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擺脫窮忙,先建立健康的金錢觀!學有錢人這樣思考... 你是哪種人?每個月賺來的薪水花到哪裡去毫無概念,只要銀行戶頭裡還有錢就覺得安心;還是,賺來的每一分錢要分配到到哪個帳戶去瞭若指掌,也已經有結婚生子後的財務規畫?有錢人又是怎麼想的? 請試著回答這兩個問題: Q1:你小時候問父母賺多少錢的時候,他們怎麼回答? Q2:你敢不敢主動向老闆要求加薪? 沒猜錯的話,你的答案應該是這樣的: A1:你爸媽從不告訴你他們賺多少錢,總是說他工作的很辛苦,才能賺到一點錢。 A2:你羞於向老闆要求加薪,甚至連朋友向你借錢,你也羞於開口要他還錢,因為「就那麼一點錢而已」。 避諱談錢,要怎麼學會管錢? 國際企業安睿理財規畫顧問集團(ipac Financial Planning)共同創辦人艾倫.艾貝(Arun Abey)在《多少才夠》一書提到,研究顯示,比起跟孩子談「金錢教育」,大多數人認為和孩子談「性教育」還比較自在一些。 問題是,如果我們從來都不談錢,怎麼建立起健康的金錢觀? 西方文化尚且如此,亞洲文化更不願意談錢。曾任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 & Company)的日本時事評論家勝間和代在《錢不要存銀行》裡指出,亞洲國家的家庭教育輕視金融素養,主要原因是一般人認為「公開談錢,是不體面的」,或是「勞力掙得的錢,比用金融工具所賺的錢高尚」,導致日本的知識階層對金融投資相當陌生。 不光是家裡避開談錢,學校也幾乎沒有金融素養的課程。勝間和代引用日本金融宣傳中央委員會2003年的問卷調查結果指出,有一半以上的日本人認為自己對於金融、經濟或金融商品的知識「幾乎是零」,只有不到5%的人對投資股票、債券等風險資產有信心。 然而,問到是否該讓孩子從小學習金融相關知識,受訪者又幾乎都認為孩子應該從小開始,逐步學習金融方面的知識,顯示民眾儘管深感自己的金融智商匱乏,卻也認為學習管理自己的財富是必要的。 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曾說,理財是人生規畫中相當重要的一課。 「所謂的理財,就是了解財富的現值,」如果不培養理財能力,將有重大的損失。他解釋,低利率時代來臨(在台灣,銀行活期儲蓄存款的利率低於1%),把錢放在銀行裡,不僅不會增加財富,甚至考量通貨膨脹的效果,存款的實質購買力還會逐年萎縮。 不願意冒險,就接受資產萎縮的可能 勝間和代則說,如果你不運用自己的財富,等於平白損失可能增加的收入。因為只要懂得靈活運用金融知識,就可以同時擁有勞動收入和金融投資的收入,再用這筆收入達成更好的工作與生活平衡。 然而,很多人並不擔心「不理財所失去的獲利機會」,而是害怕「投資失利的可能性」。確實,每種金融工具都有風險,不過學習理財就是學習量化並承擔風險,以換取報酬。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史蒂芬森(David Stevenson)曾說,世界上最好的投資機會,都牽涉到同等級的高風險。賠錢固然很讓人煩心,但是你也必須小心「不採取任何行動的風險」,因為假如你完全不願意冒險,就必須接受未來絕對不對賺大錢。 更何況,大環境的經濟前景未明,工作的不穩定性增加,你永遠也不知道你會不會突然之間沒了工作!或是在低薪、長工時的情況下,有一天健康出了問題暫時無法工作,你該怎麼辦?專職投資人的艾爾文就曾經碰上這個狀況,幸虧他在二十出頭就開始理財,預存了一筆緊急預備金,還有部分來自投資的收入,才能安心休養而無後顧之憂。 承認吧!你想要、也需要更多收入。沒有任何行動,這個結果會出現嗎? 錢滾錢的速度,快過工作收入的增加 這兩年橫掃全球暢銷書排行榜大部頭經濟學鉅作《21世紀資本論》也歸結出相同的趨勢。法國經濟學家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蒐集了二十幾個國家、長達200年的數據資料,分析工業革命以來的全球財富分配趨勢,結論很簡單:資本的報酬率通常大於整體的經濟成長率;也就是說,有錢人利用財富增生出更多財富的速度,快過一般人工作收入增加的速度。 就算你沒有富爸爸傳承下來的雄厚資本,只有自己工作攢下來的存款,根據皮卡提的研究,只要你把這些錢拿去投資的報酬率,平均而言,會高於你勞務所得的報酬率。 換句話說,如果你只把存款放在銀行裡而不去運用它,就像你在公司裡養了一批效率很高的員工、你卻不讓他們工作一樣。 不過,這裡還牽涉到關於投資理財的一個常見的誤解,許多人認為,一旦學會運用金融工具,可以輕鬆用錢來滾錢,最好的狀況就是「不必工作,就能賺大錢,提早退休」...詳全文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