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來,兩岸情勢逐漸緊張,無論是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中共二十大舉辦前後、美國國會通過拜登總統簽署對台軍售,對岸軍機繞台頻率均明顯增加。台灣民眾當然不希望兩岸發生戰爭,造成人民生命與財產重大損失。我們不畏戰、不懼戰,但若能夠避免台海軍事衝突發生,則是絕大多數台灣民眾最優先的期待。
以現在兩岸情勢而言,官方直接接觸非一蹴可幾,現階段最佳的方式,是由增加民間交流開始鋪陳,降低兩岸衝突的可能性。
許多台灣民間團體,包括六大工商公協會,均曾表示願意率先擴大兩岸民間交流,包括互訪及舉辦研討會。恰值中國疫情爆發,預料數月後大陸地區將可與世界各國一樣漸趨穩定。中國政府已確定將開放邊境管制,元月初起改為0+3。我們認為:明年3月之後,中國疫情趨於安全穩定,當春暖花開時,正是推動兩岸民間交流的最佳時機。
為了順利達成目標,我們呼籲政府默許並開放工商團體,於兩岸四地多多舉辦交流活動,並開放財團法人工研院、資策會、金屬中心等政府支持的研究法人參與協助,俾能重新了解對岸經濟實況,有助台灣對於大陸實際狀況的掌握,有利於國安及經濟政策擬訂。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在兩岸議題上,美國一直扮演主動介入的角色,我政府相關部門應向美國政府與國會充分說明:兩岸增加民間交流,將可降低台海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也符合美、日、英、法、澳等諸國的期待。
或許有國人會擔心重啟民間交流,將擴大台灣技術與人才流失,但事實證明:中、日、韓、台在許多重要產業供應鏈上,具有不可切割的互利關係,彼榮我榮,分則兩害,只能勇往向前,無法回頭。
已故李國鼎資政名言:沒有西進、南進,只有上進。
除了工商團體的交流,協助在陸台商發展,也是重要的議題。在ECFA的框架下,透過兩岸具代表性的民間團體協商談判,將具有「類政府」磋商的功能,過去兩岸在觀光旅遊的合作,便是一個成功案例。
維繫兩岸產業共同技術標準之協商管道,如第六代行動通訊標準,更將有助於台灣企業在大陸市場上的占有率與台灣整體經濟利益;順利增加兩岸民間交流,降低軍事衝突之危險性,則所謂去中化與去台化危機將可顯著緩解。
美中台三角關係錯綜複雜,我們建議政府應在政治、軍事、外交、經濟,分別採取對台灣最有利的不同政策。在經濟上,中國是台灣第一大貿易與投資夥伴,這是不爭的事實。合則兩利,不合則兩害。
中國大陸近十年來在高等教育的突飛猛進,是有目共睹的事實,無論是何項評比,北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早已位居世界百大,超越台灣大學。試想:如果台灣學生可以在這些學校就讀,是不是比遠渡重洋,到語言文字不相同的歐美國家容易許多?
開放陸生來台,不但可以緩解台灣私校招生不足的窘境,更可以增加中國年輕一輩對台灣社會的理解、增加親切感,對於未來兩岸互知互信、和平相處,絕對具有正面的作用,值得從政策面鼓勵擴大辦理。
開放陸客來台觀光,當然有助於台灣經濟發展,但基於過去的慘痛經驗,有關單位應做好妥適規劃,務求來台觀光族群以中國菁英及年輕白領,自助旅行或小團體精緻旅行為主,減少團進團出大拜拜式的劣質觀光,在經濟發展目標之外,尚可具備相互尊重、相互珍惜的功能。
馬政府時代曾推動兩岸產業搭橋計畫,經過十餘年,人事時地物、國際地緣政治,早已大不相同。期待現任的蔡政府及2024年5月就職的新政府團隊,可以秉持台灣優先的原則,為兩岸再搭起一座新的交流橋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