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3日 星期六

【2023第20屆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新詩組二獎】楊禮慈/游泳與L

聯副電子報
【財經快遞】內容來自最具權威財經新聞報「經濟日報」,詳細報導國內外財經、產業新聞,及專題報導。 想告別爛英文?想讀懂英文新聞?【讀紐時學英文】週五發報,中英文逐段對照,讓你閱讀國際新聞還能學英文!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09/24 第7889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2023第20屆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新詩組二獎】楊禮慈/游泳與L
人文薈萃 【書評•文學史】王德威/海峽中線,就是文學(下)
【心裡畫】李進文/我在這裡,你在哪裡?
【書評•小說】賴鈺婷/走向陽光,為嬰靈獻上祝福

  今日文選

【2023第20屆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新詩組二獎】楊禮慈/游泳與L
楊禮慈(板橋高中二年級)/聯合報
圖/甘和栗路

●詩中的外在動作和內心情感都很漂亮,自在地賦予了節奏感,有「散文的流暢感」與「詩的分量」。──羅智成

●這首詩充分掌握心裡的混沌感覺,以豐富的隱喻反芻記憶。──陳育虹

游泳是我想起L的原因之一

夏日近了 逐漸煩躁的體育老師與游泳課也是

去游泳池的路途踏過黏膩的地板

水氣裡濃重的漂白水味漂浮進入肺泡


不管是在泳池旁或是

在水裡一不小心就會感到窒息 而不是憋氣

與L在一起時也是

即使距離曾經親密已經過了一千多個日子我還是記得


離開泳池後 脫著泳衣到另一個水的溫室

在那裡我擁有了一個宇宙

思考愛與存在的廣義與狹義

思考時間與相對論


離開溫室 拖著還濕濕的頭髮 在太陽與風底下

我是乾得要掉鱗片的魚 論不上窒息與憋氣

我想起L 他好像沒看過我現在這樣咖啡色的頭髮

在離開L以後 我捨不得眼淚

我擔心肺進水

我終究不是魚 也學不會游泳


在某天 一次無傷大雅的相遇

是L的朋友

他說他剛剛去游泳

他說他正要去吃甜不辣

他問我還有沒有和L聯繫


我說 我們

還是朋友

沒說 即使

我學不會游泳



  人文薈萃

【書評•文學史】王德威/海峽中線,就是文學(下)
王德威/聯合報

推薦書:梅家玲《文學的海峽中線:從世變到文變》(時報出版)

三本文學院派文學雜誌

以上話題引領我們進入本書第二部分。梅家玲以三章篇幅分別討論一九五○年代迄今三本文學院派文學雜誌:《文學雜誌》、《現代文學》與《中外文學》。《文學雜誌》由夏濟安、劉守宜、吳魯芹等人主編,上承抗戰前朱光潛等京派文主編的《文學雜誌》精神,標榜文學的自由主義,創作、翻譯、評論並重,尤其呼應英美新批評主義,強調文字、形式所承載的審美表現和倫理意涵。這和五○年代的宣傳文學不啻背道而馳,以此夏濟安等人以曲折的方式表達他們的信念。《現代文學》創刊於一九六○年,顧名思義,不但著眼「現代」的歷史現場感,更鼓吹「現代主義」的前衛風格甚至意識形態。這本期刊以其糅合東西的想像和突破現狀創作力,成為台灣文學傳奇。《中外文學》則由台大外文系主編,自一九七一年創刊至今從不間斷。不論早期的論述、創作齊頭並進,或之後對各種文學文化專題的介紹,無不引起學界注意,尤其在比較文學的介紹以及「台灣文學」的思辨,可謂開風氣之先。

上述三本文學雜誌相互銜接,承先啟後的意義不在話下。梅家玲也以之作為驗證她對文學史、國文與國語、文學與教育等議題的實例。二十世紀中期歷史轉折時刻,黃得時、臺靜農各自為古典中國文學和台灣文學寫下他們的見證,從而為台灣的中文文學教育拉開序幕,那是古典與現代,此岸與彼岸的嘗試性接觸。一九四、五○年代的「國文」、「國語」運動,不論其霸權邏輯如何運作,畢竟培養一個世代的青年學子掌握漢語文字語言,進而表述立場,創作文學。《文學雜誌》、《現代文學》、《中外文學》不僅提供創作翻譯平台,更彰顯一項事實:只要文網言禁稍有空隙,文學立刻展現自為自主的力量,或創新語言形式,或試探理念慾望,迂迴、衝撞權力當局設下的尺度或曰中線內外,凸顯禁忌,甚至突破禁忌。

二十世紀中期的台灣文學與教育制度在國家權力的監管下運作,絕非理想。弔詭的是,當權者的文工機器畢竟不夠精密,因此給予台灣文學意外的空間。相對共和國滴水不漏的文學生態,台灣在反共文學之外兀自發展出不同聲音。一九五四年美國在台灣海峽設下中線時,毛澤東正磨刀霍霍指向胡風──中共最重要的現實主義文學理論家。早在前一年,由上海到台灣的詩人紀弦(1913─2013)創辦《現代詩》,掀起新詩革命,為台灣的現代主義拉開序幕。當文化大革命斲喪所有文學自由時,台灣的《現代文學》、《中外文學》正欣欣向榮。

文學作為「渡」的能量

一九八○年代以來台灣主體正名呼聲此起彼落,文學率先推波助瀾,功不可沒。一頁頁的中國蛻變為台灣文學的歷程,正是文學的海峽中線「這一邊」的故事。文學與國家的關係既然若即若離,我們無從預測未來台灣文學的「代表性」如何。但有一點可以確定,文學作為文化建構,必須給予想像力與創作力的極大空間。這樣的多元想像力是立場,也是能力──台灣回擊中國大陸文學政治的最佳利器。

《文學的海洋中線》思考台灣光復以來從「中國化」到「本土化」的過程,但拒絕給予簡單的線性答案。如前所述,所謂海峽中線起自軍事部署,但更可以是關於作為政治的「文學」隱喻。藉此,梅家玲教授關心的不只是中線如何分隔敵我的方式,而是中線如何導致甚至投射逾越與跨越的威脅,以及種種協商。在這層意義上,文學想像其實是政治判斷,面對危機,賦予無限可能。

這就不能不讓我們思考本書另一潛在命題,那就是文學作為「渡」的能量。近年台灣文化論述標榜海洋想像,但舉目所見,無非是根深柢固的本土糾結。海洋所承諾的深邃、流動、神祕變化似乎都平面化、一體化、座標化了。就著梅教授對海峽中線的叩問,我們或可提議,漢語傳統的台灣文學始於先民渡海而來的離散或移民經驗:隨機應變的「過渡」,無可不可的「讓渡」,意料之內或之外的「偷渡」,鋌而走險的「強渡」;還有最耐人尋味的,文字、語言與書寫形式你來我往的「擺渡」……

現當代中國或台灣文學何去何從?選項之一,用理查□羅蒂(Richard Rorty)的話說,文學「視一切事務為語境選擇的產物而非由內在性質的決定,將客體溶解為功能,將本質揭示為注意力暫時的焦點,將認識理解為如何成功地使信念和慾望之網以更貼合,更優雅的式樣組織起來。」這才是海洋而非陸地的想像。無形的中線下,那洶湧的波濤與暗潮永遠指向流變。或許「渡」的想像可以成為梅教授另一項有關文學、歷史與修辭政治的研究計畫。

梅家玲教授以研究六朝文學起家,之後轉治現代文學而見重兩岸。兩者乍看似無關聯,但何嘗沒有對應之處?魏晉六朝將近四百年,是中國歷史的大分裂時代。南北之間以長江為「中線」,各自發展獨特傳統。南朝文章綺麗多姿,日後被視為古典審美意識和人文精神崛起的關鍵──而那是晉室「南渡」後,與在地風土所融合的成就。千百年後,有多少人記得南北朝政治的殘暴混亂?歷史的分合從不稍息,唯有文學渡過,也渡引,亂世,成為一代又一代興嘆的焦點,記憶的結晶。梅教授費時十年,研究當代文學「中線」何在,回看來時之路,能不發思古之幽情?是為序。(下)


【心裡畫】李進文/我在這裡,你在哪裡?
李進文/聯合報
圖/李進文
思念多於降雨,總在淋漓,淋漓之後獨自處理意義。一天天溫暖一天天抒情,立夏斑斕,知足小滿。

留給自己一點空間,留給他人一份餘地,全部的事情不一定需要你,你的人生一定歡迎你。

想起你,如此翠綠。你不需要理由,就為樹長出葉子。我在這裡,你在哪裡?若你不登場,所有的雨都在為別人鼓掌。

暑中追涼,而心是果醬,沿著二十四節氣塗抹,想起你總是叫我別太甜。


【書評•小說】賴鈺婷/走向陽光,為嬰靈獻上祝福
賴鈺婷/聯合報
《迷寶花園》書影。(圖/晨星提供)

推薦書:溫小平《迷寶花園》(晨星出版)

民間傳說,未能順利出生的胎兒與逝世的嬰兒,魂魄徘徊於世,形成嬰靈。靈異影片屢以嬰靈之啼哭、顯影,呈顯其未及出世、被拋棄或因病或意外夭折的委屈、不甘、怨憤,對應陽間父母及家庭脈絡中,扭曲糾結的愛恨無奈。當胎兒的哀歌以恐怖顯現其輪廓,帶著警世意味,透露的其實是人性的自私醜陋,因緣締結的脆弱。

《迷寶花園》是一本開創與翻轉之書。作者把陽光與希望引入了嬰靈世界,用奇幻筆法塑造了一群來歷、心事各異的「迷寶」。

當他們心願未了、困惑怨念未消前,棲居於春城醫院旁的迷寶花園,受到白奶奶照料保護。迷寶若能解開心結,達成心願,就能帶著愛前往陽光樂園;若心念籠罩著怨恨,就會被黑爺爺誘導至暗黑大陸。奇幻花園中,他們住在宛如子宮的榕樹洞,心智年齡約六歲,童言童語的天真,讓這本書帶著兒童文學的底色。

要如何跟兒童解釋死亡、靈魂?現實世界中,胎兒無從降生的各種複雜因素,乃至於死後未知的世界?就小說題材與議題的深廣度,《迷寶花園》企圖傳遞出來的人道關懷與悲憫,遠遠超出兒童文學的視野。它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或可稱之為「胎兒文學」的領域,關照人世棄胎的不同成因,指出他們相通的心願:渴望被愛,被承認曾經存在過。他們想求取父母的認同,害怕被否定、遺忘。

溫小平以她長年耕耘兒少故事和兩性議題的嫻熟技法,為無法出生的嬰孩發聲。每個不幸故事中,彷彿都有她的宏願悲憫:人間父母倘若能多些愛、多些同情思量,會減少迷寶的悲劇。因病或意外被迫終結的生命,縱然心碎無奈,唯有敞開心房接納,走出殘缺否定的暗影,釋放悲傷,父母與迷寶才能跳脫既定缺憾,獲得重啟人生的自由。

書裡將向日葵設定為迷寶之花。「向日葵的個性很沉靜,她雖然喜歡太陽,卻總是默默地隨著陽光轉動,尋找屬於自己的幸福。」向日葵的花語是沉默的愛,也是勇敢追求幸福的執念。對照書中這些失去存活機會、滯留人世,質疑自我、追尋內心解答的迷寶故事,溫小平企圖以愛翻轉嗔怨。惘惘然徘徊的迷寶,魂靈不散或許並非執念於冤仇,而是渴慕追望父母如日光溫煦的認同。

先天基因缺陷、少女墮胎、外遇懷胎、多胞胎減胎、婆媳角力、重男輕女、生產意外、母體疾病……《迷寶花園》寫出了幸運健康誕生之外,更多隱晦、不幸、草草埋葬的身世命運。

出了手術產檯就彷彿不曾存在的生命,對懷胎母者產生怎樣的影響?當胎兒的身體如肉瘤被取出、處理,一切看似復歸日常,對母者而言,記憶如影隨形,是難以抹滅的存在。

《迷寶花園》寫出了對女性處境的同理。被傳宗接代觀念壓迫、罹患免疫疾病仍拚死產子、小產後觸景傷情的日子、變調的夫妻關係。當孩子走了,日子還要繼續。如何若無其事過下去?

溫小平筆下的迷寶說,「我不要她哭,她哭,我這裡好痛」、「我不怪媽媽了」、「生命如花,希望爸媽快樂活下去」。那是寬恕與和解。接納傷痛、走向陽光的祝福。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