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是國小期中考月,孩子忙讀書,家長忙協助複習,時不時就能聽到有人抱怨,108課綱愈改愈糟糕,因為孩子每天補習、功課寫不完,成績也沒多好。這種毫無連帶關係的批評,讓我十分困惑,如果仔細看過孩子的課本,就會知道現代兒童學習內容大大贏過我們當年的死板教育,國語有現代兒童文學也有生活散文;數學題目解說循序漸進,就連我們這樣的自學生,只要每天讀兩頁課本搭配習作,就能把數學學得有滋有味;更不用說自然科講求生活化,社會科從孩子的生活出發,認識台灣族群、地理、氣候、河川等等,孩子好聯想又好記憶。
許多對108課綱的批評,或許都該回到家長對教育的觀點謬誤。
以我自身為例,我雖然是填鴨教育訓練出來的「考試高手」,但國三那年,已有推甄與申請入學可嘗試,很幸運成為受惠於免試升學的高中生,當時同班同學還有數名非聯考生,讓班上氣氛活潑、表現多元又優秀。
現在我陪著孩子學習,也相信孩子不能死背、刷題,要多方嘗試、多玩、多思考,找出自己有興趣的領域並投入,未來自然會被引入適合的學校科系。
我能理解,現在的國中小家長多數仍是聯考的一代,沒有體驗過多元升學管道,難免深信「成績至上」,所以從孩子一進小學就開始加強補習,期望孩子每次考試都能前三名,若成績下降,家長就心慌意亂,四處尋求把孩子成績「叼起來」的功法。
五年級的兒子告訴我,班上不少同學補習到晚上八、九點,回家寫功課到十點後,每天學習十二小時以上,卻沒有相對優異的考試成績。我想這些孩子是真的累壞了,沒有放空、休息、反芻的時間,大腦怎麼能有效吸收與發揮記憶力?
小學生放學後還要在補習班待上三至五個小時,不是推動108課綱後才發生的,而是我們這個聯考世代當爸媽後愈趨嚴重的問題。我們這一代上頭的父母大多學歷不高,可能是初中或小學畢業,也可能是高中或專科畢業生;沒有靠著學歷一路往上的他們,不見得人人都會逼孩子要考試拿高分,有些會勸孩子讀專科學校,有些在大考前夕才趕快安排補習或衝刺班。
反而我們這個人人都是大學畢業生的世代,體驗過分數決定選填科系的殘酷,或是經歷過怎麼補習都無法追趕上同學的挫敗,以至於成為父母後,用盡力氣想為孩子鋪設一條最直最順的升學之路:幼兒園開始補英文、剛上小學就報名先修班,所有科目都進度超前;又不時因為孩子成績起伏而失落、焦慮,最後把一層又一層的學習重擔壓在孩子肩上,就算失去了親子關係,也相信「我是為孩子好」。
可是108課綱與多元入學本意是看見孩子更多可能,不是背下教科書一字一句,不少家長正身處於自己求學時期無法想像的工作環境,生活中也處處是超越過去所能理解的人工智慧,為何獨獨對教育的想法停留在二、三十年前?
我想,最需要教改的是家長、教師與補教業者,改掉以分數為評定學習成就的指標,當教科書努力改善,期望保持學生的好奇與探索活力時,成人也要面對教育制度的沉痾,例如教師增能不足、師培體系難以因應108課綱的需求、缺乏助教制度來協助班級教學與經營,還有家長能不能走出分數迷思,看到孩子在非學科發展的可能性?
台灣孩子不是被108課綱擊垮,是被以考試為評量方式、升學管道的錯誤教育觀弄得疲乏不堪。但此時此刻,教學現場還是有熱情積極的老師,努力為學生撐出更好的學習空間,也有適性的多元入學方式;而家長要放寬心,不要人云亦云,看到別家孩子在補習,就緊張自己是不是耽誤了孩子的學習。
我們最要擔心的,是有沒有好好看著孩子,欣賞他的特質並給予自由,讓他好好走在自己的路上,而不是硬牽著、拉著、拖著、推著孩子跑向我們無法預料的未來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