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1日 星期三

慈悲忍辱 付出無求


【e研快樂日語初級報】提供日文初學者實用生活日語,以及東京旅遊資訊,體驗日本文化並將所學用於生活中。 【人類智庫健康生活週報】提供中醫養生智慧,及最新、最實用的養生健康知識,和你一起呵護全家人的健康!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6/09/01 第303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修補一個「家」
證嚴上人專區 慈悲忍辱 付出無求
慈濟脈動 慈善 修繕
焦點專欄 心的濾網 守戒防非
修補一個「家」
對長輩或殘障人士而言,「居家安全」的環境改善,有著很重要的「預防性」意義,大至整棟房屋修繕,小至地板防跌止滑,都是生命安全的最基本保障。「房屋修繕」是一九七○年代至今,慈濟慈善經驗累積形成的模式。為弱勢家庭翻修陋屋,修補了居家安全,也修補了家人彼此之間,以及對家屋的情感。
慈悲忍辱 付出無求
畫作/林碧惠
慈悲忍辱,付出無求,

莊嚴自身,利益眾生。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慈濟一路走來五十年,早年從慈善訪視中,發現「貧」與「病」是孿生兒,彼此惡性循環,所以不只救貧,也要救病;此外,狹長的花東沿線缺醫缺藥,遇重病或意外求醫困難,病人與家屬往往無語問蒼天。基於尊重生命、搶救生命,一九七九年我提出在花蓮建醫院的構想。

  當時全臺慈濟會員才一萬人,要蓋一所設備完善的醫院,確實是自不量力。土地、經費、人才從何而來?重重困難,歷盡波折。

  感恩各領域專家協助,慈濟人用心勸募,甚至不惜辛勞做工賺錢……醫院的每塊磚、每包水泥、每根鋼筋,可說是凝結了無數人的心血和淚水砌成,點點滴滴銘刻在我心中。

  眾志成城下,預計三年的工程兩年三個月就完成了,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七日花蓮慈濟醫院終於啟業。醫院提前九個月完成,人力需求更加迫切,尤其醫師在哪�堙H許多人聽到醫院遠在花蓮,都卻步了。

  感恩杜詩綿院長早在一九八二年就義務投入慈濟醫院籌建,從醫院第一張設計圖審核,到醫事董事會成立、工程發包,全程參與。一九八四年七月,我到臺北邀請他擔任花蓮慈濟醫院院長,當時他是臺大醫院行政副院長,剛被診斷出罹患肝癌,預估只剩下幾個月生命。他很驚訝地問我:「師父,您不知道我身上有一顆炸彈嗎?」

  我跟他說:「不只你身上有炸彈,我也有啊!我的心臟病也是一顆不定時炸彈,說爆就爆。所以要更珍惜時間,只要它一天不爆,就認真做一天的事。不要想那麼多!」

  就這樣,杜院長成為花蓮慈院第一任院長。在他和楊思標、曾文賓等人努力奔走下,和臺大醫院簽訂建教合作計畫,穩定了啟業初期的人力。

  當年來花蓮慈濟醫院支援的臺大醫師們,以醫院為家,篳路藍縷走過三十年,許多迄今仍堅守崗位,致力為慈濟醫療及教育體系栽培後進。資深情長,當年青壯年的他們如今也已邁入老年,但依然精神矍鑠,與師父貼心,同心同志持續付出。

  腳踏實地走過三十年,花蓮慈濟醫院至今仍是東臺灣唯一的醫學中心,日日夜夜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翻轉了許多病患的人生。

  三十而立,花蓮慈院正邁入成熟有經驗的青壯年時期,將和後起的玉里、關山、大林、臺北、臺中「六院一家」,合和互協,繼續為天下眾生付出。

心正行正,慈悲護生;

眾生和睦,時時吉祥。

  佛陀時代,印度入夏後高溫多雨、蚊蟲滋生,出家眾赤足走在叢林中托缽,容易踩踏到小生命或為毒蟲咬傷。為了保護生靈,佛陀從農曆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帶領弟子「結夏安居」——僧眾安止一處靜心聽法、用功自修,生活由國王與臣民發心供養。

  三個月「結夏安居」期間,修行者專心,增長智慧;供養者發心,歡喜付出;佛法得到內修外護。七月十五日解夏日,佛陀欣慰於弟子道業有成,所以這天是「佛歡喜日」。

  然而華人傳統習俗,認為農曆七月「鬼門開」,有諸多禁忌。為了求平安,鋪張準備三牲、五牲祭拜「好兄弟」,無數動物因此被倒吊著待宰。牠們生命受到威脅時的恐懼怨念,可想而知。

  佛陀時代的慈悲護生理念,演變成現代殺生「拜門口」求平安的迷信,實在令人感慨。宗教,是人生的宗旨、終生的教育。正信的宗教都希望天地眾生平安,殺生祭祀陷動物於倒懸之苦,絕不可能求得平安。

  平安從何而來?只要依循佛陀教法,守持做人本分——在家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對外行善付出、和睦人群;人生方向正確,生活如理、如法,心正、行正,心安則天地安。人人向善,社會祥和,則時時是好時,月月吉祥月。

  為了導迷入正,弘揚佛法正知正見,慈濟以每年農曆七月為「吉祥月、孝親月、歡喜月」,提倡齋戒護生、愛大地。今年在中正紀念堂兩廳院廣場舉辦三場祈福會,感恩諸山長老參與,還有多位法師上臺領眾演繹《父母恩重難報經》「世尊禮拜枯骨」段落——

  佛陀領眾南行,途經一堆白骨,五體投地恭敬禮拜。阿難不解,合掌請問:佛陀是人天導師、四生慈父,眾人歸敬,為何禮拜一堆枯骨?

  佛陀回答,眾生累劫累世互為父母子女,眼前白骨是生生世世的父母,自當恭敬禮拜。

  法師們步步整齊,威儀具足,領眾開啟這部經後,大眾接續以音樂手語劇形式演繹現代版的《父母恩重難報經》——從母親懷孕、孩子出生,雙親疼惜撫養,栽培到他鄉求學立業;從父母的心肝寶貝,變成心頭的擔憂;父母日漸年邁,落寞倚門等候……

  一幕幕人間心態、社會生態在舞臺上展現,希望引導觀眾體會父母恩。臺上臺下眾心虔誠,成就莊嚴法會,讓人看見佛法的真、善、美。但願這一分吉祥、感恩、孝親理念能深入人心,引導人人向善,自然天下平安。

天地告急,瞬息無常;

人心覺悟,化險為夷。

  年輕時讀到佛經上的「大三災」——火災、水災、風災,一次比一次猛烈,會將世間一切有形物體消滅殆盡。當時疑惑有可能嗎?這幾十年來放眼天下,地、水、火、風四大不調,釀成種種災禍,確實發生了!

  人心欲望無盡,追求享受,無止盡地開發、破壞,建築物愈來愈多、愈蓋愈高,水泥封住大地。為利益追求工業發達、商業發展,不惜破壞生態。大自然承受不住,氣候趨向極端,暴雨、乾旱、森林大火釀災,威脅人類生存,也讓無數人受苦難。

  天地告急,無常就在瞬息之間。人類還要爭取、計較什麼?事業要更大、賺更多的錢……地球遍體鱗傷,人類不可能平安幸福。

  天災不是不能預防,關鍵在人心;改善人心,是救世的靈方妙藥。不要活在虛幻中,沈迷於抓寶、抓夢;要安分守己,戒慎虔誠,對的事認真去做,不對的事絕不去做。不該做而做,就會造成傷害;人人敬天愛地,地球才有降溫的機會。

  齋戒茹素,能培養善念、減緩地球暖化,也是愛護自己的健康。在南非德本,十歲小女孩朱儀文,心疼大地媽媽受傷了,想為地球做點事,邀請表姊蔣侑芯和她一起畫書籤,到社區「勸素」。

  兩個女孩準備好了,勇敢地在社區逐戶敲門,送上一張書籤,邀請響應茹素。一天下來有二十二戶響應,但也有人表示不能一天不吃肉,把門關起來拒絕。雖然很洩氣,但她們沒有放棄,人小志氣大,決定繼續努力下去。

  孩子們做得到,大人也可以。人人相互牽引往善的方向走,人心調和、天地調順,就能化險為夷。

愛心啟發,良能無限;

力行真理,安心之道。

  在中國大陸蘇州吳江區,沈林虎自幼罹患小兒麻痺,雙腳萎縮,倚靠滑板行動;養父母過世後他一人獨居,二○○四年開始接受當地慈濟志工關懷。志工常去探望,協助他整地耕種維生,家訪時就幫忙除草與收成。十多年互動下來,雖然他生活環境沒有改變,但心靈環境已經改變——

  得知慈濟人推動環保,六十多歲的沈林虎到村莊周圍宣導,環保口訣說得很流暢,讓大家了解如何透過資源回收疼惜大地、愛惜物命。他將自家前院當成環保回收點,很多鄉親送來資源回收物,也有人來當志工。

  鄰居八十多歲的范奶奶,獨自照顧六十多歲中風坐輪椅的兒子,母子倆常愁眉不展。沈林虎鼓勵范大哥一起做環保,引導他走出家門也打開心門;范大哥也在慈濟人鼓勵下,向媽媽說感恩,感動范奶奶也一起做環保。

  沈林虎雖然貧困,但貧得心安理得;他的「安心之道」不是物質,是法、是道理。他一生殘疾,但愛心啟發後天地寬闊,發揮潛能帶動村莊共同做環保。

  所謂「利益人群」,不是為人群製造商業利益,而是鼓勵人人去除煩惱,蓄積心靈財富。人人心正行正,身心健康平安,社會才能幸福。

  《法華經.法師品》:「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為說法。」慈悲心就是佛心,廣無邊際,包容一切;慈濟人發心立願「以佛心為己心」,就要發揮大慈心,靠近苦難眾生,陪伴、安慰、擁抱,解除他的憂愁與恐懼;還要進一步帶動人與人之間互為益友、善知識。

  人心無明,即使你在做好事,還是會遇到不懷善意的人,不只惡口辱罵,甚至用「刀杖及瓦石」要加害於你。怎麼辦呢?要度眾生,就不能放棄任何一個人;要以「柔和忍辱」包容剛強眾生,降伏其貪、瞋、癡、慢、疑,才能防非止惡。「柔能克剛,和能攝物」,也能莊嚴己身。

  付出無所求,不去執著是誰布施、誰接受布施、布施了多少東西;心清淨,無掛礙,前腳走,後腳放。不貪名著利,一心為大眾利益,不論毀謗或讚歎都不受動搖。

  無論遭遇什麼事,心都要懷抱「大慈悲」;無論處在何種逆境,「柔和忍辱」都不離身;事過境遷,回歸「靜寂清澄」。「慈悲、忍辱、法空」這三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自利也能利他。

  請大家多用心,在自我和眾生心地播下愛的種子,用心耕耘,殷勤不懈!

慈善 修繕
攝影•黃筱哲
撰文•李委煌

日本知名綜藝節目「超級全能住宅改造王」,

建築師改造舊屋,變身為屋主的理想好宅;

在臺灣,慈濟志工也為弱勢家庭「陋屋翻修」──

過去夜�媗巨鴢B聲就趕緊起床躲雨,而今安心好眠;

隔間與功能改善了,在外的家人返鄉有房間可住;

孩子以往羞於請同學來家�堛情A現在已能大方邀約。

慈善修繕,讓「家」成為歸心似箭的所在。

  慈濟專任工程師陳文亮一早從臺中市家中出發,驅車往彰化二林;他早已安排好幾位施工人員,要幫吳家老宅進行修繕的地基灌漿。

  逾四十年歷史的「竹管仔厝」,屋頂結構老舊蛀蝕,逢雨則漏,屋內也無浴廁,電線配置凌亂外露,幾乎無法住人。老吳平日打地下水盥洗,寒冬時則在戶外燒好熱水抬入室內;在臺中工作的女兒,即使回娘家也無處可待。

  老吳年逾六旬,平日務農,同時也要照顧患有癲癇的太太;太太每月領有殘障補助三千五百元,老吳偶爾得空就會去打工,多少貼補點家用。

  那天上午,混凝土預拌車像隻龐然大物,停在窄瘦的村�堳悀f;陳工程師與慈濟志工會合後便開始工作,由於空間狹小,大家忙不迭地將獨輪推車送進送出,才終於將地基灌漿完畢。鄰人已熟悉常來走動的慈濟志工是來助人的,所以也能包容短暫的不便。

  天色未亮前,老吳已外出打工,及早返家的他也趕緊挽袖加入工班,為修繕自家的破陋老房盡一分力。

  隔天,陳工程師又是清晨即起,將全新的熱水器、瓦斯爐搬上老爺車後車廂,再馳騁往雲林虎尾。數十位志工早已在邱太太家門前等候,打算要將逢雨必漏的殘舊老房屋瓦,一片片接力取下好進行翻修工程。

  邱太太的住處,是六十年歷史的三合院旁小柴房,不僅屋頂破洞、梁柱變形,屋內水泥地板也破裂,室內沒有衛浴設備,兒女休假返家也無空間可住。經人提報後,慈濟志工、社工前往評估,決定裝設衛浴及廚房,並將柴房空間重新整修配置,日後兒女返家時有臥室可休息了。

  所謂的「房屋修繕」,一般人聽來或許覺得沒什麼,因為只要能準備一筆費用,即可請專業師傅開工。但,動輒數萬至數十萬的整修費用,對許多無謀生能力或依賴社福資源生活的弱勢家庭而言,幾乎是天文數字;慈濟慈善志業中有修繕項目,若遇無力翻修陋房的弱勢家庭,志工會視情形結合社工、工程專業人員到現場評估,甚至在修繕時一起來當小工,也可省下一筆可觀的人力費用支出。

為危屋「全身健檢」

  陳文亮是慈濟基金會營建處的專任工程師之一,協助志工為弱勢家庭評估房屋修繕並提供專業意見;僅在這三、四年期間,他就參與一百多戶缺乏住房安全或空間功能不足的修繕案。

  「光是化糞池,去年就裝了好幾十個吧。」陳工程師驚訝臺灣貧富差距仍大,還有那麼多人日常生活中沒有衛生馬桶可使用,有些人家向住處附近廟宇借用廁所,有的家庭則使用戶外茅坑。

  經常開車往返雲林、彰化、苗栗等偏鄉,有時陳工程師一趟出門來回就是兩、三百公里;他那輛已開了二十五年的吉普車,里程表累積近五十萬公里。幾年來為弱勢家庭修繕頻繁奔波,志工們眼中的他像是人體衛星導航,總能在偏鄉的田埂、廟埕、涵洞、堤防、魚塭之間很快尋到目的地,「多走錯就會記得啦!」他笑說。

  曾參與過臺灣多項重大公共建設,動輒數十億、百億元的大型工程,陳工程師對於二、三十萬元預算的房屋修繕,仍以相同嚴謹用心的標準來看待:「該省就省,該拆就拆!」他認為慈濟修繕,不只是「功能性」的遮風擋雨,或一逕為省錢壓低預算,而是寧可選用耐久的好材料,或採取更適合老房的傳統維修工法等。

  「每戶弱勢家庭的狀況都不同,所以面對每個修繕案,都像在參加考試。」陳工程師說明,家家戶戶背景相異,「家庭成員幾人?男女各多少?有老人或小孩嗎?有殘障人士嗎?」雖然目標是硬體修繕,但使用空間的不外乎是「人」,因此他會特別留意「這戶人家習慣如何燒熱水?熱水器位置安全嗎?平日是否開伙?有無衛浴設施?電線是否老化?」等等……

  這些使用習慣,會影響日常空間的配置和安全性;每次慈濟專業團隊與志工在案家評估時,等於是為住房做了一次「全身健檢」。

  蓋新的東西並不難,依圖按步驟來做即可;「但修繕是要去抓問題,就像醫師為病患找出病源。」陳工程師經驗中為弱勢家庭抓漏或修繕,反而需要更成熟的工程經驗,以及耐受髒臭環境的能力。

  有一次在南投竹山修繕,他步入現場,只見一條縫的空間能行走,「像是走進隧道或資源回收場。」他見到祖孫兩人,「就塞在縫般的空間�媞恅情C」不僅如此,茅坑�堛甄帚咱~溢,廚房長期堆積雜物垃圾,一根竹桿上吊掛眾多物品早已蒙塵……「以為走進了廢墟,但�堶掖瑭晹酗H生活著!」

  志工先幫忙清理環境,運出好幾車廢棄物,「其中還有一個老鼠窩,二十多隻幼鼠都還沒張開眼睛。」陳工程師猶記,那次是為祖孫倆裝設化糞池與衛浴設備,但還沒等到廠商把嶄新馬桶搬下車,那環境已讓人忍不住要嘔吐了……

  這樣的修繕環境,一般人要走進去都很困難,若非抱持有愛心與使命,恐怕也很難做下去。「多用點心,當作自己家要修繕,那就不是問題了!」

  

量身裝修貼心實用

  獨居在南投市的陳乞食,今年七十八歲,住房位於八卦山脈的稜線上。近百年的老厝四處腐蝕、破舊不堪、逢雨即漏,二○一五年遭蘇迪勒及杜鵑兩次颱風摧殘,造成臥室房頂破損坍塌,他只好睡在客廳的行軍床上;此外,屋內多處門窗和燈具毀損,電線外露,熱水器老舊不堪使用,老人家的居住安全與品質堪慮。

  陳乞食唯一收入,是每月七千多元的老農津貼,若扣除掉慢性病藥費及生活所需,他毫無能力修復祖厝。經當地慈善單位及里長的提報,陳工程師和志工在親訪評估後,決定為老房規畫修繕。

  老人家說,颱風後他打聽有沒有慈善單位能提供一點經濟補助,只要讓屋頂不漏水就好,沒想到竟有團體願意來幫他修復房子。

  老房子後半面牆是傳統的土埆厝,專業團隊以「古蹟修復」的心態施做,在外牆抹上柔性石灰而非硬質油漆,並保留木框老窗的原汁風味,而已毀損的屋瓦,則以銀灰色的仿古鋼瓦取代。

  一般修繕,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拆掉屋瓦、重新鋪上鐵皮,但一座有保存價值的老房或三合院,若搭上鐵皮屋頂會感覺很突兀;有時考慮整體景觀的協調性,以木材來當橫梁,屋頂鋪上防水材料後再將拆下的舊屋瓦鋪放回去,以保留原有的傳統樣貌。這樣雖較為費心,但專業團隊認為很值得,對住戶來說比較有意義。

  儘管保留了陳乞食老厝的外觀,但其實屋內放了多根鋼骨作梁柱基礎,並重新架上輕鋼架天花板,堪稱是「量身訂製」、兼具傳統及現代感的房屋修繕。

  不僅如此,知道老人家平日用瓦斯燒熱水,再提去浴室盥洗;專業團隊幫老人家多拉條電線,然後在浴室裝設電熱水器,如此使用起來就很便利了,「年紀那麼大了,將心比心。」如此整體修繕,花了十多萬元,不到一個月即改善老人家的居住品質。

  「慈濟做修繕,考量的是『適不適合一家人使用』?」陳工程師總是以日本的「超級全能住宅改造王」節目來自我期許,希望在少許的經費下,能做出最大化的修繕成果。對他而言,能以專業來服務人群,更是件快樂的事。

  雖然他的同學們現在可能在蓋豪宅或大型工程,他卻忙著為弱勢者住房修繕奔波;但他不認為做房屋修繕是「大材小用」,反而感覺很有意義與成就感。「修繕工作,可清楚知道是在幫誰,是哪些人在使用;修繕工期短,很快就能看到一家人生活的改善。」

志工投入又快又好

  從越南遠嫁到臺灣雲林斗六的阿蓉,兩年前丈夫因心肌梗塞往生,她和兩位女兒住在土埆厝;超過半世紀歷史的老房,屋瓦損毀漏水,室內放置大量容器盛接雨水,母女三人擠在不會滴水的一間房�塈@息。

  最大的困擾是如廁問題。簡陋浴室雖由水泥砌成,但長年潮溼且長青苔;挖洞式茅廁位於屋外五十公尺,夜半如廁既不方便也不安全;所以女兒有時會隱忍著,直到學校後再上廁所。

  當地的慈濟志工動員,翻新屋頂改為鋼瓦,將浴室貼上壁磚,並新增一間室內廁所,不畏辛苦,接力掘出化糞池;專業團隊將儲藏室改成女兒房間,讓青春期的孩子有自己的空間;修繕後有兩房、客廳、浴廁與廚房,生活機能具足也方便、安全許多。改建工程歷時三十餘日,動員志工一百三十人次。

  斗六慈濟志工張瑞珠,長期關懷阿蓉母女三人;在工廠擔任作業員的阿蓉告訴她,以前空間狹小,三人常鬥嘴,修繕後生活安定,女兒功課進步許多;她也願在此認真打拚、養育孩子,不再去想回越南的事了。

  房屋修繕是團隊工作,除了專業志工出力,舉凡施工前的房屋打掃、牆面粉刷、地磚鋪設、生活關懷等,志工參與其中,無形中也節省支出預算。像慈濟協助老吳家修繕前,老吳曾自行找過廠商估價,沒想到包括建材與人工竟要七十萬元。經專業團隊協助安排,並動員志工協助──屋頂翻修、浴廁重建、廚房設備汰舊換新、電源配置更換規畫等,最後結算為三十五萬元,由老吳的女婿及慈濟共同承擔;也就是說,同樣的錢,慈濟修繕能發揮更大效益。

  專業團隊除了考量安全、補強結構外,更經常選用節能燈泡器具及品質較耐用的材料;例如一般的烤漆鋼板,可能使用五年就會變質或漏水,所以有時採用價格稍貴的鍍鋁鋅鋼板,就可以安心使用至少二十年了,「希望讓弱勢家庭用得久一點,不會很快地又為維修問題煩惱。」

  而防火的牆板材料也很重要,專業團隊認為有些高風險家庭成員,不乏有抽菸習慣,在慈濟的修繕例子中,有些就是不慎遭受祝融的家庭,所以他盡量採用矽酸鈣板作隔間;另外,也評估使用氣密窗,冬天才不會太冷。

  家住雲林斗六的李老先生,年近九十,他說,慈濟協助修繕後,他看到瓦斯爐和馬桶是有品牌的,知道慈濟慎選建材的貼心,「比以前我們用得都還好啊!」熟悉雲林、嘉義社福資源的慈濟基金會社工黃維軒也說,她觀察中區房屋修繕,受助的家庭九成以上都很滿意。

重建硬體修補情感

  慈濟協助弱勢者修繕房子,早年多半是志工們自行規畫或設法,協助起來或許不夠專業;如今,慈濟基金會營建處在全臺各區,都設有專業人員協助,更能完善照顧案家。

  中區資深訪視志工洪琇娥回憶,大概在二十多年前,在彰化有位照顧戶阿公住在古厝,有次志工訪視時,發現阿公的門窗玻璃至少破了九塊,但老人只簡單拿厚紙板貼補破洞。天氣漸寒,志工們不忍,七手八腳量好尺寸,聯繫師傅依大小裁割好玻璃,志工再搬去現場釘裝,「反正,能做什麼就做什麼。」

  有次在雲林臺西,發現案家的修繕規模可能不小,於是呼朋引伴,邀來油漆、水電及裝潢人員,大伙開了五輛車就出發了;從打掃、動工到完成,整整忙了一天,才讓八十多歲的老阿嬤得以入厝安住。

  慈濟濟貧特色即為如此,關懷全家、整體協助,看到難處就設法及時處理。慈濟基金會臺北分會社工員李玉華表示,不管房子是承租或自有,家與空間對人的意義是很重要的。不難想見,家園環境陰暗或屋瓦漏水塌陷,人們就等於生活在不安全感和憂慮之中,甚至因無力改變,而感到愧疚、自卑、無奈、身心不適……

  她說,房屋修繕後,隔間與功能改變了,在外的家人回來有房間可住;孩子以前羞於請同學來家�堛情A現在已能大方邀約;過去逢雨得忙著接水,現在則可安心入眠……空間的改善,也可能影響一家人的互動及感情。

修後服務綿綿長長

  陳工程師所服務的弱勢家庭修繕區域,從苗栗遠達嘉義;奔波於臺灣中區偏鄉,有時路過曾經幫忙過的案家時,他會特地繞過去了解,「我想,經過大雨或颱風後,不知修繕的屋子能否經得起考驗?」像是「修後服務」的概念,將它當作修繕的「考試」,認為及格固然高興,但若有毀損不及格,「我也想知道問題出在哪�堙A下次就能改善。」

  六月夏至前後,雲林、彰化、南投等地,常是上午暴熱、午後暴雨,對於修繕工程頗有影響,尤其手邊有二十件修繕案同時進行著,專業團隊難免焦急。

  老吳和太太在六月底終於入住「新厝」,二十多位志工一早就到府搓湯圓慶賀。「之前古厝像是廢墟,如今煥然一新了。」資深志工林秉謙說。

  古宅門面及神明廳�堛漱@面牆,保留了原先的竹管厝樣貌,屋頂則架構有八支鋼架、梁柱也設有多根厚實鋼骨,同時在室內裝潢了現代化的浴廁及廚房,也為女兒整理好舒適閨房。

  早在房屋修繕前,老吳和太太已是慈濟志工長期關懷的對象;在修繕後,志工依舊會繼續陪伴他們走下去。

心的濾網 守戒防非
攝影.黃筱哲
撰文.釋德澡

  洗菜時,粗網、細網是重要的工具。用「粗網」時,可讓乾淨的菜迅速通過;「細網」,則是過濾濁水中的菜渣、雜質、蟲等。粗、細網過濾,使菜葉乾淨有生氣,讓人吃得安心。

  晨語時間,上人說:「修行,即是去除煩惱、降伏習氣。佛陀教示『戒、定、慧』,以『戒』降伏將要發作的瞋心、貪心、癡心。」

  人人心中都有一把尺,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戒,如同洗菜的「細網」,是心的濾網,能過濾無明、煩惱,防非止惡。有了戒,心中沒有恐懼,自然輕安自在,得智慧。

  日常生活中,守戒就是守規矩;善盡自己的本分事,如規如律。該上殿的時候上殿,該用餐的時候用餐,該出坡的時候出坡。好習慣即好規矩。帶著好習慣入群處眾,生活就變得簡單而自在。

  洗菜過程中,通常會打五關的水,直到水完全清澈、沒有雜質。但每一關的水,點滴不浪費,用清水稀釋濁水,最後用來洗滌物品、地板,讓水的良能發揮到淋漓盡致。

  心中的無明、習氣,同樣可以用法水稀釋。努力聞法,吸收法水,洗滌心中無始的垢穢,還原清淨無染的本性。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597期

3D列印+空運 未來房屋不是夢
房屋可以列印,裝在卡車後方運送,甚至還能空運。這些房屋聽來雖像是科幻小說中的家園,卻大有可能在不太遙遠的未來成為真正的住宅。

清潔防曬做好 夏日汗斑不要來
基本上,汗斑不會傳染,但預防重於治療,平時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避免潮濕悶熱環境,才能降低黴菌生長機會。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