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而今,川菜幾乎與辣椒畫上等號,每每在雜誌上見到猩紅鮮香的料理照片,都能獲得「望梅止渴」一般的效果。然而,千餘年前的左思、李白、蘇軾卻不這麼想,他們不是出身當地,就是曾經遊歷,為蜀地美食留下不少動人紀錄,然而經細細爬梳,卻不曾有過辣椒蹤跡。原來,辣椒的出現,晚至明末清初。
鄭和開通西洋水路後,零星在南洋貿易的商人,帶回了罕見的辣椒,直到康乾盛世,交通路線更進一步開拓,自此往後,辣椒才有了固定數量與頻率的運輸管道:包括走水路經浙江入江南、走陸路經西北進陝西、從朝鮮輸入東北一,由荷蘭引進台灣。。
是誰不怕辣?是誰辣不怕?是誰怕不辣?
四面八方朝內陸的傳播,正好在湖南形成一個中心,兼之湖南的天時地利、居民性格(正宗湖南人毛澤東就說過「不吃辣子不革命」,大眾對於湖南也有火爆浪子的刻板印象),都適宜辣椒發展,於是湖南又成了一個中繼點,續向江西、湖北邁進,其中,貴州與四川儘管接觸辣椒更晚,卻與湖南同時普及;在乾隆年間,就已經成為家家戶戶必備佐料。
川人胃口迅速「脫胎換骨」,實與兩次政策移民有關,元末與明末的戰亂讓巴蜀人口銳減,政府於是發布入蜀開墾減稅的方案鼓勵移民,因而如今高達八成的四川祖輩都來自他鄉異縣,尤以湖南貴州為多,連帶使得飲食習慣也一併帶入。四川人不怕辣,貴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的俗諺也由此而來,讓人很難對三地的「嗜辣實力」一較高下......更多精彩內容,請翻閱No.47【蜀道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