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準會(Fed)27日會議決定再度提高聯邦基金利率3碼,達到2.25-2.50%區間。由於6月整體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衝到9.1%,Fed再次劇幅升息早已在各界預期之中。關鍵在於之後的升息之路將走多快?走多遠?不僅金融市場亟望從決策聲明與官員談話中搜尋到蛛絲馬跡,經濟學界及政治人物也針對升息路徑爆發出激烈爭議。美國當前的經濟處境既罕見,又困難。通膨居高不下,自不在話下;同時景氣又告減緩,今年第1季經濟已經負成長1.6%,第2季再度萎縮0.9%,已經符合經濟衰退的「技術性」定義。通膨與衰退,「兩害相權,當取其輕」,但爭執點在孰為重,孰為輕?打通膨,是「短痛」;不打,會變成「長痛」;「長痛,不如短痛」,但如果「短痛」已經痛到不行,則避免「長痛」也只是奢談。
升息路線論戰正打得火熱。「鷹派」以經濟學家桑默斯為首,他早在2021年初就提出警告,指出拜登力推的1.9兆美元「美國拯救計畫」擴張支出過當,導致超額需求,將大幅推升通膨,結果應驗。他現在認為擊潰通膨的唯一解方,就是持續升息,直到需求萎縮,且數百萬人失業為止。桑默斯推測,可能需要失業率升到6%,且持續五年;或升到10%,為期一年,才能有效壓低通膨。他甚至主張現在應該加稅,進一步壓縮需求。
至於「鴿派」,則以民主黨參議員華倫領頭。他們強調新冠疫情與俄烏戰爭才是推升通膨的元兇;Fed持續強力緊縮只會導致經濟衰退,失業激增,卻不可能使美國生產更多晶片,更不能使中國大陸停止防疫封禁或打敗普亭。再者,對民眾而言衰退比通膨更要命,因為通膨只會使實質薪資縮水,但衰退讓許多家庭失去工資收入,而且失業造成的負面影響往往會持續數年。
深入觀察,不難發現「鷹派」的論調偏重於需求面,原因是供給面難以掌控,只能藉由壓縮需求來抑制通膨。但問題是衰退帶來的「短痛」,必然將是「劇痛」,可能超過一般民眾與政治人物所能忍受的極限;而且在壓縮需求同時,將打擊企業投資及僱用意願,從而壓縮供給,使通膨時間拉長,「短痛」也將變為「長痛」。
至於「鴿派」,則儘量淡化需求面對通膨的作用,強調通膨主要是由供應鏈瓶頸與俄烏戰爭等供給面因素造成,為拜登政府擴張支出及Fed強力寬鬆開脫。但「鴿派」並未對當前通膨升高提出解方,似乎只是希望通膨能隨著時間而自行消退,以「長痛、小痛」,代替「短痛、劇痛」。一味以拖待變,任由通膨維持相對高檔,並持續侵蝕實質購買力及生活水準,一旦如此,「長痛」已屬必然。兩害相權,依然難分輕重。
歸根結底,利率升得多快,升到多高,最終仍將由Fed決定。目前鮑爾明面上的說法是「抑制通膨是Fed的第一優先要務」,且願意犧牲經濟成長來達成,但同時決策官員們也隱約透露出對經濟滑坡的憂慮。目前利率已接近大部分決策官員所估計的「中性」水準,即2.5%上下;但此一水準是假定通膨處於2%目標附近時才有效,已完全不適用於當前的情況。估計不出新的「中性利率」水位,Fed就只能「走一步,看一步(meeting-to-meeting)」,緊縮政策很容易淪為「停停-走走(go-stop-go)」,經濟也將陷入低成長、高通膨的「停滯膨脹(stagflation)」,民眾也只能承受「縮水式通膨(Shrinkflation)」的痛苦。
評析當前美國的經濟困局,看似狗吠火車,其實不然。作用之一,是藉由觀察動向,探索台灣本身的問題,並尋求因應之道,不能被牽著鼻子走;之二,則是學到教訓,財政及貨幣政策不能只顧眼前,一味好大喜功,做大做鬆,終致尾大不掉,噬臍莫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