時,終於不再覺得心酸與挫折。
中華民國中小學校長協會理事長翁慶才表示,跨國銜轉學生愈來愈多,因缺乏標準作業流程作業指引,校長們曾在行政專業支持系統群組尋求建議,但各校個案狀況、複雜程度不同,教育部應儘快建立通報機制掌握。
「學生淪為教室的客人」
「學生應是教室的主人,但這些跨國銜轉的學生卻淪為教室的客人 。」長期追蹤跨國銜轉困境的鍾鎮城表示,跨國銜轉孩子的困境,凸顯現在的國教體系對他們不夠友善。
國教署署長邱乾國指出,教育部已組成「跨國銜轉工作小組」,重新盤點新住民二代面臨的問題及通報系統、學校補救資源等配套措施。教育部會攜手內政部、民間基金會合作,合力為新二代打造更無縫接軌的教育系統。
相關新聞見A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