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委煌
日本知名綜藝節目「超級全能住宅改造王」, 建築師改造舊屋,變身為屋主的理想好宅;
在臺灣,慈濟志工也為弱勢家庭「陋屋翻修」──
過去夜�媗巨鴢B聲就趕緊起床躲雨,而今安心好眠;
隔間與功能改善了,在外的家人返鄉有房間可住;
孩子以往羞於請同學來家�堛情A現在已能大方邀約。
慈善修繕,讓「家」成為歸心似箭的所在。
慈濟專任工程師陳文亮一早從臺中市家中出發,驅車往彰化二林;他早已安排好幾位施工人員,要幫吳家老宅進行修繕的地基灌漿。
逾四十年歷史的「竹管仔厝」,屋頂結構老舊蛀蝕,逢雨則漏,屋內也無浴廁,電線配置凌亂外露,幾乎無法住人。老吳平日打地下水盥洗,寒冬時則在戶外燒好熱水抬入室內;在臺中工作的女兒,即使回娘家也無處可待。
老吳年逾六旬,平日務農,同時也要照顧患有癲癇的太太;太太每月領有殘障補助三千五百元,老吳偶爾得空就會去打工,多少貼補點家用。
那天上午,混凝土預拌車像隻龐然大物,停在窄瘦的村�堳悀f;陳工程師與慈濟志工會合後便開始工作,由於空間狹小,大家忙不迭地將獨輪推車送進送出,才終於將地基灌漿完畢。鄰人已熟悉常來走動的慈濟志工是來助人的,所以也能包容短暫的不便。
天色未亮前,老吳已外出打工,及早返家的他也趕緊挽袖加入工班,為修繕自家的破陋老房盡一分力。
隔天,陳工程師又是清晨即起,將全新的熱水器、瓦斯爐搬上老爺車後車廂,再馳騁往雲林虎尾。數十位志工早已在邱太太家門前等候,打算要將逢雨必漏的殘舊老房屋瓦,一片片接力取下好進行翻修工程。
邱太太的住處,是六十年歷史的三合院旁小柴房,不僅屋頂破洞、梁柱變形,屋內水泥地板也破裂,室內沒有衛浴設備,兒女休假返家也無空間可住。經人提報後,慈濟志工、社工前往評估,決定裝設衛浴及廚房,並將柴房空間重新整修配置,日後兒女返家時有臥室可休息了。
所謂的「房屋修繕」,一般人聽來或許覺得沒什麼,因為只要能準備一筆費用,即可請專業師傅開工。但,動輒數萬至數十萬的整修費用,對許多無謀生能力或依賴社福資源生活的弱勢家庭而言,幾乎是天文數字;慈濟慈善志業中有修繕項目,若遇無力翻修陋房的弱勢家庭,志工會視情形結合社工、工程專業人員到現場評估,甚至在修繕時一起來當小工,也可省下一筆可觀的人力費用支出。
為危屋「全身健檢」
陳文亮是慈濟基金會營建處的專任工程師之一,協助志工為弱勢家庭評估房屋修繕並提供專業意見;僅在這三、四年期間,他就參與一百多戶缺乏住房安全或空間功能不足的修繕案。
「光是化糞池,去年就裝了好幾十個吧。」陳工程師驚訝臺灣貧富差距仍大,還有那麼多人日常生活中沒有衛生馬桶可使用,有些人家向住處附近廟宇借用廁所,有的家庭則使用戶外茅坑。
經常開車往返雲林、彰化、苗栗等偏鄉,有時陳工程師一趟出門來回就是兩、三百公里;他那輛已開了二十五年的吉普車,里程表累積近五十萬公里。幾年來為弱勢家庭修繕頻繁奔波,志工們眼中的他像是人體衛星導航,總能在偏鄉的田埂、廟埕、涵洞、堤防、魚塭之間很快尋到目的地,「多走錯就會記得啦!」他笑說。
曾參與過臺灣多項重大公共建設,動輒數十億、百億元的大型工程,陳工程師對於二、三十萬元預算的房屋修繕,仍以相同嚴謹用心的標準來看待:「該省就省,該拆就拆!」他認為慈濟修繕,不只是「功能性」的遮風擋雨,或一逕為省錢壓低預算,而是寧可選用耐久的好材料,或採取更適合老房的傳統維修工法等。
「每戶弱勢家庭的狀況都不同,所以面對每個修繕案,都像在參加考試。」陳工程師說明,家家戶戶背景相異,「家庭成員幾人?男女各多少?有老人或小孩嗎?有殘障人士嗎?」雖然目標是硬體修繕,但使用空間的不外乎是「人」,因此他會特別留意「這戶人家習慣如何燒熱水?熱水器位置安全嗎?平日是否開伙?有無衛浴設施?電線是否老化?」等等……
這些使用習慣,會影響日常空間的配置和安全性;每次慈濟專業團隊與志工在案家評估時,等於是為住房做了一次「全身健檢」。
蓋新的東西並不難,依圖按步驟來做即可;「但修繕是要去抓問題,就像醫師為病患找出病源。」陳工程師經驗中為弱勢家庭抓漏或修繕,反而需要更成熟的工程經驗,以及耐受髒臭環境的能力。
有一次在南投竹山修繕,他步入現場,只見一條縫的空間能行走,「像是走進隧道或資源回收場。」他見到祖孫兩人,「就塞在縫般的空間�媞恅情C」不僅如此,茅坑�堛甄帚咱~溢,廚房長期堆積雜物垃圾,一根竹桿上吊掛眾多物品早已蒙塵……「以為走進了廢墟,但�堶掖瑭晹酗H生活著!」
志工先幫忙清理環境,運出好幾車廢棄物,「其中還有一個老鼠窩,二十多隻幼鼠都還沒張開眼睛。」陳工程師猶記,那次是為祖孫倆裝設化糞池與衛浴設備,但還沒等到廠商把嶄新馬桶搬下車,那環境已讓人忍不住要嘔吐了……
這樣的修繕環境,一般人要走進去都很困難,若非抱持有愛心與使命,恐怕也很難做下去。「多用點心,當作自己家要修繕,那就不是問題了!」
量身裝修貼心實用
獨居在南投市的陳乞食,今年七十八歲,住房位於八卦山脈的稜線上。近百年的老厝四處腐蝕、破舊不堪、逢雨即漏,二○一五年遭蘇迪勒及杜鵑兩次颱風摧殘,造成臥室房頂破損坍塌,他只好睡在客廳的行軍床上;此外,屋內多處門窗和燈具毀損,電線外露,熱水器老舊不堪使用,老人家的居住安全與品質堪慮。
陳乞食唯一收入,是每月七千多元的老農津貼,若扣除掉慢性病藥費及生活所需,他毫無能力修復祖厝。經當地慈善單位及里長的提報,陳工程師和志工在親訪評估後,決定為老房規畫修繕。
老人家說,颱風後他打聽有沒有慈善單位能提供一點經濟補助,只要讓屋頂不漏水就好,沒想到竟有團體願意來幫他修復房子。
老房子後半面牆是傳統的土埆厝,專業團隊以「古蹟修復」的心態施做,在外牆抹上柔性石灰而非硬質油漆,並保留木框老窗的原汁風味,而已毀損的屋瓦,則以銀灰色的仿古鋼瓦取代。
一般修繕,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拆掉屋瓦、重新鋪上鐵皮,但一座有保存價值的老房或三合院,若搭上鐵皮屋頂會感覺很突兀;有時考慮整體景觀的協調性,以木材來當橫梁,屋頂鋪上防水材料後再將拆下的舊屋瓦鋪放回去,以保留原有的傳統樣貌。這樣雖較為費心,但專業團隊認為很值得,對住戶來說比較有意義。
儘管保留了陳乞食老厝的外觀,但其實屋內放了多根鋼骨作梁柱基礎,並重新架上輕鋼架天花板,堪稱是「量身訂製」、兼具傳統及現代感的房屋修繕。
不僅如此,知道老人家平日用瓦斯燒熱水,再提去浴室盥洗;專業團隊幫老人家多拉條電線,然後在浴室裝設電熱水器,如此使用起來就很便利了,「年紀那麼大了,將心比心。」如此整體修繕,花了十多萬元,不到一個月即改善老人家的居住品質。
「慈濟做修繕,考量的是『適不適合一家人使用』?」陳工程師總是以日本的「超級全能住宅改造王」節目來自我期許,希望在少許的經費下,能做出最大化的修繕成果。對他而言,能以專業來服務人群,更是件快樂的事。
雖然他的同學們現在可能在蓋豪宅或大型工程,他卻忙著為弱勢者住房修繕奔波;但他不認為做房屋修繕是「大材小用」,反而感覺很有意義與成就感。「修繕工作,可清楚知道是在幫誰,是哪些人在使用;修繕工期短,很快就能看到一家人生活的改善。」
志工投入又快又好
從越南遠嫁到臺灣雲林斗六的阿蓉,兩年前丈夫因心肌梗塞往生,她和兩位女兒住在土埆厝;超過半世紀歷史的老房,屋瓦損毀漏水,室內放置大量容器盛接雨水,母女三人擠在不會滴水的一間房�塈@息。
最大的困擾是如廁問題。簡陋浴室雖由水泥砌成,但長年潮溼且長青苔;挖洞式茅廁位於屋外五十公尺,夜半如廁既不方便也不安全;所以女兒有時會隱忍著,直到學校後再上廁所。
當地的慈濟志工動員,翻新屋頂改為鋼瓦,將浴室貼上壁磚,並新增一間室內廁所,不畏辛苦,接力掘出化糞池;專業團隊將儲藏室改成女兒房間,讓青春期的孩子有自己的空間;修繕後有兩房、客廳、浴廁與廚房,生活機能具足也方便、安全許多。改建工程歷時三十餘日,動員志工一百三十人次。
斗六慈濟志工張瑞珠,長期關懷阿蓉母女三人;在工廠擔任作業員的阿蓉告訴她,以前空間狹小,三人常鬥嘴,修繕後生活安定,女兒功課進步許多;她也願在此認真打拚、養育孩子,不再去想回越南的事了。
房屋修繕是團隊工作,除了專業志工出力,舉凡施工前的房屋打掃、牆面粉刷、地磚鋪設、生活關懷等,志工參與其中,無形中也節省支出預算。像慈濟協助老吳家修繕前,老吳曾自行找過廠商估價,沒想到包括建材與人工竟要七十萬元。經專業團隊協助安排,並動員志工協助──屋頂翻修、浴廁重建、廚房設備汰舊換新、電源配置更換規畫等,最後結算為三十五萬元,由老吳的女婿及慈濟共同承擔;也就是說,同樣的錢,慈濟修繕能發揮更大效益。
專業團隊除了考量安全、補強結構外,更經常選用節能燈泡器具及品質較耐用的材料;例如一般的烤漆鋼板,可能使用五年就會變質或漏水,所以有時採用價格稍貴的鍍鋁鋅鋼板,就可以安心使用至少二十年了,「希望讓弱勢家庭用得久一點,不會很快地又為維修問題煩惱。」
而防火的牆板材料也很重要,專業團隊認為有些高風險家庭成員,不乏有抽菸習慣,在慈濟的修繕例子中,有些就是不慎遭受祝融的家庭,所以他盡量採用矽酸鈣板作隔間;另外,也評估使用氣密窗,冬天才不會太冷。
家住雲林斗六的李老先生,年近九十,他說,慈濟協助修繕後,他看到瓦斯爐和馬桶是有品牌的,知道慈濟慎選建材的貼心,「比以前我們用得都還好啊!」熟悉雲林、嘉義社福資源的慈濟基金會社工黃維軒也說,她觀察中區房屋修繕,受助的家庭九成以上都很滿意。
重建硬體修補情感
慈濟協助弱勢者修繕房子,早年多半是志工們自行規畫或設法,協助起來或許不夠專業;如今,慈濟基金會營建處在全臺各區,都設有專業人員協助,更能完善照顧案家。
中區資深訪視志工洪琇娥回憶,大概在二十多年前,在彰化有位照顧戶阿公住在古厝,有次志工訪視時,發現阿公的門窗玻璃至少破了九塊,但老人只簡單拿厚紙板貼補破洞。天氣漸寒,志工們不忍,七手八腳量好尺寸,聯繫師傅依大小裁割好玻璃,志工再搬去現場釘裝,「反正,能做什麼就做什麼。」
有次在雲林臺西,發現案家的修繕規模可能不小,於是呼朋引伴,邀來油漆、水電及裝潢人員,大伙開了五輛車就出發了;從打掃、動工到完成,整整忙了一天,才讓八十多歲的老阿嬤得以入厝安住。
慈濟濟貧特色即為如此,關懷全家、整體協助,看到難處就設法及時處理。慈濟基金會臺北分會社工員李玉華表示,不管房子是承租或自有,家與空間對人的意義是很重要的。不難想見,家園環境陰暗或屋瓦漏水塌陷,人們就等於生活在不安全感和憂慮之中,甚至因無力改變,而感到愧疚、自卑、無奈、身心不適……
她說,房屋修繕後,隔間與功能改變了,在外的家人回來有房間可住;孩子以前羞於請同學來家�堛情A現在已能大方邀約;過去逢雨得忙著接水,現在則可安心入眠……空間的改善,也可能影響一家人的互動及感情。
修後服務綿綿長長
陳工程師所服務的弱勢家庭修繕區域,從苗栗遠達嘉義;奔波於臺灣中區偏鄉,有時路過曾經幫忙過的案家時,他會特地繞過去了解,「我想,經過大雨或颱風後,不知修繕的屋子能否經得起考驗?」像是「修後服務」的概念,將它當作修繕的「考試」,認為及格固然高興,但若有毀損不及格,「我也想知道問題出在哪�堙A下次就能改善。」
六月夏至前後,雲林、彰化、南投等地,常是上午暴熱、午後暴雨,對於修繕工程頗有影響,尤其手邊有二十件修繕案同時進行著,專業團隊難免焦急。
老吳和太太在六月底終於入住「新厝」,二十多位志工一早就到府搓湯圓慶賀。「之前古厝像是廢墟,如今煥然一新了。」資深志工林秉謙說。
古宅門面及神明廳�堛漱@面牆,保留了原先的竹管厝樣貌,屋頂則架構有八支鋼架、梁柱也設有多根厚實鋼骨,同時在室內裝潢了現代化的浴廁及廚房,也為女兒整理好舒適閨房。
早在房屋修繕前,老吳和太太已是慈濟志工長期關懷的對象;在修繕後,志工依舊會繼續陪伴他們走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