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夏季平均溫度,刷新歷史新高紀錄,根據氣象專家預測,如果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無法受到控制,到了2060年,台灣夏天可能長達七個月,冬天可能消失。氣候變遷同時將造成雲林、基隆、台南等部分地區沉入海底、水稻蔬菜等農產品大幅減產,工業供電不足,登革熱等病毒肆虐,颱風侵襲威脅增加,都會區熱島效應惡化。
全力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減緩溫室效應惡化速度,於2050年共同達成全球淨零碳排目標,已經是台灣朝野不能逃避推諉的責任,因為這不僅涉及對國際社會的承諾,更關係到我們後代子孫的健康與生存空間。
聯合國第29屆世界氣候變遷大會(COP29)經過兩周的各方對話,22日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閉幕,這次大會雖然因為美中德英法日等大國領袖並未親自與會而失色,但仍然做出許多舉世矚目的結論與呼籲。
大會期間同時公布由德國新氣候研究所等非營利組織所做的全球64個國家地區「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台灣位居第60名,排名倒數第五,落後於印度、中國、印尼。
COP29會中,全球各國科學家與專業組織再度強調,氣候變遷對人類的生存威脅,影響著每個地區、經濟體和個人。氣候危機必須超越政治衝突,優先考慮地球和子孫後代健康。今天做出的選擇將塑造後代的未來,迫切需要採取果斷行動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保護地球自然資源。
國際能源署IEA執行董事Fatih Birol表示,隨著世界迅速邁入電力時代,為實現能源和氣候目標,全球再生能源容量須提高三倍並加強能源安全,各國需要迅速增加儲能,擴大和升級電網。他敦促全球政府將儲能與韌性電網列為執政優先事項。
除了呼籲各國增加綠電占比、電網穩定性、儲電容量之外,根據國際能源署IEA今年年初發布的研究報告,由於法國核能發電量攀升、日本恢復核電站重新運行、中英等國新電站投入商業運轉,2025年全球核能發電量將創歷史新高。
去年歐盟理事會正式將核電列入清潔能源名單之列。2022年國際能源署核能與安全能源轉型特別報告中亦指出,核能是全球第二大低碳電源,僅次於水力發電,優於風力及太陽能發電,因應再生能源占比增加趨勢,IEA認為核能搭配其他不穩定再生能源之互補調度,可提高電網穩定性與系統韌性。
當台灣認定去核為大勢所趨,全球因日益嚴重氣候變遷,主張淨零碳排的倡議,卻大力支持各國在2050年前增加核能發電,用以搭配再生能源,以核養綠。國際能源署IEA全球淨零排放情境(NZE)中指出:全球核電裝置容量應由2024年413百萬千瓦倍增至2050年812百萬千瓦,同一時間美國等數個工業大國,亦批准重啟已除役核電廠恢復商業運轉。
從以上揭露的國際重要資訊可知,當全球專家呼籲各國能源與減碳政策應脫離政治羈絆與束縛,當美中英法日瑞等工業大國均選擇增加核能發電,當氣候變遷危機成為全人類生命與健康最大威脅,當台灣逐漸落入全球減碳末段班,未來可能受到國際社會譴責與懲罰,我們的政府似乎仍在猶豫不前,假裝什麼也沒有看見,什麼也沒有發生,推定不需要採取積極性作為。
在現有內閣當中,環境部長彭啟明是氣象專家,當然清楚溫室氣體增量與氣候變遷間的必然關係,經濟部長郭智輝來自企業,理應明瞭歐盟開始課徵碳關稅對台灣貿易出口的衝擊,冀望兩位部長可以發揮政治責任與道德勇氣,站出來主動為賴總統與卓揆籌謀劃策,反思並重新訂定最符合世界潮流的能源、發電與減碳政策,為台灣與全球後代子孫留下一片乾淨土地與自然資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