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17)年初出版的《亞洲之聲》(Voice of Asia)第一期報告預測,全球經濟在悶了許多年之後,今年在亞洲國家的帶領下,終於有機會能夠展現曙光,經濟前景將比預期佳。亞洲國家已經成為全球經濟成長的引擎,其中東協、印度更是眾所矚目的焦點。然而,臺商要分享東協、印度經濟發展的果實,過去的作法可能要有所調整,需要用新的眼光,尋找新的商業模式。
工業4.0來襲 亞洲傳統商業模式受衝擊
其實,臺商在東南亞地區的起步相當早。1980 年代臺灣經濟發展成果豐碩,勞工工資漸漸提高,中國與東協國家龐大而且便宜的勞動力吸引許多業者前往發展。然而,隨著臺商最先投資的幾個國家經濟發展成熟,當地的薪資水平也逐漸提高,為了維持競爭力,臺商也從中國、泰國、越南,往柬埔寨、緬甸、印尼移動。這種「逐水草而居」的方式,也反映著臺灣代工製造業的傳統商業模式。
然而, 受惠於科技的進步, 過去勞力密集的產業開始產生變革。2015 年開始,Nike與Adidas 分別在墨西哥與德國設立自動化新廠,使用與過去不同的生產方式製造產品,威脅到使用傳統生產方式的代工業者。彭博社在今年六月也以「亞洲過去數十年的經濟發展模式現在已經破碎(broken)」為標題,大膽化,亞洲新興國家將無法再依靠這些勞力密集產業來提供國民就業並發展經濟。因此,使用傳統生產方式、逐水草而居的臺灣企業勢必也會受到衝擊。
東協與印度的新機會與商業模式
雖然臺商過去的商業模式受到挑戰,但如果用不同的眼光來看東協與印度,這個近年來經濟成長率高得驚人的區域,其實還是充滿著機會。
世界各國經濟正不斷發展,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泰國與馬來西亞已經進入了中高所得國家階段。然而,當一個國家人均收入達到世界中等水平後,常常由於既有的成長動能消失,而又欠缺新的成長動能,使得經濟成長出現停滯的情形, 經濟學家稱之為「中等收入陷阱」。所幸,泰、馬兩個國家都提出了新的產業發展政策,試圖為經濟注入新動能,其中以生技醫療與零售產業相關政策最受矚目。
預測因為工業4.0 科技的進步,連手工最複雜且難以被機器取代的紡織、製鞋業都可以自動此外,今年五月發表的《亞洲之聲》第二期報告指出,與全球處於相同發展階段的國家相比,亞洲經濟體的數位化參與度遠超過其他國家,數位化的程度高,也為電商與資通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以下分別針對生技醫療、資通訊與零售產業,來探討東協與印度的新機會與商業模式。
生技醫療產業
隨著經濟發展及中產階級崛起,東協的醫療支出在2015-2020 年將以10.7% 的速度成長,加上近年許多東協國家著重於數位科技、基因工程等技術的研究發展,遂將生技醫療列入國家計畫的推動項目中;如馬來西亞的「第11 大馬計畫」與「國家生技政策」(National Biotechnology Policy),泰國推出的「泰國4.0」(Thailand 4.0) 等, 覆蓋了食品、農業、製藥、生技、醫材與醫療等範疇,結合數位科技以提升醫療服務覆蓋率及品質。
東南亞地區醫療資源的普及程度與素質良莠不齊,因此臺商除了可選擇進入當地市場外,臺灣國內享譽國際的醫療服務品質,也有望吸引東協國家中產階級來臺看診,而臺灣的高效醫院管理與品質管理制度,也成為拓展東協醫療諮詢業務的重要利基。
臺灣醫療服務系統在國際已獲得認可,不僅曾在2013 年被The Richest 雜誌評為全球第一;截至去(2016)年,臺灣通過美國JCI 國際醫院評鑑(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Hospital Accreditation)的醫療機構共計有18 家。因此自2007 年起,臺灣即開始推動國際醫療,希望憑藉臺灣的醫療優勢,吸引外籍人士來臺就醫,甚至帶進觀光財。以越南為例,經濟較寬裕的民眾赴海外就醫已成趨勢,2012年起陸續有人來臺就醫,2015 年即有超過2,000 人次赴臺,去年也呈現快速成長趨勢。
【完整內容請見《會計研究月刊》2017.12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