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面對折扣戰的課題
先從獨立書店最重視的書價折扣戰談起。他們因為沒有談判籌碼,進貨折扣高,難打折,普遍只能以定價銷售。如此面對大通路把新書打七九折都難以招架,更何況如果有書一上市就設定七折或更低的折扣。
對於折扣這件事,很多人會說:「賣書打折,是促銷,是給讀者優惠,有什麼不好?」
任何商品都可以打折促銷,打折也的確是重要的促銷工具,但有效的折扣促銷應該是或者是限定時間,或者是限定商品。
說到消費者權益,我們不會期待百貨公司全年度每個樓層每種商品都打折促銷,也不會期待汽車、3C商品、服飾所有新上市商品都打七九折。而今天我們的現實是:在書這件事情上,任何新書上市卻都要打七九折或更低。
這樣全商品打折又不限時間,勢必會讓人麻木。麻木之後,就很容易走上一條不歸路:為了刺激,折扣必須越打越大。
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前例告訴我們,打到2折、3.5折的例子所在多有。
所以台灣應該慶幸目前的新書折扣大致還能停留在七九折。但也因此,更該一起面對折扣戰不要再打下去的課題。
事實上,對讀者來說,越打越低的折扣也不是好事。不只是整體出版生態的惡化對讀者是不利的,出版社也可能因而拉高定價,造成讀者看到的只是「泡沫折扣」。
驅動獨立書店的,是熱情
也有人說:「獨立書店規模小,沒有精密的坪效管理機制,面對大通路、電商的競爭,是優勝劣敗的市場法則。就像過去的柑仔店,獨立書店如果撐不下去,也是時代趨勢。」
的確,通路,最講究的就是流通。然而書店的坪效管理,不能用一般商店的坪效管理來看。
任何零售業者追求坪效時,都要迅速地找出滯銷商品,代之以熱門商品,否則,會被視為沒有效率、漠視顧客。
但是書店,尤其實體書店,大家說他「好」的時候,經常指他不只會賣熱門暢銷的書,也陳列著許多其他書店因為冷門、小眾、流動率低而早就退貨,現在找不到的書。
換句話說,一家書店如果能鋪陳一些明顯冷門、其他地方找不到的書,反而在呈現店主的能耐、對顧客的服務獨到。如果不珍惜這些用心和努力,反而只追問他們為什麼沒法打更低的折扣,形同是對他們的懲罰。
此外,書和其他商品不同的是,每一本書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命。對讀者而言,每一本他沒看過的書都是陌生的,需要大量解釋。
1980年代連鎖書店在台灣登場,造成轟動熱潮,關鍵就在於帶來許多對書嶄新的解釋方法、工具和人才——排行榜、櫥窗、平台、書櫃、立牌、吊牌、刊物、新書發表會、簽書會,還有許多充滿熱情的採購人員、店面人員。
當年連鎖書店之所以能普及全台,淘汰了一大批傳統書店,所憑藉的就是他們對書籍能夠提供各種新鮮、多元、豐富的「解釋」,而不是當時打了多低的折扣。
今天的獨立書店大部分都是最近十幾年間,甚至更近期出現的。換句話說,他們並沒有經歷過書的黃金時期,他們進入的階段,是書逐漸走入寒冬期。也因此,驅動他們的,主要就是熱情——想在閱讀日益分眾化,而主流通路逐漸兼顧不及的角落,為一些本來就注定冷門或小眾,不容易被注意到的書提供他們自信比別人更豐富的解釋。
有獨立書店的存在,為各類小眾、分眾讀者提供價格促銷之外的解釋,才應該是我們所期盼的時代趨勢。
書都需要「解釋」
又可能有人會問:「只剩大通路和電商,有什麼不好?」
先反問一個問題:那我們是否也承認全台灣只剩下幾家大規模出版集團也無妨?是否我們社會出版的讀物只剩下熱門暢銷書也無妨?
人體的血液輸送系統需要兼備動靜脈這種大血管,也需要微血管。同樣的,書的發行通路也是。連鎖書店、網路書店、電商這些大通路,就像是動靜脈,方便快速、大量發行並銷售,而獨立書店、地區書店就像是微血管,可以逐漸進行小量的滲透式發行和銷售。
一刷再刷的熱門暢銷書,的確光靠大通路發行也沒問題,但是其他小眾、冷門,發行量本來就小,首刷都賣不完的書呢?
前面說過,書都需要「解釋」,特別是小眾、冷門的書。這時,獨立書店的作用就很清楚了。他們雖然是小小的存在,進貨量也不大,但因為各自有經營的社群,並且為自己精選的書種提供比較多的解釋,所以對許多發行量本來就不大的小眾、冷門書籍有很大的價值。
(用微血管來形容獨立書店和地區書店,還有個原因是他們的進貨條件可能都不如大通路,毛利更微薄。)
此外,通路大到壟斷或寡斷的地步,供應商需要配合相關的商業條件,是商業世界的規則。
但是在出版業不同的是:許多書的主題都和意識型態、政治立場有關。通路在商業交易條件之外,還可能因為這些因素而決定某些商品是否進貨。
所以,如果一個社會只剩下兩三家大型通路,而這些大通路因為某些書的意識型態、政治立場衝突到他們的利益,而選擇不上架呢?
當然,你可能會說即使有,也是極少數的例子。
但不要忘了,所謂言論自由,要保護的本來就是少數的例子。極權國家,所封鎖的也往往不過是那5%的言論。
考慮「圖書統一售價制」
還有人說:「圖書統一售價制是另一種聯合壟斷的方式吧?用立法來保護特定產業,會不會讓這個產業退化回巨嬰?」
「圖書統一售價制」並不是規定所有的書都訂同一個定價或售價,也不是任何折扣都不能打;而是要打折的話,那同一本書各個通路都得打同樣的折扣,大家的售價都「平等」。
查維基百科Fixed Book Price這個條目,可以看到其中的核心理念是:
鼓勵書商之間進行「非價格折扣的競爭」,以便不只是銷售熱門暢銷書,而是能推廣小眾、不容易閱讀,或是具有其他文化意義的書。
這樣,當折扣戰不會越打越凶的時候,不只是對小書店有好處,對大通路也是。大通路的進量、銷量本來就大,不打折扣會累積更大的毛利來擴展自己的經營。法國法雅客是最好的例子。
對出版社也有好處。除了不必為了應對各大通路競相要求更低的折扣而左支右絀之外,出版方向也不致遭到扭曲。以英國而言,幾年前折扣戰打得凶的時候,「非小說」類的書不容易找到出版者。因為小說是最容易在各通路打折促銷,而非小說不容易,所以出版機會遭到排擠。
最後,對讀者的好處是:除了不必被「泡沫折扣」所蠱惑,並且可以享有從出版社到大小通路都競相推動的對書的「解釋」,讓自己擁有從知性到感性被尊貴對待的享受。
文化部考慮「圖書統一售價制」很有一段時間了,但一直未見動靜,說是要等到出版界都達到一致的共識。但任何施政都會牽動不同的利益觀點,不可能有百分之百支持的民意。否則,政府也不會有開放萊豬的決策。要看的還是政府的決心。
那麼在政府下決心之前,還可以做哪些事來幫助獨立書店?
以美國來說,網路購書興起的時候,很多人「Check Local,Buy Online」(就地瀏覽,上網購買),但幾年前看到實體書店在網購的壓力下越來越萎縮,反而開始有人推動「Check online, Buy Local」(上網瀏覽,就地購買)運動。
2020年疫情爆發之後,各行各業的線上生意都越做越大,Buy Local的重要性就更為突顯。
而台灣在Buy Local的可能還存在的情況下,當然愛書的人都應該更珍惜這個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