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瘋子、大字典家:英國百年機密檔案解密,人類文明史上最龐大的英語字典編纂傳奇 令人著迷又感動,作者以出色文筆重建了不可思議的故事:一位患有強烈妄想症,被終身監禁的瘋子對《牛津英文大字典》有著極大貢獻,不只如此,這個瘋子與《大字典》的主編竟發展出深刻友誼。從本書可以看出,即使患有嚴重、無助的精神病,透過工作與關愛也能找到救贖的可能。 ──奧立佛•薩克斯(醫學博士) ※ ※ ※ 帶領人類穿越語言海洋的瘋子與天才 胡川安(「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主編) 「語言的海洋廣闊無垠,而辭海便是漂浮在這片汪洋大海上的一葉扁舟,人類乘著名為辭典的扁舟在海上漂泊,尋找能夠確切表達自己心意的語言……為那些想要渡過汪洋,去與他人結下羈絆的人們獻上的辭典,那就是『大渡海』」。前幾年一部日語小說《啟航吧!編舟計畫》中,透過辭典編纂的故事為主題,其中的編修如此說著。一部辭典需要一群編輯,耗費十多年的時間才能夠完成,工作單調、呆板而且無聊,所以書中的編輯們每個都木訥寡言,旁人覺得他們不是宅男就是「怪咖」。 時間拉到十九世紀的英國,當時的人在抱怨著:「我們竟然沒有一本詳盡的英語文法書或是字典,讓我可以跨越廣闊的文字海洋。」即使是文豪莎士比亞在十六世紀末撰寫《哈姆雷特》的時候,手邊甚至沒有一本字典讓他可以查閱字詞的意義,更別提一般的語言學習者要了解英文的話,會有多困難!山謬•約翰森(Samuel Johnson)爵士在一七五五年所編輯的《英語字典》(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成為十八世紀英語文學上的一個成就,但這本字典最大的問題在於只提供當時的字彙和使用方式,沒有解釋字辭的演變,所以無法對於英語的發展有所認識。 大英帝國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於全球不同地方擴張,從北美洲、非洲到亞洲,全球陸地的四分之一都成為其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國」,讓必須學習英語的人隨之增加,也因為帝國的擴張,需要解釋的事物越多,英語字彙也在兩個世紀間大規模地擴充。《牛津英文大字典》就是為了補足如此龐大的字彙量,並且追尋每個字的歷史典故和意義上的轉變而企劃。花了七十年編纂時間的大字典,定義了超過四十萬個字,除此之外,還將每個字的意義、拼音和發音上的變化整理出來。即使至今,我們還在當初的基礎上增補,沒有超出當時的成就。 《牛津英文大字典》的編輯無疑是人類文明史上最龐大的「大渡海計畫」,《天才、瘋子、大字典家》所描繪的不僅僅是編纂此書的細節,而是看到大字典後面的兩個靈魂人物:瘋子與天才。的確,編字典不是正常人能做的,如果編的是人類文明史上字詞最豐富且解釋最為詳盡的字典,則必須要有高度的熱情或是精神異常之人才能夠承擔如此繁重的工作,而這兩種人就是《牛津英文大字典》的催生者。然而,書中的瘋子不僅是個精神異常之人,還是個醫師與殺人犯,讓整本書變成了一本推理小說,集合了歷史、懸疑、暗殺等情節。 真實的人生往往比小說還要來得離奇,但瘋子並不是一開始就是瘋子的,威廉•麥諾出身美國的上層階級,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也是具有虔誠信仰的教徒,後來進了常春藤名校耶魯大學就讀。但人生的轉捩點就在十九世紀六○年代所發生的美國南北戰爭,這場戰稱不僅改變了威廉•麥諾,也改變了美國。對於大部分的讀者而言,僅知道南北戰爭的結果,也就是解放黑奴,廢除奴隸制,在人權與人類文明上獲得重大成就;但大部分讀者所不知道的是戰爭的慘烈狀況,南北戰爭的死亡人數是美國歷史上最多,超過美國參與所有戰爭死亡人數的總和,高達六十二萬人。為什麼死亡人數如此之鉅?在於當時發展出大量新式殺人和傷人的武器,卻沒有相應的醫療和急救措施,所以第一線的軍醫和醫護人員面對傷患往往束手無策,只能看他們在痛苦哀嚎中身亡。 出身良好世家的醫師在戰後宛若行屍走肉,心理狀態的轉折發生很大的變化,由於無法在軍隊中繼續服役,只好離開軍隊,但是創傷永遠跟著他,戰爭中那些痛苦而死的人,彷彿幽靈般環繞在其身旁,使其無法分清真實與虛幻,直到有一晚在倫敦街頭血腥謀殺了一個貧困的愛爾蘭人,麥諾以為是南北戰爭中那位慘死的愛爾蘭人陰魂不散地跟著他,後來被當成殺人犯關進大牢。然而,根據精神醫師的診斷結果,麥諾在戰爭中的精神創傷讓他無法為其犯罪行為負責,將其關進精神病院。 在威廉•麥諾入院時的英國,是個社會、經濟、文化和知識變動得異常快速的時代。從工業革命之後,英國的技術提升,夾帶著新式文明在世界擴張,並且將殖民地和世界各國的新事物帶回英國,所以各類知識都需要整理、轉化和吸收,而吸收知識的第一步就是命名和定義,也就是字典編纂的工作。但是誰能承擔如此繁重的工作,並且具有如此博學的知識呢?原來的大學和研究機構的教授和研究者,都是在以往的知識系統中訓練出來,缺乏跨學科和領域的知識,所以字典的主編一直無法找到。 編字典有多難?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要加以命名和定義,並且要找尋到相關的用法、例句和詞組,就可以知道工作的繁瑣和複雜程度。當時沒有電腦,當然也沒有我們現在常用的Google,那個時代只能土法煉鋼,打開圖書館中的書一本一本地查閱,在浩瀚的汪洋中尋找所有字詞的意涵。天上飛、海裡游、地上爬的所有事物都要包含於其中,科學和人文的所有字詞,形容詞、副詞和助詞……,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都要列入這本字典中。《牛津英文大字典》的主編後來由詹姆士•莫雷教授出任,但他的人生不像威廉•麥諾前半生如此順遂,十四歲就離開學校,靠著自己的自修和出版品,逐漸贏得學界青睞,最後得以獲選為大字典的主編,一開始只打算花十年和四冊的大字典,在編輯過程中,他們知道自己嚴重低估了這項卷帙浩繁的工作,直到遇到威廉•麥諾,一個在精神療養院的助手,才讓這份工作有完成的可能。 博學如莫雷者也無法完全應付大字典的工作,還需要大量志工來幫忙大字典的完成,但志工必須有一定的知識基礎,而且還需兩項條件,就是專注力和無限可以運用的自由時間。在精神療養院中享有特殊待遇,且坐擁書城的威廉•麥諾似乎就成了最佳人選。莫雷發出大量的傳單召募志願工作者,一張改變人類文化史命運的傳單就夾在書中送入了離群索居的療養院,也讓威廉•麥諾在心神喪失的狀態中看到了一條與世界重新接軌的道路。莫雷在療養院中看到一線光芒,讓他幽閉的心中看到了希望,無聊和呆板的編輯工作對他而言反而可以安定情緒,並且在自己安靜的房間中,源源不絕地將字彙、定義和字源以精準且細緻的文字表現出來,幾萬個字彙就在麥諾的整理下,寄回莫雷的辦公室。 人生和歷史的發展往往充滿機遇性與諷刺,如果麥諾醫師不是精神失常,或是成為殺人犯而被關入精神病院,或許他就無法將幫助莫雷教授完成《牛津英文大字典》。或是,如果大字典不是在維多利亞時代開始編輯,也無法完成。按照歷史學家芭芭拉•泰勒(Barbara Taylor)的研究,維多利亞時代是精神病院成立的時代,以往的精神病患主要在家中治療,由家人們陪伴,到了十八世紀中期,即使有大量的精神病院在英國出現,全日制留置精神病患過夜的療養院仍然很少。到了十九世紀之後,對於精神病患的醫學想法改變,開始留置精神病患,並且希望他們在療養院中接受治療,讓精神病患與家庭和社會隔離。而且,本來的療養院氣氛相當陰森,對於病患照顧不佳,還有虐待和鞭打的情事發生,但後來逐漸將療養院的氣氛布置得較為舒適,而且按照每個人不同的狀況予以處置,享有不同的生活空間和待遇,坐擁書城的威廉•麥諾醫師就是在這樣時代中的精神病患。如果不是身處於十九世紀末期,或許他根本無法有時間在自己的書房中擺設大量的書,也無法擁有個人時間完成字彙的定義。或許也是有如此多的機緣巧合,才讓《牛津英文大字典》如此獨特,在人類語言和文字的文明中占據無可取代的特色,以後也只有增補的版本,不會再有如此龐大且如夸夫追日般的計畫。 《天才、瘋子、大字典家》不僅看到了《牛津英文大字典》的編纂過程,也看到了背後編纂者的故事,同時又可以讀到十九世紀的世界史,還有維多利亞時代的精神醫學史、殖民史、博物學史、美國的南北戰爭史……。一本好的非虛構寫作同時駕馭了如此複雜的議題,又將故事寫得如此吸引人,真是難得的好作品。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