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經濟第3季GDP成長4.9%,高於預期,前三季達5.2%,只要第4季成長4.4%以上,就可以達成全年5%左右的成長目標。外資投行普遍認同中國GDP「保5」在望;瑞銀、高盛及野村等均上調今年中國經濟成長的預測。
不 過,外資投行預計明(2024)年中國經濟成長動力將放緩,野村更認為不足4%;中國經濟學家建議政府,明年GDP成長目標宜訂為4.5%至5%,換言之,與今年持平。不管怎麼說,自新冠疫情以來,各方看中國經濟,早已從過往的中(7%至8%)、高(9%至11%)成長的印象,調整為習慣於5%甚至更低 的中度偏低成長的心態了,重要的是,現實數據也支持了這種觀察和研判。
正因為如此,最近國際普遍興起了一種看衰中國經濟的輿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國《經濟學人》今年5月以《PEAK CHINA?》(中國觸頂?)為封面標題的分析與研判,此論一出,附議與跟進者頗眾,還有著名的經濟學大師、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在《紐 約時報》撰文認為中國大陸2008年之前高速成長的步伐,顯然無法持之以恆,問題的癥結是,中國整個社會儲蓄過了頭,並不利於經濟。
除了經濟成長動力明顯減弱之外,作為「中國觸頂論」的另一有力旁證,就是原本持續逐年拉近中的中國GDP與美國GDP的差距,最近又開始拉大了。
在經濟學界,一直以來有一個奇特的理論,叫「70%魔咒」,意思是每當一個國家的經濟總量超過美國GDP 的70%,這個國家的發展速度就會放緩,與美國的差距又恢復拉大。這個魔咒當然也跟大國博弈下,美國必然極力維護其霸權地位的戰略有關。現實上,上世紀蘇聯強大時,GDP一度占美國比重達50%多,隨後在美國壓力下被肢解了。接著是日本,1980年代當日本臻於「日本第一」的國力頂峰時,日本GDP占到美國GDP的69%,然後就被美國用「廣場協議」打下去了。所以,很難不讓人聯想到現在的中國。
果然,快速成長的中國GDP,在2017年,就達到了美國GDP的66.4%,照這個趨勢,到2020年,這個比重就會觸及到70%的魔咒紅線,既是偶然又是必然,2017年甫上台的美國川普總統,從2018年3月開始,對中國發起了一連串的貿易戰、投資戰、科技戰。其結果是,中國GDP占美國的比重在 2022年達到71.1%的高峰後,今年第1季一下子就跌到了64%,而這也正是《經濟學人》提出「中國觸頂論」的形勢大背景,但「中國觸頂論」是否因此成立,也許還有進一步商榷的餘地。
首先,中國GDP與美國GDP的差距從持續拉近到又恢復拉大,除了川普的遏華戰略外,更主要的原因應與匯率、即美元相對於人民幣的大幅升值有關。撇開匯率因素,單以兩國今年經濟成長率□—中國約5%,美國僅約2%而言,兩國差距並非拉大而是持續拉近。
其次,中國經濟成長率近年來的持續走緩,相當程度上,跟習近平上台以來的「還舊債」有關。所謂還舊債,即是指矯正過去的錯誤(許多錯誤還因此墊高了當時的成長率),這包括大力反腐、整頓環境生態,處理房地產泡沫及地方債積弊等。
第 三,中國經濟有沒有觸頂,關鍵是要觀察評估未來發展的潛力,潛力的評估分供給與需求兩個方面,前者看人力:中國勞動紅利的確正在消減,但人才紅利可觀;資本:中國儲蓄率高,關鍵在中國的金融改革;科技:近年來的表現相信已顛覆了過去許多刻板印象,以及政府效能(這應是中國強項)。需求方面即市場規模,這更是潛力巨大,令一眾跨國企業難以抗拒。
2002年6月出刊的《經濟學人》,也曾以「喘不上氣的中國龍」為標題,預言中國經濟成長在十年內將大幅放緩,事實是,接下來的十年中國年均成長率約10.5%。這一次,又來了,就讓時間來證明吧!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