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發展趨勢給了繪本另一種空間:為好的詩作配上畫面成為繪本,或是為好的畫配上一首詩……
各地有不同史觀的繪本史,有的從十七世紀以兒童為對象做的書開始,有的從埃及莎草紙時代算起,各有各的觀點。藝術史上詩畫合一原本就是個重要歷程,文字與畫面相輔是藝術的本質,我們在故宮博物院觀賞的書畫就是最好的例子。儘管只是單幅的畫面,但這不就是繪本的始祖嗎?
然而,近代畫家多半將重心放在畫面,那些風景、人像並沒有和文字並存;而詩人也著重在文學層面的成就。這樣的發展趨勢給了繪本另一種空間:為好的詩作配上畫面成為繪本,或是為好的畫配上一首詩。繪本的面向一變再變,可重點不變,追求好文加好圖,讓讀者一讀再讀。
〈鄉愁四韻〉與〈一枚銅幣〉
如何媒合這些圖文作家有賴出版者與編輯,來到位於新竹的「周逸芬編輯驛站」,逸芬是和英文化的創辦者,也是總編輯。剛開始出版了許多重要名家的譯作,如大衛・麥基(David McKee)的《大象艾瑪》與強·亞吉(Jon Agee)的《克羅素的神奇畫作》,並引進華裔創作者如楊志成(Ed Young)的英語系作品;近年來則致力繪本原創。
著名詩文作家余光中先生(1928-2017),多年前曾經翻譯以羅伯・佛洛斯特的詩,並配上蘇珊·傑佛斯繪的《雪晚林間歇馬》,由和英文化出版。現在這本《余光中詩畫集》,我覺得是逸芬為自己找了個大挑戰。詩文集內有四首代表詩作:〈鄉愁四韻〉、〈一枚銅幣〉、〈踢踢踏〉、〈鄉愁〉。她規畫了四位不同風格的繪者來搭配,這四位專業畫家,並不經常創作繪本,所以編輯扮演了穿針引線的重要角色。
第一首〈鄉愁四韻〉,由旅美的Julia Yellow的畫作開場,對長江水、海棠紅、雪花白、臘梅香有超越時空的詮釋。
第二首〈一枚銅幣〉:
我曾經緊緊握一枚銅幣,在掌心
那是一家燒餅店的老頭子找給我的
一枚舊銅幣
側像的浮雕已經模糊
依稀,我嗅到有一股臭氣
一半是汗臭,一半,是所謂銅臭
上面還漾著一層惱人的油膩
一瞬間我曾經猶豫,不知道
這樣髒的東西要不要接受
但是那賣油條的老人已經舉起了手
無猜忌的微笑蕩開皺紋如波紋
而我,也不自覺地攤開了掌心
一轉眼,銅幣己落在我掌上
沒料到,它竟會那樣子燙手
透過手掌,有一股熱流
沸沸然湧進了我的心房
不知道
剛才,是哪個小學生用它買車票
哪個情人
曾用它卜卦
哪個工人
用汙黑的手指捏它換油條
只知道那銅幣此刻是我的
下一刻,就跟隨一個陌生人離去
我緊緊地握住它,汗,油,和一切
像正在和全世界全人類握手
一直,以為自己懂一切的價值
百元鈔值百元,一枚銅幣值一枚銅幣
這似乎是顯然又顯然的真理
但那個寒冷的早晨,我立在街心
恍然,握一枚燙手的銅幣,在掌心
當我們手握著一枚銅幣時,能夠想像這枚銅幣輾轉的經歷嗎?是否曾經是孩子手握著的寶,或是情人卜的卦?銅幣沒有選擇,是個隨遇而安的代表,當戰亂時,每個人的境遇,是不是也如這個銅幣?當我們握著銅幣,感覺是握著全世界全人類的手時,我們的同理心跟隨著詩與銅幣一起溫暖。
繪者是中國的烏貓,他是一位藝術系的教授。這一部分的插畫在2017年法蘭克福書展得到全球插畫獎圖書類金奬,並且在五大類金獎作品中,榮獲最高榮譽「全場大獎」。
〈踢踢踏〉與〈鄉愁〉
與前面兩首相較之下,第三首〈踢踢踏〉活潑許多,夏日孩童的木屐,踢踢卡卡。在徐素霞老師的水彩、蠟筆、拼貼的交替運用下,充分表現了孩子活潑的心與興奮的腳,力道與音樂,用畫面譜著一曲夏日交響。
最後回到〈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裡
新娘在那裡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這是時代的煉情。思念母親的情懷,在過去曾經是無解的痛,隨著時間也愈沉愈深,化為印記,刻在若有似無的記憶中。我們確定當時間巨輪繼續滾動時,有一天我們可能什麼都不記得了,但完成了的詩會取代所有記憶浮現,有如時空膠囊完整保留當下的模樣。
「繪本試聽室」專欄歷經將近三年的分享,即將告一段落。三年來,藉此專欄遇到許多書友,不僅定時督促自己專心寫稿,也隨時想著與生活貼近、容易分享、畫面好看的繪本。期待之後讀友們進入繪本世界,享用繪本不只是童書的角色,也為成人的生活提供另類閱讀與藝術的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