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從多元角度切入每個議題
高雄人的生活好像離不開柴山,不管郊外踏青或是參觀動物園,柴山都是離市區最近的首選。但這裡的住民--台灣獼猴,卻有很多不好的名聲,「柴山猴子很多」、「柴山猴子很兇」、「柴山猴子會搶食物」,這些對話大概是想搭訕高雄人很好的起手式。
記得小時候去柴山戶外教學,因為肚子餓想吃零食,便把背包打開。這時,旁邊的大人急忙制止,其他人也拿起登山杖和彈弓對著獼猴揮舞。一陣兵荒馬亂中,我手裡的麵包還是被拿走了,試著要拿回來時還被一旁的母猴威嚇,那一幕深深烙印在我心裡,當下只能用哭來掩飾害怕,我告訴自己再也不要去柴山了!
長大後,在朋友的影響下開始爬山,但我對獼猴還是有很深的壞印象,每次經過獼猴都特別繞道,保持完美社交距離,也常冷眼看待路人與獼猴的衝突。所以,當因緣際會下得知「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舉辦「陪同導覽員」培訓課程,我決定報名參加,一探究竟--從小到大沒聽過有人為獼猴說好話,竟然有人成立協會保育牠們?
沒想到,這場培訓就此打開我的眼界,課程分為講授課與戶外實習兩部分,講授課聘請生態保護與導覽等領域專家為我們的科普知識打底,戶外實習則活用課堂知識、用不同以往的方式近距離接觸獼猴,也因此被美美(培訓主理人)幽默風趣的導覽方式給圈粉。這場歷經兩個月的培訓使我翻轉慣常思考模式,開始從多元角度切入每個議題。
不過,老實說,即使有了上述的培訓經驗,實際接觸時還是會感到害怕,不敢大方靠近獼猴。直到有一次坐在椅子上休息,一隻小猴蹦蹦跳跳跑到面前,好奇地張大眼睛看著我,然後把小手放到我腿上--那個瞬間,我的心被收服了!原本以為獼猴手掌跟人一樣是熱熱的,居然意外冰涼。
對了,也要提醒大家,根據野生動物保育法,我們不能主動觸摸野生動物喔!
我對獼猴的態度有了很大轉變
陪同導覽員的工作主要負責行前說明與講解獼猴表情應對,並在導覽時走在隊伍前後,防止預期外的狀況發生,與不時回答團員們對獼猴的問題。幾次下來,我漸漸學會分辨不同的獼猴表情與行為,或是看到不常見的畫面:在樹上跳動可能是遠方有威脅靠近、幼猴的哀叫聲是在告訴媽媽自己的位置、已經斷奶的幼猴會習慣性吸奶而使母猴奶頭被拉長下垂、母猴會因為自己沒有生小孩而想偷抱別人的、猴子原來會游泳而且還是憋氣高手;也因此看過天生缺陷而少一隻眼的獼猴、被捕獸夾夾斷手的獼猴、家人被毒殺而對人類敵意很重的社群,甚至看過小朋友拿著彈弓對著獼猴……這讓我反思,這是我們與野生動物應對該有的樣子嗎?
現在的我對獼猴態度有很大轉變,看見有人拿氣槍或木棍攻擊獼猴會上前制止、看見有人拿手搖飲我會請他喝完再上山、看見有人帶食物上山我會請他收到包包、看見有人帶狗上山我會提醒他柴山禁止帶狗。我變得熱心、甚至雞婆,都是因為在經過這麼多認識,不希望再有人因為不理解而與獼猴產生衝突,留下不好的印象。就像美美說的:「假如可以多改變一個人錯誤的觀念,多改變一個人對台灣獼猴的錯誤認知,那麼我們的付出就值得了。」
我相信,人類與獼猴是能夠共存的,所以我會繼續參與獼猴保育,保護柴山這最好的自然教育場所,因為我知道,每一種生物都有其存在於地球上的不可或缺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