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以成就換取愛」的習慣; 你的存在,就是價值,就值得被愛。 我們總以為被挑剔、苛責之下長大的我們,離開原生家庭以後就會好了,但你卻發現傷痕如影隨形…… 你是否有以下狀況: •「既然XXX可以做到,為什麼我做不到?一定是因為我不夠好。」 •無法接受別人的讚美,總回應:「我只是運氣好……」 •習慣用苛責、批判的方式,讓自己不斷進步?覺得活著好累,但卻無法停止。 •我這件事搞砸了,我就像父母從小批評我的:「你不夠好、不夠認真、做事不夠仔細……」 •無法享受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或甜美果實,只一心想追求下一個成就…… 「我想不到我的任何一個優點, 因為這些都是我『應該』要做到的!」這個念頭讓我萬分辛苦。──蔡宜芳 諮商心理師 為什麼我們總覺得自己不夠好? 童年時,父母對我們的挑剔、批評、否定與羞辱,內化到我們心裡,讓我們習慣性苛責自己;華人文化對角色的社會期待與標準,也讓我們困在許多的「應該」裡,例如「你應該要煮飯,才是好媽媽。」「你應該每週都要回家,才是孝順。」而從小到大,無法停止的各種「比較」,更讓我們無法看見自己的潛質與獨特。 當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容易陷入焦慮、嫉妒、自責、憤怒、憂鬱等反覆循環的自我折磨裡 曾經深陷在「不夠好」的泥沼,宜芳心理師知曉這件事,讓人多麼惶恐煎熬痛苦,因此,她在這本書裡,集結眾多個案,專業又細膩地分析,並一一提出實用的解方以及練習,例如「鞏固正向優點」、書寫「內在對話」、將焦慮「具象化」,以及當嫉妒時,從第三者目光來看待自己等。當我們能練習接納自己的每個情緒、每個好與不好,就能活出屬於自己的獨特與價值。成為自己,是一個人一生最重要的事了。 作者簡介: 蔡宜芳 諮商心理師 專業訓練背景: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諮商心理學組碩士,國家高考諮商心理師 108年度若水學堂「家庭治療師培訓課程」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訓練課程共60小時 藝術治療相關課程共72小時 因為高中念了第一志願的音樂班,經歷好長一段時間的自我懷疑。大學念了輔導諮商,重新找到自我認同,找回那個快樂的自己,也因為走過這段歷程,更能理解個案的痛苦和掙扎,能陪個案走得更深。 有一對七歲和四歲的女兒,從她們身上發現哈哈大笑是多麼簡單的事。喜歡《小王子》說的:「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唯有用你的心。」相信「無論發生任何事,都無損於你生命本質的美好。」願我的文字可以陪你走一程。 曾服務的場域有高中職、社區機構、精神病房。現職為國中專任輔導教師,也是《親子天下》、《未來Family》、《媽咪拜》、《女人迷》的專欄作家。 各單位親職講座、表達性藝術治療紓壓&自我照顧工作坊講師,帶領講座、工作坊超過三百場。主要專長為親職教養、自我肯定、原生家庭、情緒困擾、親密關係等議題。 已出版《先陪伴,再教養──讀懂孩子不愛念書、手機滑不停背後的困境,校園心理師給青春期父母的27則心法》、《接住墜落的青少年──我與那些受傷的孩子,及他們不安的家庭》。其中《先陪伴,再教養》一書獲選金石堂當月強推,以及文化部《Books From Taiwan》選書。 IG︰yvonne_counselor FB粉專:蔡宜芳心理師的心靈港灣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