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總統在第一任任期前,曾前往瞭解氫能車在台灣發展的情況,這是她與氫能的第一類接觸。在蔡總統的首任任期中,她的綠能政策以風電和太陽能為主,氫能並不在她的視野中。這樣的情況,隨著全球邁向2050淨零目標而有了根本改變,氫能已是蔡政府鎖定不可或缺的零碳主角。
蔡總統的能源轉型政策是要在2025年前達到綠能占比20%的目標,目前尚未到2025,但已確定無法達標。政府的解釋是,因為總用電量的分母比預期還大,因此20%的目標無法達成,這件事的另一面就是當前我國的綠能發展可能已見瓶頸,如果不在風電與太陽能光電之外另找路徑,綠能占比就無法進一步提升。蔡總統日前參觀台電與中研院合作研發「去碳燃氫」技術,很可能就是蔡總統卸任前推動氫能的起手式。
跟其他國家一樣,怎麼降低發電的碳排,是邁向淨零的必答題。依國發會公布的2050淨零路徑,除了極大化綠能占比外,就是要建構零碳電力系統,並搭配碳捕捉、碳封存等方式,讓2050時我國有最高70%的再生能源,另有9%到12%的氫能,剩下的火力發電靠碳捕捉與封存等方式,達到淨零目標。中研院與台電開發去碳燃氫,就是要推動降低電力能源的去碳化。
目前國際間電力能源的去碳化,混氫燃燒已具商用的條件,國內興達電廠展開天然氣混合氫氣燃燒發電測試,藉此降低碳排。去碳燃氫是藉由裂解天然氣的方式產生氫氣與固態碳,再將氫氣投入天然氣發電機組混燒發電。去碳燃氫的好處是,產出氫氣的過程中不會產生二氧化碳,伴隨產出的固態碳黑可以轉用於其他工業使用,如果裂解天然氣的能源是來自於再生能源,這樣的氫氣就可視為綠氫。
政府重視去碳燃氫的發展,除了著眼於這是國際認可的藍氫或綠氫,最重要的是現有的天然氣發電廠原本就有天然氣輸送管線,可以就近推動設立去碳燃氫生產線,免除氫能運送與儲存的困難。然而,世上沒有完美的能源解決方案,去碳燃氫有上述這麼多優點,但要推動成為氫能來源的主力,眼前還有兩大困難要克服:一是成本,二是能源分散。
中研院與台電認為,現有去碳燃氫技術,若將出售碳黑的收入計算,氫能收入的成本仍大於產製成本。能源界普遍認為這樣的預估太過樂觀,且混燒氫能的技術還待提升,目前商轉中的燃氣機組最高僅能混燒30%的氫,將進一步拉升已屬中高價位的天然氣發電成本。再者,依靠裂解天然氣裂解氫能,可能進一步加劇對進口天然氣的需求,不利我能源的多元化,這是政府必須正視的問題。
從邁向淨零目標來看,發展氫能是正確選擇,但怎麼實踐則是另一個關鍵。本報社論之前曾提到,全球發展氫能最積極的國家日本,並非這一、兩年才開始投入研究,而是累積了數十年的技術研究、認證與投入,並實際驗證從澳洲進口氫能,開始推動興建氫能接收站,其他包括發電機組混氫測試、氫能車的開發、加氫站的設立等,都遠遠走在我國前面。另一個鄰國南韓發展氫能的速度也加快,在政府支持下,頗有後發先至的態勢。
回過頭來看台灣,目前連第四、第五與第六天然氣接收站的設立都困難重重,在完善天然氣供應一事上都還跌跌撞撞,另一邊政府卻宣示要大力發展去碳燃氫,兩者豈不矛盾?另一個更重要的是氫氣供應鏈的設立,國內不論是自產或進口,目前從法規到硬體的配合上仍處於起步的階段。氫能發展比風電與太陽能光電的進入門檻更高,政府必須先做好基本功,切莫想要一次到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