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

兆元風電夢碎!為了明星產業犧牲其他產業,值得嗎?

若無法正確顯示 請點選這裡查看

最新出刊報

1927期|2024.10.17


劉佩修

商業周刊 總編輯

每回處理政策議題,編輯台都會進行辯論,站在各方關係人的立場,互相挑戰。因為我們理解,政策牽一髮動全身,報導也應格外謹慎。

這次封面故事,起源於9月兩場經濟部會議,邀集風電國產製造商、案場開發商,宣布鬆綁國產化的比例,目標是讓離岸風場準時發電。

這目標的背後,一是避免在國際上,台灣陷入與歐盟貿易爭端;二是為需要大量採購綠電的產業,例如半導體業,加速鋪路。

政策大轉彎,在風電業投下炸彈。採訪各方說法後,我們進行內部辯論。站在政府立場,我們試圖問:「半導體產值比風電大,如果有衝突,不該優先選擇產值大、比較優勢更強的產業嗎?」

「任何政策都有它的時空背景,當環境改變,難道政策不能改變?」

從業者的角度,我們提問:「歐商對台灣風電國產化有意見,並非一朝一夕,為何之前不處理,突然改弦易轍,讓後果由業者承擔?」

「縱使這能讓離岸風電提早供電,但風電成本高,這麼貴的綠電,買家會下單嗎?」

「如果企業不買風電,銀行敢對風場融資嗎?如果開發商無法取得資金,敢下單給製造商嗎?如果供給與需求都出問題,如何讓風場準時發電?」

抽絲剝繭後,我們發現,放寬國產化規定,並無法達到讓風場準時發電的目標,也難以提供半導體、AI產業等便宜綠電。

效益不清楚,代價卻顯而易見。5年前政府提出打造離岸風電國家隊,創造兆元產值、2萬個工作機會,此規畫硬被切斷,波及的企業與家庭,難以估算。

這回到我們反覆詰問的癥結點:為了明星產業,犧牲其他產業,值得嗎?下此決定前,政府是否盤點過利弊得失?你的選擇,真是達到目標的最佳路徑嗎?

這次風電爭議只是開端,未來,經濟與能源的衝突勢必越來越大,當政策有所取捨,被「捨」的產業與從業者,恐怕連申訴的時間與管道都沒有。

不均衡的產業發展,政策的資源傾斜,恐把台灣推向不穩定的社會,這是風電爭議背後,更深層待解的問題。



專題報導


不可錯過


限時免費讀







立即下載商周Plus APP,隨時獲取新知識!

此郵件是系統傳送,請勿直接回覆

商周官網 | 客服中心 | 取消訂閱

Copyright © 1999-2023 Business Weekly a division of Cite Publishing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商周聯絡處:台北市南港區昆陽街16號6樓
客服電話:(02)2510-8888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09:00~18:00 (例假日除外)
o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