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5日 星期二

熱線祝大家2016新年快樂!


【or旅讀中國電子報】提供獨特多元的中國旅遊提案、文化觀察參照,讓你藉旅遊、深入生活之際,掌握其脈動。 以英文角度感受臺北的魅力,【TAIPEI英文季刊電子報】給你流行話題、美食景點不同主題的精彩報導。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6/01/05第26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編輯手札
熱線祝大家2016新年快樂!
文章選讀
Queerology:【Q筆記】什麼是家庭?
Pansci 泛科學:同性戀的科學,與我血淋淋的親生經驗
女人迷:#FreeTheNipple、全美多元成家、情慾萬歲!2015性別反擊為更好的時代領路
新聞選讀
風傳媒:警員蓄髮 恐遭免職 警政署帶頭違反性別平等工作法
蘋果日報:同志伴侶也可請「家庭照顧假」
Peopo公民新聞:「韭菜盒子」用動畫說同志故事
活動快報
一月份熱線活動快報
 
 
熱線祝大家2016新年快樂!
新的一年又到了!希望大家的連續假期都過得精彩,熱線在此祝大家2016新年快樂~

新的一年,小編想跟大家分享兩件事情,(1)最近熱線開始試營運的新服務:《同志父母專線》是由熱線的父母義工擔任諮詢員,無論是父母或是子女,只要是同志相關的親子議題,都歡迎於每週四下午2:00-5:00來電02-23921970。(2)邀請大家接下來密切注意,繼去年的送資源到偏鄉,熱線今年也要推出新的Flying計畫:轉角遇到愛:愛滋零距離全台巡迴計畫,希望大家到時多多贊助,讓我們一同為愛滋平權努力!

這期文章選讀部分,小編替大家精選了一些實用好文,近期本是護家盟同根生的反同政黨信望盟(1/16政黨票一定不要投給反同政黨阿,目前對於性別平權有最具體政策政黨為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發起了保護家庭公投的連署,名為守護家庭但實為是其為了打壓、排擠不同於傳統一夫一妻想像的家庭(了解更多:同學陣製作懶人包),推薦給大家Queeroloy的什麼是家庭?一起張開眼睛看見家庭的多元吧!泛科學的同性戀科學一文,則提供另外一種方式去和恐同者溝通。最後是女人迷對今年的性別事件做的整理,一月份是手天使阿,上次的募資活動順利達到,兩場放映紀實可參考柿筆記

新聞選讀部分,首先是完全可列入2015十大性別事件的葉姓警員蓄髮遭免職案,後續發展除熱線粉絲頁外,也可關注警工推粉絲頁;接下來是同志伴侶可請家庭照顧假,此部分提供延伸閱讀:呂欣潔評論「同志適用家庭照顧假,是好是壞?」。最後,是熱線好友基本制作的消息,他們用動畫說同志故事,很適合闔家觀賞阿!

最後,一樣是活動快報,歡迎來參加活動喔 : )

想了解更多同志議題,請加入熱線粉絲頁

 
 
 
Queerology:【Q筆記】什麼是家庭?
Photo by Robert S. Donovan (CC 2.0)

摘要+不負責任評點:

本篇是從敝人系上的老師,也是家庭傳播界的第一把交椅,Anita Vangelisti 教授所編,由知名出版社 Routledge 出版的 Handbook of Family Communication 一書、第20章中擷取出來的內容。

主要是在說,家庭真的很複雜、真的很多元,提供了可以回應「維護傳統家庭價值」這類看法的論點。

節選段落包含:從學界三種常見定義「家庭」的方式——分別是按照結構、功能、或者交換的內容來定義家庭(按照邏輯就是第二種比第一種好,第三種又完勝,這樣),然後討論了在美國也有「我們一定要維護傳統家庭價值(握拳)!」的這種事,最後提供了一些研究的成果來回應。

這篇內容雖然是以美國的資料為主,但是其中有關家庭的定義和爭議,都跟台灣近年來多元成家和反對方(如:護家盟)提出的論點,以及對性教育的討論都很有相關性。

中文翻譯後面有英文全文,中間如果看到「…」不是因為我無言了,而是有刪掉一些文字的意思。文末有APA citation以及文獻,送給茫茫學海中的同行們。

I・家庭的定義

家庭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人類,在生物、心理、社會、政治、以及法律層面上都帶有複雜交錯的關係。因此,「家庭」這個複雜的社會概念,經常被相關人士激烈地辯論著,是一點也不令人意外的。在過去幾十年來,由於重大的社會轉變,使得學者開始檢視那些曾經被視為「與生俱來」的家庭特質,有關家庭定義的辯論也因此變得更加熱烈。事實上,這些有關家庭的改變是如此的明顯,以至於許多學者現在避免將「家庭」(family)作為一個單一結構來討論,而是用複數型態來討論家庭 (families),以避免影射某種特定單一的家庭樣態(Fitzpatrick, 2006)。

家庭的轉變以及過去幾十年對家庭定義的辯論,使得任何一種定義都無法使真正客觀地或科學中立地呈現「家庭」的樣子。…根據 Wamboldt and Reiss (1989),目前對於家庭的研究大致有三種定義家庭的方式:1)家庭結構觀點,2)任務取向觀點,3)交換過程觀點。

(1) 家庭結構觀點

家庭結構指的是誰屬於此家庭範圍內、誰在其外,以及在內的家庭成員彼此有什麼樣的關係…以結構來定義的家庭,帶著預設的明確條件來決定誰是家庭的一員,並且依照性別和年紀在家庭內訂出階級制度,比如爸爸的管教,媽媽的養育,祖父母給予家庭歷史感受。

以結構來定義家庭是很有問題的,因為這暗示了結構決定溝通行為,但這個假設並沒有得到實證研究結果的支持。…此外,如高離婚率、人工生育科技、以及漸漸轉變的性別規範等社會轉變,使得純粹以結構來定義家庭顯得非常狹隘。舉例來說,在2008年,只有大約 70% 的小孩住在有雙親的家庭裡,也只有不到 60% 的小孩是與其在婚姻關係裡的生父生母同住(Federal Interagency Forum on Child and Family Statistics, 2009)。

家庭實在是變得太多元,以至於無法用任何簡單結構來描述。…雖然依結構來定義家庭有這些明顯的問題,大部分的家庭研究依然用「家庭戶」或「核心家庭」來作為研究的操作定義。這個趨勢一部分是出於方便——要界定誰跟誰住在一起是較容易的。另外,結構式的造作定義可以避免在統計上,因為不同的家庭成員存在或者缺席,或因為不同的家庭成員的集散而產生統計上的混淆。[註一]

(2) 社會心理任務取向觀點

第二種分類,是根據特定家庭任務是否被執行來定義(Wamboldt & Reiss, 1989)。在這種定義中,家庭被認為是一群由心理及社會因素原因組成的兩人(或以上),而他們一起執行一些任務,比如滿足彼此需求、撫養、個人成長等等。任務取向的定義通常把焦點放在描述家庭的功能。

符合社會心理任務取向的家庭定義的一個例子,就是將家庭定義為一個接受養育小孩的社會單位(Lerner & Spanier, 1978)。在這個定義裡,家庭是由小孩、以及接受照顧小孩責任的大人們組成的,不管是一個還是多個大人、不管這些大人有沒有婚姻關係、也不管這些大人是不是被照顧的小孩之生父母。因此,在社會心理任務取向的家庭定義裡,結構並不重要,被強調的是功能。

社會心理任務取向的家庭定義有一個明顯的優勢——包容性,尤其是對於非傳統家庭的包容。另外,強調功能,就可以明確地將焦點帶到家人做的事情上,例如他們如何跟彼此溝通。…這類的定義明顯的缺點就是定義的模糊,尤其是當考量到對家庭功能的貢獻,不一定需要有長期關係的時候。比如說,週末來家裡拜訪的朋友可能會幫忙照顧小孩…音樂老師可能會幫助小孩增加自信,但是很少人會有強烈地認為這些人是家人。

(3) 交換過程觀點


最後一種對家庭的定義,將重點放在交換的過程裡。家庭被定義成一群親近的人產生了家的感受以及一個共同身分,他們有強烈的忠誠度和對彼此的情緒,並且有共同的過去和未來 (Wamboldt & Reiss, 1989)。…關係被形容成親密的;也就是說,共組家庭的一群人的特色在於相互依賴、彼此承諾,以及親近的觀感和時間的穩定性。

因此,這個定義就像任務取向的家庭定義,一樣強調功能,但是結構並沒有被忽略,而是存在於耐久的親密關係裡面;功能則是一群人共同的產物,而非單一的個人角色的產物。因此,管教和養育是家庭成員彼此溝通的結果,而非僅僅來自於家長的行為。…另外,交換過程觀點的定義強調家庭身分的建立是透過溝通建立起來的。這個家庭的特色可以從 Reiss(1981)稱作「家庭範例」的概念來理解,也就是家庭透過他們持有的世界觀來理解周遭環境給的訊息。

從溝通的角度看來,交換過程觀點的優點包括它對溝通過程的強調、對家庭結構的彈性,以及對家庭關係相互依賴性的重視。…然而,交換過程觀點的其中一個弱點,在於概念的相對模糊…這些模糊起源於家庭可以自主界定誰是家人,但是卻沒有一個統一的條件來決定這件事情。比如,在什麼點上一段關係會被認為夠親密、有足夠的共同過往和未來,因此能被視為某種親屬連結?

比起另外兩種對家庭的定義觀點,交換過程觀點有兩個優點。第一,交換過程觀點強調溝通是家庭成員相互依賴與承諾的重要工具,也是家庭成員形成忠誠羈絆、共同身分、過往與未來的重要方法。第二,這個定義將現代社會中許多不同的家庭的樣貌包含進去,因為交換過程觀點的定義允許家庭自己定義自己,而非用社會、法律、或基因作為基礎。

→原文網址

 
Pansci 泛科學:同性戀的科學,與我血淋淋的親生經驗

泛科知識節文字紀錄

為什麼Mr.柳澤想來跟各位談同性戀的科學?因為這跟我血淋淋的親身經驗有關,首先我有恐恐同症,在場有病友嗎?請舉個手。(病友歡迎加臉友)

未命名 2

這個血淋淋的親身經驗是什麼呢?

本魯小妹與男友穩定交往兩年多,他個性陽光又體貼,和我聊得來,很少吵架,但唯一的問題是每次一聊到同志議題他就爆炸@@他是OO教基本教義派,這件事情不但沒有讓步空間,他還想改變我,覺得我的同志朋友需要「被治療」,我覺得相當不禮貌⋯⋯我已為此事跟他爭論多次,他認為我的觀念偏差,帶我去找他的心靈導師聊。請問各位大大這麼大的價值觀差異,還能繼續走下去嗎?⋯我覺得自己找到真愛,他也有同感,甚至向我求婚,還帶我見了家人,所以真的很迷惘⋯謝謝了!尤其他的信仰旨在宣揚愛與同理,更是令我困惑。

03

雖然走錯棚(八卦版?),但還是遇到好心人士給我建議。

005

各位大大應該理解,愛情是盲目的,選擇性忽視關鍵字「樓主快分啦」,只看到「他的問題在哪裡」,而且傻傻分不清「他有問題吧」跟「他心中有什麼問題呢」。所以溝意郎如我就以充滿愛與同理的口氣,認真問他:「請問你心中有什麼疑問呢?」。那時我的男友(姑且稱為陽光男)也不甘示弱地跑到八卦版,請各位大大開示他心中的疑惑。

【問卦】同性性行為自然嗎?

他的第一個問題是:同性性行為自然嗎?什麼是自然、什麼是正常呢?如果我們開始討論自然的定義?發現這樣下去會變成沒完沒了的哲學哲學雞蛋糕,不得不請朱家安老闆出面了,但是幸好,我們兩個都是理工阿宅,所以我就很奸詐地「復述」他的問題:其他物種如果有同性性行為,算是自然嗎?他回:算。

很好,我就是在等這個答案,接著他就掉到我的陷阱裡了。我跟他說:同性之間的性行為並不罕見,只要異性個體之間在生殖時所表現的互動(比方說求偶、交配)發生在同性個體之間的時候,生物學家就會稱為同性性行為。其實同性性行為存在於自然界的許多動物中,包括哺乳類、爬蟲類、鳥類、兩生類、昆蟲等,大家有看週四泛科動畫日《動物界的多元成家篇》嗎?(科學家目前發現到有同性情誼的動物至少幾種?)。而某些動物,同性性行為比例不低於異性性行為,像是瓶鼻海豚,雄性個體的性行為,當中有50%是發生在同性之間。

陽光男聽到答案還是覺得不滿意,他又問同性性行為是一時的吧?沒錯,有可能。但不止同性性行為,還有同性性偏好(sexual preference)、同性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

同性性偏好

同性性偏好指的是在有選擇的情況下,個體較傾向選擇與同性個體發生性行為的現象。例如某種昆蟲的性偏好會受到社會結構影響,如果在全部都是雄性個體的環境裡待一段時間,雄性個體在後續的選擇實驗會偏好選擇向同性個體求偶。(有點類似念男校或女校時,有些人可能表現出「假性同性戀」[註1]的傾向。之後還是可能改變。)

同性性取向(人類「長期同性戀伴侶關係」)

相較於性偏好,同性性取向是比較穩定且持久的內在偏好。這種伴侶關係,科學家在企鵝,還有剛剛提到的海豚身上都觀察到,某些雄性個體會與其他同性個體結成長期穩定的伴侶關係。陽光男驚覺,原來大自然中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都有穩定的同性伴侶關係。

只是他接著聯想到:

【問卦】如果大家都是同性戀的個體,沒辦法傳宗接代,不就絕種了嗎?

這麼「不好」的基因為什麼會保存下來?應該被自然淘汰才合理?

我想先問各位大大,就你對演化論的理解,有「好基因」或是「壞基因」嗎? (簡單來說,適者生存是相對於你的生存環境)

我舉個例子:各位大大聽過「肥胖基因」嗎?你們覺得它算好基因還是壞基因?多數現代人會覺得這種「喝水也會胖」的基因怎麼可能是好基因,但其實有肥胖基因的人,你的祖先很可能是「人生勝利組」。「肥胖基因」在科學家口中稱為「節儉型基因」,就是一群採集狩獵民族,在食物不穩定、艱辛困苦的棲地還能活下來的一種「演化優勢基因」。只是不幸他們的後代子孫到了現代,又剛好生在豐衣足食的環境中,可能就成為罹患肥胖症、糖尿病的高危險群了。

再回到同性戀的基因為什麼會被保存下來?目前科學家還沒有發現單一特定的同性戀基因,但遺傳學家在追蹤研究數百對同卵雙胞胎後(為什麼選擇研究同卵雙胞胎?同卵雙胞胎其中一位為異性戀,另一位就一定是異性戀嗎?),發現它跟X染色體第八對染色體的基因群和表徵遺傳(各位大大知道什麼是表徵遺傳?剛提到同卵雙胞胎,代表兩個個體具有同一套基因,但是有同一套基因,性狀表現還是可能不同,因為要看基因有沒有被啟動)有關,此外還與懷孕時母體的內分泌,尤其是睪固酮含量有關。

【問卦】同性性取向會帶來演化優勢

同性戀性取向的確會帶來演化優勢科學家提出的第一個解釋是:生物間的合作行為(尤其是「合作生殖」)。不少人應該看過理查道金斯《自私的基因》(看過的舉手?),合作是要犧牲自己的利益來成就別的個體,「自私的基因」要怎麼演化出「合作行為」呢?好像很矛盾,但作者其實在書名裡已經破梗了:演化的基本單位是「基因」,不是個體,因此「基因」可以透過犧牲個體的利益來成就「基因」本身的最大利益。演化學家霍爾登就提出一個論述,「我願意為兩個手足或是八個表親犧牲性命。」

這是什麼意思?白話文就是類似妳跟妳老公或老婆要來個兩人二度蜜月,找「沒結婚,或是不婚主義的阿姨、舅舅幫忙妳帶小孩」。許多鳥類與魚類都有這種「合作生殖」的行為。這種分工與合作會形成「家庭」,而且它能提高這個繁殖群的適應力,因為當自己沒有小孩的阿姨、舅舅在照顧你們的小孩時,你們就有更多機會繁殖,還可以避免在繁殖過程中,有人跑過來問:「爸爸媽媽你們在玩什麼遊戲?我也要玩啊!」。這就是合作生殖的演化優勢。

另外一個常見的假說是「女性血親多產理論」,今年五月底刊在《英國皇家學會》的研究,就發現了具同性性偏好、同性性行為的雄性果蠅,由雜交實驗得到雌性果蠅後代,這群雌性果蠅有較高的繁殖力。這一系列的證據在人類身上也不例外;此一系列研究結果最初在義大利特定家族中得到印證,近年持續在法國、加拿大、大洋洲等社群的相關研究中得到更進一步的支持。換句話說,如果你是女性,你的親人中有男同志,你有很高的機率有多產基因,生育能力更好(台語:搞ㄙㄟ )。將來準婆婆嫌妳的臀部不夠大時,妳可以提出一項有力的科學證據:我的弟弟是同性戀。

陽光男此時只好接受了演化優勢理論,但基本教義派如他滿腦子糾結於「人口比例」懸殊,並且渴望教化世人,所以又忍不住發問「同性性取向不能被改變嗎?」(老實說,他用的動詞是治療)被治療背後隱含的意思是「同性戀或許是疾病」。

【問卦】同性性取向不能被改變嗎?

回顧同性戀去病化的歷史:現在先請各位大大把眼睛閉上,發揮你的腦內小劇場,試著想像你自己就是以下實驗的受試者。1972 年,美國有一位精神病學家 Robert Heath真的用過大腦電擊,試圖矯正同性戀的性取向。Heath在一位男同志的大腦深處埋入電極,然後給他按鈕,讓他自己選擇要不要按下按鈕來電擊自己的大腦。結果發現,這位男同志竟然決定按下按鈕,電擊了自己的「大腦愉悅中樞區」,而且高達1500 次,因為他感受到快樂、溫馨、並且產生性慾。接下來,Heath突發奇想,希望透過電擊帶來的愉悅感,來「改變」他的性取向。所以在電擊同時,還他讓觀看異性戀A片(即心理學的「正向制約」),結果好像還真的有效,這位男同志在觀看A片並電擊「愉悅中樞」後,開始自稱對異性性行為產生興趣。下一步,Heath乾脆幫他「尋找女性性工作者」做現場測試。而根據Heath的論文,他說:「雖然頭上黏著電極、身上纏滿電線,但病人仍然克服萬難、積極參與性事,最後他成功達陣,以極度滿意的高潮收場。」

不過,各位大大應該發現其中必有詐,這項實驗沒有任何對照組。例如,電擊後是否對同性的性慾也變得更高?或是有沒有可能是性工作者像拓野桑技巧高超,就算沒有電擊也會挑逗成功?因此,單就此項實驗結果,仍然無法證實電擊可以改變性取向。並且在研究結束後,這位男同志還是恢復了原本的性取向。除了 Heath之外,在 50~80 年代,世界各地很多同性戀者迫矯正」。再閉上眼睛想像以下實驗,除了類似的正向制約實驗,還有更多不人道的負向制約法(讓同性戀者觀看同志A片,再施以痛苦的電擊),甚至化學去勢。好,打開眼睛,同理心讓你們感受到什麼?好端端的人本來沒病也會變成有病吧?沒錯,結果不但不成功,反而造成更多人身心受創

還好,有一位有遠見的心理學家 Evelyn Hooker,針對矯正男同志的心裡做了進一步的研究,她的出發點是,「會不會同性戀本身根本不是心理疾病?」Hooker找了年紀、智商與教育程度全部都相仿的同性戀和異性戀男性,對這兩組人做了各種心理測驗,發現兩組都並沒有任何顯著差異,因此,她提出兩項重要結論:

1. 同性戀診斷在臨床上完全不存在。

2. 同性性取向是性形式的一種,屬正常的心理。

Evelyn Hooker起頭之後,其他心理學家和醫師也紛紛投入相關研究。終於,在1973年,美國精神醫學會正式將「同性戀去病化」,因此最新版,也就是第五版的DSM(精神診斷統計疾病手冊)將同性戀完全排除在精神疾病之外。[註2]

既然沒有病,那麼有病的是誰?在一番混戰之後,我確定恐恐同症跟同性戀一樣不是病,有一天,我便在他跟他的心靈導師面前很帥氣地說了這句,「生物學家已經證明,至少450種動物具有同性性行為、性偏好或性取向,但恐同症的動物只有一種,就是我們人類。」而且現在這個數字還在攀升:同性性行為的發生機率常被科學家低估,因為過去研究人員會先入為主地以為性行為只會發生在異性之間;還有另一個原因是某些動物的雌雄個體的外型差別不大,同性性行為不容易被觀察紀錄到。

那你們猜柳阿澤跟陽光男的結局是?我們過著還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我們「各自」過著還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至少,他對周遭同志朋友的態度變得比較開放了。

這是我治好一位恐同症患者的正能量故事。

可是從科學證據來看,除了「前女友」苦口婆心地引導之外,我們有沒有機會克服恐同心態,或幫助恐同症心態的人呢?按現有的 review paper,最有效的方法還是「教育」,所以今天如果你獲得一些新知,還請各位大大把資訊傳播出去,讓世界充滿建立在科學知識之上,真正的愛與同理。

→原文網址

 
女人迷:#FreeTheNipple、全美多元成家、情慾萬歲!2015性別反擊為更好的時代領路

去年我們以〈〉看見了女人的深刻。2015 是展望性別的一年,我們期待帶入更多流動討論,放眼望去更多名人為性別發聲的這年,不一樣不該是病症,因為差異,所以我們存在地如此與眾不同而美好。(推薦閱讀:

2015 年,美國 51 州通過同性婚姻法案,而後沸沸揚揚談著墮胎、薪資平等、種族議題。身在台灣的我們,望梅止渴地慶祝多元成家,眼巴巴看著西方重視平權的大躍進。可是,台灣人從不妄自菲薄,我們沒有停。金馬 52 把電影產業女性弱勢議題搬上典禮台、公眾人物大方談論出櫃、陽光註記帶來的一點曙光⋯⋯

性別已然是公眾議題,愛的自由,是那些曾死在性別霸凌下的亡魂超渡社會、是那站在鎂光燈下被獵奇批判的公眾人物用真誠戰鬥。在《韋氏大字典》公布的 2015 年度代表字中,女性主義(Feminism)驕傲入榜,不只帶著兩性平權,更一同牽進同性戀、酷兒、種族議題。人權就是身份,在不明確的性別百科裡,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擁抱「其他」的可能。2015,從一月到十二月都充滿了性別的震撼宣言,與你分享十二個不能錯過的性別時刻。

一月・手天使:每個人都該擁有情慾

「我常常做春夢。更怪的是,在我大部份的夢中,我不是身障者。從小到現在我一直被人觸摸。我想我需要為了感受快樂而被觸摸,而不只是為了生活起居。」——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病患 Laetitia Rebord


(圖片來源:手天使

今年一月,《壹周刊》刊登了一篇報導〈善良正妹想幫殘障人士打手槍〉,手天使議題在台熱烈發酵。事實上 2013 年初台灣就出現「手天使」服務,免費協助重障人士滿足慾望。至今他們仍遭遇許多現實困境——家長的不理解、法令的限制。

手天使服務備受爭議,有人嘲諷從事性服務的志工,也有人深入討論身障者與智能障礙者的「自主界線」,他們對自己的情慾可以掌控到什麼程度?哪一條線會讓人感覺被侵犯?台灣法令的不友善、公家社福團體的拒絕、父母的不願理解都是身障者追求情慾的高牆。

生理不便,不表示社會有權剝奪他們的心靈空間。我們需要還給身障者更友善的人權環境,而非以保護之名剝奪討論性的場域。情慾從來不骯髒,身障者應該擁有建立情慾討論的管道與模式,或許,我們能因此更靠近理想的性別流動世界一步。(推薦閱讀:

二月・派翠西亞艾奎特:女人,為自己而戰

「致所有替這個國家生育的女性,所有納稅人與公民,我們已經為他人奮力爭取過了平權。現在該是我們一勞永逸地擁有薪資平等,以及美國女性平權的時候。」

第 87 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結束,講台上出現了一段讓人驚豔的演說發表,來自《年少時代》的女配角——派翠西亞艾奎特(Patricia Arquette),說完這段得獎感言,梅姨起立鼓掌。

2015 年,派翠西亞艾奎特做了優秀的先鋒示範,這份掌聲給所有為自己拼搏的女人。女權不是潮流,不是跟著流行喊聲,我們需要真正的落實,真正了解身為女人、其他弱勢面臨的社會處境。不只讚揚,更挺身而出!(推薦你看:

三月・國際女人日!艾瑪華森:你應該要是女性主義者

艾瑪華森:「女性主義不等於厭惡男性,這絕對是兩回事。如果你相信性別平權,你就是個女性主義者。」

3/8 是國際女人節,聯合國婦女署親善大使 Emma Watson 在這一天於臉書直播談論女性主義,與社群讀者有了相當具時代意義的對談。在 3/8 晚上的討論中, Emma Watson 重申去年九月演講的核心理念,清楚指出女性主義從不等於厭惡男性,舉凡相信平等的人,都是女性主義者。(同場加映:

艾瑪華森企圖以更有社群力的方式接近群眾,包括今年有人質疑艾瑪華森的「白人女性主義」,她虛心受教並且繼續努力。今年十一月她參與《馬拉拉:改變世界的力量》現場直播,申論女權與人權議題。

我們嚮往的世界,男人與女人不因性別劃界,我們同處於這個世界之上,都握有讓世界更好的力量。Emma 呼籲更多人加入 HeforShe 行動,每個人都可以是身處環境裡的性別行動大使。

四月・#FreeTheNipple:我的情慾與身體,干社會何事?

「追求『真正女性的』情慾模式應該是去虛心認識每個具體的女人在真實生活中的情慾存活方式,以多元開拓的自我創造發明實驗,向著不斷重新定義的『女性』前進;而不是充滿焦慮,預設立場的檢驗排斥別人的情慾實踐,自以為義的要求人人都像自己那樣『正確的』認識和體驗情慾吧!」——《呼喚台灣新女性》 


圖片來源:《Lady's 尖頭們Free the Nipple》

今年四月冰島一名 17 歲少女 Adda Smaradottir 為了對抗 facebook 審議機制所上傳的上空照,遭到網路霸凌,照片被強迫下架,引來更多人不分男女的聲援。他們上傳自己的上空照,並標籤 #FreeTheNipple 來表達性別平權。

有人諷刺「#FreeTheNipple 」追求的「像男人一樣」這種女性情慾的表現是在模仿、學習、靠近男性慾望。女人從來沒有真正要「像男人一樣」,那是因為「像男人」儼然成為一種「自由」的圖像。(同場加映:

「裸露」背後的結構,是男性凝視女體的觀點、父權對性感尺度的拿捏修剪。如今我們不再做一個脫下衣服才知道你是誰的人,不再甘願被動地被社會裹上層層糖衣。當我們爭辯女星裸照外傳、波卡與王大陸的屁股蛋,我們更想進一步思考的是在當代社會裡作為一個女人代表的涵義是什麼。

→原文網址

 
 
 
風傳媒:警員蓄髮 恐遭免職 警政署帶頭違反性別平等工作法
風傳媒
葉繼元因蓄留長髮遭記申誡,引發網友熱議警察是否可以蓄留長髮?(資料照片,余志偉攝)

保二總隊一名男性員警葉繼元因為蓄長髮綁馬尾,因違反髮禁被記滿18支申誡而面臨免職。事件引發民眾議論,甚至警界高層動員基層去線上民調做反制,引發基層員警不滿。而15日台灣警察工作權益推動協會發表一份聲明指出,警政署以葉姓員警蓄留長髮為由,密集記其申誡,導致葉員遭到免職,已經帶頭違反《性別工作平等法》。

報復性懲處 葉員遭免職

警員葉繼元從2012年開始蓄留長髮,期間因為長髮不符合警政署的服裝儀容規定:「男警不燙髮,不留鬢毛,髮長前不覆額,兩側及後頸自髮根斜上剪薄,其斜長不少於一公分。」遭到記滿申誡18支,依規定即將面臨免職。對此,台灣警察工作權益推動協會以及其他團體發表聲明指出,台灣設立性別平等法裡頭明確登載,雇主不得因性別或性傾向而有差別待遇,而警界卻以葉繼元蓄留長髮為由,記取申誡導致其遭到免職,已經帶頭觸法。並且強調,葉繼元在行政勤務上表現良好,2013到2015三年期間,葉員在勤務表現上得到記功1次、嘉獎42支,但卻因為蓄留長髮的因素,遭到記取申誡38支,導致考績被列為丙等,實有報復之嫌。

→按此看完整原文

 
蘋果日報:同志伴侶也可請「家庭照顧假」
勞動部解釋同志伴侶也適用家庭照顧假。圖為同志伴侶參與北市聯合婚禮。資料照片
同志伴侶因缺乏法定家屬身份,若另一半重病,常得請自己的特休假或事假來照顧。勞動部近日發布解釋函,援引《民法》精神並從寬解釋,只要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就視為家屬,同志或跨性別伴侶若符合此要件,即起有重病等事故時,可向僱主請家庭照顧假,僱主不得拒絕。但有同志認為,擔心身分曝光不敢請。

《性別工作平等法》規定,家庭成員發生嚴重疾病或其他重大事故須親自照顧時,勞工可請家庭照顧假,每年最多7天,僱主不得拒絕,也不得扣全勤獎金等,但請假期間可不給薪。

僱主拒絕可罰30萬

勞動部指,《性平法》未定義「家庭成員」,一般多認定為配偶或親屬,近日政院開會檢討同志伴侶法律權益,該部決定援引《民法》規定「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同居一家者視為家屬」並從寬解釋,包括同居人、同志或跨性別伴侶,符合此條件都算家庭成員。

…閱讀全文

 
Peopo公民新聞:「韭菜盒子」用動畫說同志故事
雅婷和怡君的人物設定。
電腦貼著人物外觀設定的便條,牆壁掛滿同志活動的文宣,小小的辦公室是動畫「韭菜盒子」誕生的地方。「韭菜盒子」為基本制作二ま一五年開始創作的單元劇短片,將同志日常遇到的各種狀況,融入兩位主角怡君與雅婷這對伴侶的故事中,希望藉由她們和大家分享怎麼化解生活裡的性別偏見。

擴大性別議題 融合台灣民俗

基本制作由基本書坊成立,後者為一間以男同志書籍刊物為主的出版社,近期由於關心更大範圍的同志議題和性別教育,出版品不再只專注於男同志。加上書坊認為用影像討論議題能跟年輕人快速結合,也比較容易理解,新團隊於是決定用女同志而非男同志、動畫的方式呈現。但為何取名「韭菜盒子」?其行政總監多多(綽號),神秘地表示這是他們埋藏的伏筆,等到最後一集播出時觀眾就能明白「韭菜盒子」的含義。為了呼應「韭」這個字,他們預計製作九集。

…閱讀全文

 
 
 
一月份熱線活動快報

2016的一月份依舊有非常多在台灣各地的各主題活動,等著大家參加唷!欲知詳情,歡迎上熱線官網查看!

• 20160110(日)【南辦】生命樹主題創作@熱線南部辦公室(高市中山二路472號12樓之7 )

• 20160124(六)【性權】芭樂小雞塊-青少年同志聚會:桌遊

• 20160124(六)【跨性別】熱線跨性別聚會,台北場

• 20160130(六)【南辦】「說好一起老」讀書會@熱線南部辦公室(高雄市中山二路472號12樓之7)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