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事業的成功就是半導體產業的縮影比爾.蓋茲是十九歲創辦微軟;賈伯斯是二十一歲創辦蘋果公司;黃仁勳則是三十歲創辦輝達。這些當今世上知名科技公司的創辦人,都是在年輕時創建了一流企業,但台積電這家處處得到稱讚的公司,卻是張忠謀在他五十六歲時才創立。創辦初期,那是一九八○年中後期,台灣在很多方面,人才、技術、資金等都是欠缺的。
《張忠謀自傳:下冊一九六四—二○一八》,第一部分寫他回到德州儀器公司生涯(一九五八—一九八三),一路攀峰登頂,做到當時華人在美最高位階的集團副總裁,但是此一職服務至一九八三年,已「債還、緣盡」,就是無法升到一步之遙的「總裁」,終於提出辭呈分手(下冊圖片頁第五頁)。在德儀工作二十五年的經驗,使他累積了對半導體業的專業洞見,專業晶圓代工的創新模式也在他胸中逐漸醞釀成形,以後的歲月證明了德儀之「失」,創造了台灣之「得」。
四年後(一九八七)台積電在台灣創立。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正在盤算著退休,他之所以接受這項挑戰,正是因為他前半生,投身於美國半導體業,才有信心來籌組他心中所想的「台積電計畫」。用當前流行的解釋,張忠謀的忍耐正反映出東方人的韌性。
新書中三分之二的篇幅(從十四章起)有條不紊地談及台積電在台灣三十餘年奮鬥的經歷,其中有些決策影響台灣及國外,有些影響當前及未來。
作者十分細心地在詞彙中記述那些中外重要人名及職稱。台積電相關的中文人物在書中依次列舉十位:李國鼎、孫運璿、方賢齊、潘文淵、徐賢修、俞國華、陳履安、胡定華、史欽泰、曾繁城,此外,有三位外籍總經理。另有一些重要的參與者,如蔡力行、劉德音、魏哲家等等的貢獻,讀者就必須在書中尋找解答。
回想一九八五年,台灣在各種條件缺乏下,居然能邀請到美國大企業中極高職位的華人科技專家來台工作。台美之間不僅有物質條件、生活水準的差異,更包括法令規定、工作態度、技術水準、人情世故等的適應。
幸有先接任工研院院長的安排(一九八五—一九八八),逐漸適應台灣的工作方式及職場文化,接著就是緊湊的一九八五年籌辦台積電,一九八七年台積電開始營運,並擔任董事長。
一旦主持台積電,張董事長的專業才華立刻顯現:優先次序一清二楚要奠定三塊基石:技術領先、製造優越、客戶信任。相關人事安排,國內外市場情勢的判斷,同業間的競爭等等,都能在「無私」的大原則逐一釐清,等待更恰當的時機。正如他書中所寫:「台積電並非一帆風順,我也經歷了不少酸甜苦辣。」
四、首位聞名全球在台灣創業的高科技企業家
張忠謀曾經說過「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台積電」,自一九八五年前後受到多位首長力邀,決定來台後,持續得到李國鼎、孫運璿等首長多方面協助,三十多年以台積電在國際上的表現,已使台灣得到豐富的回饋。他甚至謙虛地說:「我必須承認,沒有政府的投資和協助,我辦不起來台積電。」如今他已是九三高齡,仍為台灣在全球化中爭取更多的國際支持與能見度。
「六十歲以前的十年,我從三個職位上辭職—德儀、通用、工研院。辭職就是認輸!三次辭職後,我認為已經退無可退,而必須堅強自己的鬥志。其實我六十至八十五歲這時段的困難和阻力也不少,但我不再認輸,不再放棄。」(「下冊」第十九章〈篳路藍縷〉)
當張忠謀已被公認地尊稱為「半導體教父」時,他一字一句親筆撰述的自傳,海內外讀者都會從他的中文文采、豐富難得的經歷,以及坦率直言的態度,得到借鏡與啟發。他一生在事業所展現的,就是他那歷練出的遠見、決策果斷的自信、從不間斷的學習,以及與生俱來追求頂尖的潛能。
在他的思維裡,不只是要「追求」第一,而是要切實地「獲得」第一,以及「保持」第一。從一九八七年創立台積電,至二○一八年退休,三十年來營收成長八千五百四十八倍;創立第二年即開始獲利,至二○一八年營業淨利成長兩千五百四十二倍。在二○二○年他九十大壽宴會的致詞中,大意是說:「台積電的專業技術,已經超過九十分,但還要再進步,使別人永遠趕不上。」二○二二年台積電的營收總額已突破七百五十八億美元、淨利總額將近三百七十六億美元、全球員工人數也來到七萬三千人,目前股票市值更是高達全球第八名。
在大事年表中所列舉史丹佛電機工程博士、八項榮譽博士、七次代表總統參加APEC會議,及各種專業獎項、講座、畢業典禮等致詞,更是為數眾多。張忠謀變成了台灣、美國、大陸三地共同的驕傲!
五、更有「愛情的歸宿」
他曾說:「我自美國來台灣,赴了『與命運的約會』」,那麼我們要補加另外出現了一個重大的收穫:在創辦台積電的同時也得到了「愛情的歸宿」。
二○○一年一月Morris與Sophie在加州,兩位結成終身伴侶,變成了彼此最大的精神支柱。Sophie除了自己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其中深受歡迎的兩本書是:《真心》(二○○二)、《畫架上的進行式》(二○一○);也是一位出色的畫家(曾在香港蘇富比義賣),更是熱心公益,是台積電慈善及志工事業的負責人。
記得二○○二年四月《張忠謀自傳:上冊 一九三一—一九六四》在北京簡體字出版,他與夫人應邀赴北大出席新書發表會,下午一場是對經濟學家,晚上是對北大管理學院師生們。七時許演講廳已擠滿了學生,當我介紹今天主講者張忠謀博士,宣布一個現場觀眾想不到的題目:「終身學習」,下面一片驚訝之聲。他們也許都在想一定會是討論當今世界上最進步的科技。四十分鐘的演講,深深地感動了年輕的北大學生,使他們感受到讀書與知識的重要,以及它的貢獻及造福人類。講後第一位站起來發言的是夫人Sophie,我邀請她走到前面講話,她說:「我的先生不喜歡應酬,喜歡下班後在家裡用簡單清爽的晚餐。餐後他就去到他的書房逗留兩、三個小時,這是他一天輕鬆愉快的時刻。他閱讀,他聽音樂,他寫文章,如果他看到陌生的中文字或英文字,他會查字典……他擁有科技腦,他也擁有人文心。」她的解釋贏得了滿場掌聲。
一個偉大的企業家,最大的貢獻,不是令人聯想到他巨大的財富,而是他能謹慎思考,做出勇敢的改革,尤其是在事業波折中所展現的堅持與原則。
江浙的文風孕育了少年張忠謀對文學的嚮往;美國名校的洗禮與一流企業的競爭,鼓舞他要做「人上人」;一九八○年中來到相對陌生的台灣,投入半導體,奮身一搏,終於石破天驚,稱雄世界。
在全球化浪潮失勢、地緣政治抬頭中,大家看到了融合東西方的人文與科技的新三贏:張忠謀.護國神山.台灣貢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