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6日 星期三

臺灣如何突破現狀


【or旅讀中國電子報】提供獨特多元的中國旅遊提案、文化觀察參照,讓你藉旅遊、深入生活之際,掌握其脈動。 以英文角度感受臺北的魅力,【TAIPEI英文季刊電子報】給你流行話題、美食景點不同主題的精彩報導。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名人專欄 臺灣如何突破現狀
2016/01/06 第879期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臺灣如何突破現狀
文/范疇
臺灣企業不能和中國企業比大、比肌肉,這已經是全臺灣人都已經承認的事實。因此,有人提出臺灣應該和中國比腦力、比創造力。然而,這也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因為,十四億人的前百分之一,就是一千四百萬顆好腦袋,而兩千三百萬人的前百分之一,只是二十三萬顆好腦袋。

要比,只能比跟人口數量、體積大小無關的競爭要素,那就是價值觀和世界觀。臺灣企業得勇於拋棄幾十年來的舊觀念,趁著現在還有實力的時候,往中國經濟體制無能面對的價值觀、世界觀邁進。

這�堙A舉出四項臺灣企業必須拋棄、至少應該大幅修正的舊觀念:產業掛帥、企業做大、接單思維、只做加法。四者分述如下。

一、十年後,臺灣靠什麼「產品」吃飯?

這�堿G意用了「產品」一詞,而非「產業」。因為,我懷疑十年之後「產業」這概念還會有效。例如,蘋果公司究竟在「電子產業」還是「娛樂產業」?特斯拉將屬於「汽車產業」還是「電池(能源)產業」?穿戴式裝置又屬於什麼「產業」?Uber是「交通業」還是「物聯網業」?

用「產業」思維規畫未來經濟,可能是臺灣政府的最大盲點之一;政府行政系統中對產業的分類,也可能就是創新的殺手之一。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所謂的「文創產業」,只要戴上了這頂「產業」的魔術大帽,帽子�娷礙漪O兔子、烏龜還是眼鏡蛇,法規管不到,不但失去了原先「扶植產業」的美意,還會帶來無止無休的爭議和糾紛。

那麼,「生技產業」呢?「醫美產業」呢?

臺灣是小國經濟,掛得上「產業」這大概念的經濟活動非常少,但現在動不動就喊「產業」。連美國這樣的經濟體,「產業」的概念都已經快速模糊化了,膨風的小臺灣卻還天天用「產業」概念騙自己、吃政府。

新加坡也是島國,因此政府在做大金融產業之後,主要力量只集中於吸引一個外來「產業」─藥品研發、製藥。臺灣如果一定要談「產業」,五個已經太多了,而經濟部過去所擬定的「關鍵產業」卻有十九個,搞不好現在更多。

香港這塊小地(臺灣五分之一的人口),稱得上「產業」的也只有一個:金融產業。香港政府的策略焦點在於扶植「產品」,例如,產品若需要申請專利,政府補助百分之九十的申請費用。你猜,每一項單一產品,全球專利申請費用的補助金額是多少?答案是最高三百萬港幣(約新臺幣一千兩百七十萬元)。任何公司,包括年輕人初創的小公司,只要「產品」明確,都可以用上這專利費用補助。

管你什麼產業,產品賣得出去賣不出去,才是成敗關鍵。而在臺灣,只要你頂著「產業」的帽子,就能在政府部門、官員、股市之間上下其手,大家忙著賺容易的「產業錢」,大大稀釋了在「產品」上的精力和投資。「我屬於某某產業」掛在口頭、文件,所形成的惡習,不次於「我爸是某某某」。

在當前科技打通的強烈勢頭下,「產業」這概念已經急速空洞化,沒有人能夠再以「產業」自豪,只有在落後國家的股市中,「產業股」才會繼續做為打動股民的標籤。例如,臺灣目前自稱的「電子產業股」(或基金),本質上不就是為蘋果公司做「產品」的公司?這些公司的戰略、銷售、研發,難道不是圍繞著蘋果公司的某一項產品在發展?蘋果、Google、Facebook、藥廠、航空公司、金融機構,哪一家成功者不是「產品掛帥」?

臺灣政府、學者、社會,腦子還舊情綿綿地停留在二十年前的「產業成功」經驗,殊不知世界已經進入「產品為王」的時代。掛「四小龍」車尾的臺灣,倘若再不把「產業」這個假大空的概念徹底從腦中清除、從法律與政府文件中刪除,十年之後就要重返「亞洲四小龍」之首了─只是這次另外三隻龍是越南、馬來西亞和泰國。

二、年輕創業者,你還在想「做大」?

臺灣的企業,不管大小,可能都正在延續一個戰略上的錯誤,那就是長年來的「Think Big」(做大)思維習慣。數位化時代,雖然大家都能朗朗上口諸如「網路思維」、「長尾效應」、「地球是平的」等口號,然而地緣上臺灣整個被中國氣場包覆,導致臺灣企業紛紛以中國為座標,落入了「做大」的陷阱而難以自拔。

二十年前,在中國經濟尚未崛起前、在互聯網還沒出現前,臺灣創業者的座右銘是「Think Big」,往大想、做大,因而很多臺灣企業真的變很大,如台塑集團、台積電、鴻海、聯發科、宏�痋BHTC、康師傅、旺旺,還有很多金融集團。然而,臺灣「大企業」中的絕對大多數,若要比大,相較今日中國的同行只能算是小咖,極少數幾家規模還領先中國的企業,領先的步伐也不過就三至五年。

何況那種機會已經過去了。今天創業的年輕人,如果還「Think Big」,最好的結局是僥倖脫逃,最壞的結局可能是屍骨無存。今天在中國的同質性競爭壓力之下,臺灣的新創企業若以「做大」為座標,等於是開著汽車和火車對撞。

不「Think Big」,難道只能「Think Small」(做小而精)?那也是該拋掉的老邏輯了,在今日的世界條件下,還有另外一種角度切入的戰略思維,那就是「Think Scalable」(延展性)。

連鎖小店,如臺灣的7-ELEVEN,在戰略上還是屬於傳統的「通過規模化以做大」的領域。為何這樣說?因為,雖然它的店面可「快速複製」,但是企業每大到一個階段,它就需要繼續擴大其庫存、物流平臺,而這些昂貴、複雜的平臺是不會自己複製自己的。因此,7-ELEVEN還是依然落在「做大」的戰略領域內,而不在「延展性」的戰略思維內。即使電子商務商如Amazon,由於其高庫存,也不完全是一個「延展性」的事業。

扼要地說,「延展性」的特質是:(一)不管在哪個市場,它都是自我滋生的;(二)下手點不是「市占率」,而是「快速曝光率」;(三)融入人們生活方式的;(四)利潤來自過程中的「分段或零碎消費」,而不來自單件的「淨利率」;(五)沒有買家,只有夥伴;(六)有錢大家賺。

服務業的Uber可能是個最佳案例,但即使是B2B的製造業,也可以把「延展性」納入戰略中,那就是把傳統的腦袋放開,通過設計儘量融入下游品牌的延展性活動。因為,所有的B2B,最終目的還是終端用戶,而全球的終端用戶的消費習慣正在改變,那股衝擊的力道,會順著往回衝,從而改變所有製造業的作業方式,誰的作業方式最能配合終端用戶的消費習慣,誰就勝出。

延展性戰略思維,在臺灣有兩個天敵。首先是普遍的家族企業文化:家族成員的把持慾望,大大限制了延展思維,單單「有錢大家賺」這一關就通不過。其次,臺灣的家長式、考試制度下的教育,培養的是「自己先考滿分再談其他」的內縮世界觀,導致延展性所必須的感悟力和外向勇氣都不足。

舉個例子做為結束:所有被人豔羨的Apps或數位服務公司,其核心能力都不是「占領國內市場」的能力,而是「同時以多語種在多個語言區發布,並使其自我滋生」的能力。試問,臺灣的新創公司中,有幾家在資金、人力配置上顯示出這種「延展性」思維的?

三、「扣緊終端用戶的協作生產」將取代「接單生產」

以臺灣現在刮起的所謂「工業4.0」風潮為例,多數人還將其視為一種自動化、效率化的延伸,只不過是工廠內的設備通過「物聯網」進行無人化的製程。老闆們聽得進去,多半是因為可以「省人工」、「提昇品質」。「工業4.0」在世界上還在發展的初始階段,臺灣的許多電子公司、精密機械公司一定會得到許多來自四面八方的訂單,這就是考驗臺灣企業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時候了。

「工業4.0」聚焦在「智慧工廠」,但工廠的「智慧」表現在哪方面?更快、更好、更多、更省?這樣想的人,最終一定被淘汰出局。最智慧的工廠,應該是一座扣緊終端消費者「消費習慣」的工廠,而不是「接單生產」的工廠。用一個極端的比喻來說,未來每一座智慧工廠,不管生產什麼組件,都得像一家成功的點菜餐廳一樣,親切地照顧到每一位食客的需求。智慧,是為了終端客戶的消費習慣而智慧,不是為了公司或老闆的銀庫而智慧。

因此,臺灣在撲向「工業4.0」的潮流之時,若能在電子設計、機構設計上,植入(Design-in)應付終端客戶彈性需求的元素,那麼臺灣的產品就會在世界上獨樹一格。更深入說,「工業4.0」不應該僅是一個「工廠」層次的概念,而應該也是一個「工業聚落」層次的概念。工業聚落,正是臺灣幾十年來的最強項,雖然被中國抄襲,但是中國版的工業聚落經常有形無神。這個「神」,就是臺灣式的協作體系,這也是為什麼當臺灣的行業外移時,不論到中國還是東南亞,一律是協作廠整體移動。

「工業4.0」是個機會,應該把「臺灣式協作體系」放到4.0的設計框架內,不但把扣緊終端客戶彈性元素植入單廠,也同時植入協作體系,包括遠距協作。如此,採用臺灣工業4.0產品的公司,包括國外公司和臺灣公司,可以更方便地創立協作網,市場戰鬥力將不同一般。

在「接單」的層次上,中國已經青出於藍,但在「扣緊終端用戶的協作生產」的層次上,中國商人的價值觀、世界觀還跟不上。並且,其老闆習慣、員工習慣、管理體制、政治氛圍都不利於這種發展。不知臺灣還在「接單」的大小老闆們,能否領先突破?如果突破,可拉開十年的差距。

四、也做減法─摩爾定律的逆向思考

臺灣電子業不能再以「供應商」或「接單商」的概念看自己,而應洗心革面,重新定位為「生活方式的驅動要件設計者」。這�堨揤q子業的聖經─摩爾定律(Moore's Law)切入,申論新定位帶來的機會之一。

一九六五年英特爾公司的摩爾(Gordon Moore)預測,積體電路的密度將每兩年翻一倍,晶片的計算能力也會約略成正比增加。未來至少十至二十年,全球晶片相關行業還是會奉摩爾定律為師:拿出吃奶的力氣,將每年增加的計算能力,開發出別人沒有的新體驗;換句話說,在「電子體驗經濟」的大潮流中做「加法」。今天五花八門的電腦、平板、手機、穿戴式裝置,每半年就換代一次。事實上,經由做加法的產品換代速度,幾乎就等於企業的競爭力。

另外一股相關的潮流,就是「連結力」(Connectivity),由原先的互聯網進化到雲端及萬物相聯網,這是由軟體面切入的「加法」。曾經叱吒風雲的部分臺灣企業,例如以電腦為主力的宏�痋A以手機為主力的HTC,在追趕「做加法」的跑道上已經氣喘吁吁,而以晶片設計為主的聯發科、晶圓製程設計的台積電,雖然還在跑道的前列,但也憂心忡忡。

整個「加法賽程」中,真正領頭的不是供應商,而是不斷開創新體驗的產品商,例如蘋果、Google、Facebook等。它們一做「新體驗」的加法,臺灣企業就只能搖頭擺尾地追隨其後。但現在問題來了,在「供應商」(或供應鏈)的角色上,比財力、比大小、比速度,中國即將青出於藍。

來到本文的重點:摩爾定律,只能用來做加法,不能用來做減法?在「生活方式的驅動要件設計者」的新定位之下,有沒有逆向思考摩爾定律的餘地?例如,除了渾身大汗得追趕「新體驗」,有沒有可能將每年增長的計算能力,一部分用來鞏固「舊體驗」,從而殺出新體驗的紅海、開創舊體驗的藍海?

舉例,信息安全、個資隱私,已經在「萬物相聯」、「雲端」的新體驗下,逐漸成為全球個人用戶的第一擔憂。在瘋狂的新體驗、新功能潮流下,不出五年,全球的電子犯罪應該就會猖狂到用戶無法忍受的地步。個資外洩、信用卡被電子盜刷、銀行存款被莫名其妙地轉移、政府無處不在的監聽監控,到時人人都希望自己使用的電子設備、花錢採購的資料傳輸、雲端儲存,具有最高的安全性。

這就像以前由農村社會轉型到都市社會的過程中,門窗的密閉性、門鎖的精密性,必須做到安全無虞一樣。都市生活帶來熱鬧的新體驗,無人能夠抗拒,但同時,高級門窗的需求也應運而生。安全,乃是所有「生活方式新體驗」中的最大公約數;人類愈求新求快,就愈求安全。

每年新增長的摩爾定律計算能力,能不能將其中的百分之二十用在鞏固安全的舊經驗上?聯發科能不能設計出全世界最安全的手機晶片?宏�眽鄐ㄞ鈳]計出全世界最安全的電腦?在一片求新求快的紅海中,以隱私安全為錨的逆向思考的時刻已經到來,臺灣或可打開藍海之路。

本文作者為國際觀察評論家

 
用巴菲特指標 研判各國股市高估或低估
衡量股市投資價值的方法很多,股神巴菲特常用的衡量指標為「股市總市值除以GDP」,市場稱之為「巴菲特指標」。一般來說,巴菲特指標高於100%即代表股市過熱,100%上下為合理,顯著低於100%代表股市被低估。

美到爆表的北門彩繪藝術 感受幸福異國浪漫
建築體外牆畫滿繽紛彩繪壁畫和裝置藝術、特色小屋林立其中。以及周圍用地打造為婚紗美地,精心佈置許多幸福夢幻的迷人造景。開始吧!讓我們漫步北門園區,感受幸福色彩中的異國浪漫。
 
Copyright © 2007 講義雜誌.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