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科技會報主辦的智慧系統與晶片產業發展策略會議(SRB)日前閉幕,行政院長林全致詞時表示,人工智慧(AI)大幅改變社會型態與民眾生活方式,未來更將產生許多新行業,甚至影響法制規範,台灣必須趕上腳步。林全認為,台灣過去硬體產業具優勢、扮演經濟推力,未來要以軟體為拉力,政府將優先進行資料開放、資通安全、實驗場域及人才培育等環境,讓台灣在下一波智慧革命中取得機會與優勢,邁向未來經濟發展新階段。政府去年底已通過「DIGI+方案」,將智慧聯網、無人載具等先進數位科技列為重點研發項目,明年並規劃投入140億元推動智慧科技相關計畫,預計至2025年約投入1,000億元。此外,政府也在前瞻數位基礎建設計畫中,編列近120億預算用於智慧科技,包括建構雲端服務及大數據運算平台、民生公共物聯網及園區智慧機器人創新製造基地等。
政府在AI產業及應用即將起飛之際,廣徵產學研各界意見,做為未來研擬推動細部計畫政策之參考,值得肯定。尤其邀請許多目前在美國軟體大廠任職的年輕人回來提供建議,協助台灣與國際接軌及促進投資,除了讓人對策略會議耳目一新,也感受到這些年輕人對台灣產業未來發展的關心與熱情。
從整體會議的討論中觀察,大部分的意見還是在所謂的AI產業化、產業AI化,以及基礎環境的健全,包括人才、法規、開放資料、資訊安全以及實驗場域等構面的問題。但AI如何產業化?產業如何AI化?環境如何完善,的確需要進一步思考。尤其是在路徑的選擇上,究竟產業化或普及應用為先?不同立場與角度,意見也不一樣,政府的確需要從宏觀面思考如何讓產業效益極大化。
在基礎環境的健全方面,相信國人都很期待,也希望政府能加強開放及鬆綁的力道,讓台灣的環境能夠回到如PC時代般,成為全球尋求AI創新的基地與樞紐,這需要政府在心態及法規上做大幅度的調整。以資料開放為例,開放是手段,目標是加值及應用,進而形成新的商業模式,若開放的資料沒有運用價值,開放再多都沒有用。因此在思考促成資料開放上,應以應用價值為管考指標,而非僅以開放多少為目標。
再以實驗場域為例,政府除應積極協助實驗場域的提供之外,也應幫忙解決有關跨部會、跨中央與地方的整合,加速智慧科技系統實驗的進行。同時,也應進一步推動將示範場域的系統建置及營運模式擴散至其他縣市,以發揮規模經濟,並思考運用既有的國際經貿平台以及科技外交管道推動輸出,以此次SRB會議討論的智慧防疫系統,在南向國家相信應有很大的市場潛力。
在AI產業化方面,AI產業鏈與價值體系非常寬廣,從基礎資源的硬體,資料擷取、儲存及整理,多元的終端裝置,機器學習及開放原始碼,以及各類型的服務,如技術導向的服務(電腦視覺、自然語言、機器學習、推論推薦),商業支援服務(如行銷、助理平台及人力支援)、垂直行業服務等,究竟哪些領域附加價值及外溢效果大,應該優先投入資源,都需要進一步評估,而未來台灣的AI產業圖像要發展成如何?也應事先有所擘畫。
而在產業AI化方面,由於人工智慧技術在食衣住行育樂及政府服務等方面都能應用,因此除了重點發展領域,如製造業、醫療及健康管理、交通運輸及能源產業應強化AI的應用之外,建議籌組AI應用服務團,協助各行各業能夠快速的運用AI來提升營運效率。政府也應積極思考如何運用AI來改善服務與效能,除了讓民眾有感,更可展示推動的決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