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8日 星期二

八通關十三里駐在所 重砌駁坎復原貌


閱讀幾米繪本,經歷心靈的旅行,再到生活的各種新嘗試,【幾米Spa電子報】將成為你最溫柔貼心的陪伴。 忙到沒時間對統一發票嗎?【統一發票電子報】為你快遞每兩個月的最新號碼,讓你不錯失成為百萬富翁的機會!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7/29 第438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udn.com聯合新聞網
今日爆報 八通關十三里駐在所 重砌駁坎復原貌
新聞提要 重塑歷史現場 從布農族開始
口湖牽水狀 古俗科儀莊嚴
洋菇、金針菇之父…蟾蜍山好多活歷史
拍板通過!北市蟾蜍山4棟歷史建築 修復再利用
 
八通關十三里駐在所 重砌駁坎復原貌
記者王燕華/花蓮報導聯合報
花蓮縣文化局委專業團隊,花了9天修復八通關古道多美麗駐在所的人字砌駁坎。圖/文化局提供

南投、花蓮交界處的八通關古道是熱門登山路線,沿線有56處日據時期軍警駐在所遺構,其中別稱「多美麗」、有百年歷史的十三里駐在所,人字砌駁坎與浮築橋極具特色,但因地層下陷傾頹有倒塌之虞,花蓮縣文化局委外以當地布農族人為主力,花9天入深山重新組砌,恢復原有壯觀樣貌。

文化局表示,十三里駐在所設於1921年,因距玉里13日里(約51公里)而得名,日文音為Tomiri,因此有「多美麗」的別稱。

多美麗駐在所敷地由兩層平台構成,下層鄰近越道路的駁坎皆以板岩採人字砌構築,總長近105公尺、高3.5公尺。駐在所南北兩側的越道路皆以「浮築橋」形式構造,兩側路緣石細長且作工精美,堪稱代表,可惜1944年裁撤後,逐漸荒廢,目前木造建築群已佚失。

文化局發現,駐在所主入口北側的駁坎因地層下陷而嚴重外傾,損壞面積約32平方公尺,爭取經費後委託專業單位從17日起花9天上山修復,文化局文資科長黃用斌也率員協助。因路途遙遠,團隊走了兩天半才抵達。

團隊先拆掉地層下陷的砌石駁坎,以土方回填不均勻沉陷區域後夯實,接著花3天將原有砌石駁坎組砌原貌修復;執行團隊專案經理李國玄說,因施工地點位處深山,工具必須人力背負,為求輕量化,只能攜帶簡易工具,現場還發現疑似神社、蓄水池遺構,以及深達1.5公尺的儲藏室。

文化局表示,目前駐在所地表鋪滿腐植土,局部探查研判全區地坪可能都鋪上石板,未來若能整體清理,相信會很壯觀。

重塑歷史現場 從布農族開始
記者王燕華/花蓮報導聯合報
花蓮多美麗駐在所的神社遺構。圖/文化局提供

花蓮縣卓溪鄉拉庫拉溪流域有許多布農族舊社,百年前曾發生喀西帕南事件、大分事件等族人大規模抗日襲警的事蹟,日本政府為壓制布農族人,1919到1921年,闢築從南投東埔到花蓮玉里的八通關越嶺道路,並在沿線設置56座日警駐在所,如同軍事堡壘一般,高居道路上方,成為推動殖民教化政策的中心。

56座駐在所都為木造,百年過去,目前僅存太魯那斯和華巴諾兩座駐在所仍可見當年建物,其餘只剩遺構或殘跡。花蓮縣府去年委託專業團隊執行華巴諾測繪計畫,記錄辦公室本體、木造雙拼宿舍、砲庫、木造廁所、澡堂等,今年再獲文化部文資局補助經費,展開多美麗駐在所的修復計畫。

文化局文資局長黃用斌說,縣府從2017年起展開「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舊社溯源與重塑計畫」,從佳心石板屋開始,逐步重塑布農族人的生活場域。

今年獲得文資局支持,核定2千萬元經費展開第二期計畫,除了修復多美麗駐在所外,也持續做族人的導覽培訓、傳承籐編、石板剖製等技藝、還有布農族家屋整理維護等。

他表示,日警駐在所是重要的歷史場域,原則上是評估現況,具急迫性的先做。這次上山的天數較長,工班也多,因此對多美麗駐在所做了詳細記錄,將可做為未來觀光產業或文化傳承的重要資料。

口湖牽水狀 古俗科儀莊嚴
記者蔡維斌/雲林縣報導聯合報
口湖鄉牽水狀科儀,大批水狀集中在廟前展開一連串超度法會,祭拜先人亡魂。記者蔡維斌/攝影
列為國家重要民俗的雲林口湖牽水狀,為期兩天的祭儀盛典,昨天進入「牽狀」最高潮,雲林縣長張麗善每天均參加千人挑飯擔,體驗古俗,一連串的牽狀、倒狀等超度祭儀,放水燈也是重頭戲,海巡署也出動巡艇護航漁船出展開海上水燈科儀,場面莊嚴壯觀。

挑飯擔、放水燈祭典壯觀 借以教育後代 重視環境生態友善大地

1年1度的口湖牽水狀文化祭,農曆6月7、8日在金湖萬善爺廟及蚶仔寮萬善祠等廟,展開一系列超度法會,兩天來道士僧侶超度亡魂,家家戶戶在路旁放置的水狀,熱鬧滾滾。

張麗善也參加挑飯擔祭儀,14個村落上千名居民,一起用扁擔挑飯菜徒步走到廟前祭拜,體驗早年農村民俗祭典,慎終追遠。

張麗善說,牽水狀迄今已175年歷史,是台灣規模最大的水難祭儀,早年暴風雨帶來瘟疫奪走上萬性命,漁村每年以特有的牽水狀、挑飯擔、放水燈等舉行祭典,借以教育後代,記取水難教訓,重視環境生態,友善大地。

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說,「牽狀」風俗源自福建泉州,是道教拔度亡靈脫離苦海的宗教儀式,口湖牽水狀具有地方特殊風俗歷史意義,每年吸引大批遊客來觀賞體驗,成為重要宗教景點。

兩天來在法師帶領下,放水燈、走赦馬、萬人塚點燈祈福等儀式,這昨天傍晚盛大放水燈儀式,一艘艘漁船戴著水燈,在海巡署的巡艇護送下,在漁港外施放,借放水燈邀引水難罹難孤魂前來接受超度。接著進行牽狀、倒狀及燒狀等儀式,村民用手搖動一排排的水狀,喚醒亡魂享用供品,最後引火燒狀,為祭儀畫下圓滿句點。

洋菇、金針菇之父…蟾蜍山好多活歷史
記者林麗玉/台北報導聯合報
「洋菇之父」胡開仁一生都在蟾蜍山農業試驗所擔任研究員。圖/好蟾蜍工作室提供

民國10年出生的胡開仁,隨國民政府來台,一生都在蟾蜍山農業試驗所擔任研究員。

當年洋菇得由日本進口的年代,胡開仁以5元美金請在美友人,海運運來洋菇菌絲,先後在九份、金瓜石防空洞、農試所溫室培育洋菇,終於成功培育台灣自產洋菇並外銷,當年為台灣創造出世界第一、1億美元外銷的亮眼成績。

胡開仁之子胡宣德回憶,當年蟾蜍山農試所是台灣農業研發重鎮,父親一生致力培育洋菇,記憶中的父親長年不在家,除培育洋菇外、也全台奔走教農民怎麼種,父親還將「西洋菌培養法」寫成書,被稱為洋菇之父。

另一位宋細福今年80多歲,也有「金針菇之父」美名,宋是台灣菇類真空包的創始者。

當年宋細福與胡開仁一同在農試所研發培育台灣菇類,培育出20多種菇品種,不僅洋菇,還有雞肉絲菇的台灣獨創品種,這些農業歷史都記錄在霧峰菇類博物館。

至於研發金剛花生的林爺爺,今年已80多歲,除在蟾蜍山農試所研究尖端農業技術,也因長年派駐世界各國擔任農技團,是台灣最早一代的外交尖兵。

還有杜老先生早年在日本東京大學讀書,返國研究如何分辨剛出生小雞性別,但因杜老先生的老房子很早被拆,後代子女也希望這段農試所的歷史能繼續保存。

胡宣德說,原住戶對蟾蜍山感情非常深,記憶中小時候的蟾蜍山,半山腰還有防空洞、高射砲。

胡提到,父親胡開仁今年已99歲,目前還住在蟾蜍山,父親的心願,就是希望讓後人知道蟾蜍山過去的輝煌歷史,「盼將台灣農業發展史透過文化景觀修復活化,再利用流傳下去。」

拍板通過!北市蟾蜍山4棟歷史建築 修復再利用
記者張世杰/台北報導聯合報
蟾蜍山腳最前方一排的歷史建築,為日治農試所、蠶改場宿舍群,其中4棟的修復再利用計畫,昨天經台北市文資會拍板通過。

鄰近台北市公館地區的蟾蜍山,擁有日治農試所、蠶改場宿舍群,見證台灣農業研究發展,卻因為年久失修破敗不堪,台灣科技大學昨天提出4棟歷史建物的修復再利用計畫,擬規畫教學場域以及工作室,其餘4棟歷史建築仍需等待眷戶搬遷,全案經台北市文資會修正通過,讓文化景觀亮點又邁進一步。

另4棟等眷戶搬遷再提案

台科大指出,現況共計8棟歷史建築,但有4棟仍有眷戶居住,將跟地方達成協議,搬遷期限至明年底,待所有居民遷出後,再提送另外4棟歷建修復再利用計畫。

蟾蜍山登錄文化景觀 北市最大規模

蟾蜍山位於台北市公館附近,2016年被登錄□文化景觀,堪稱台北全市面積最大、數量最多的文化資產,包含2棟古蹟、8棟歷史建築、10餘棵市定老樹等,市長柯文哲跟地方座談時,曾經承諾考慮整體規畫。

不過,坐落文化景觀第一排的日治農試所、蠶改場宿舍群,見證台灣農業現代化百年歷程,也是蟾蜍山亮點與年代最久的建物群,卻歷經風霜、長久失修,近年地主台科大鬆口,願意撥給北市府,讓修復露曙光。

昨天台北市文資會開會,台科大提出修復再利用計畫,先針對暫無人使用的4棟歷建,進行修復與評估,未來擬規劃教學實務操作,例如學生活動空間、特色文化教室等,學校將編列修復經費,教育部也會補助。

校方提到,避免修復期間影響眷戶,將跟地方達成協議,搬遷期限至明年底,等眷戶搬遷後,再提出另外4棟歷建的修復再利用計畫,會中文資委員沒有太大意見,全案經文資會拍板通過。

出席的好蟾蜍工作室發起人林鼎傑表示,蟾蜍山農試所是蓬萊米與洋菇的發源地,這批宿舍群歷史悠久,興建時間比總統府還早,是台灣少數日治初期興建且留存下來的宿舍,盼整修回原來樣貌,凸顯歷史脈絡。

App追蹤接觸史 印度政府被罵翻
印度今年4月推出新冠肺炎接觸史追蹤應用程式「Aarogya Setu」,一度強制公務人員、私人企業員工和疫區居民下載使用,卻因無第三方監管數據流向,加上印度缺乏數據及個人資料保護法而引發爭議。

東西方文化差異 口罩篇
無論是新冠肺炎、SARS還是H1N1新型流感,病毒爆發通常會促使大眾採取措施來保護自己。這在許多亞洲國家最常見到,在此常會看見人們在公共場所戴著口罩。然而,這種做法在許多西方國家幾乎是前所未聞。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