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穀蔬果是大地的恩賜, 足以飽滿人們的營養所需,
更含藏扭轉日益變遷的大環境之關鍵;
把握每日用餐的機會,
以蔬食疼惜生命、守護地球,
開啟改變的力量!
「大家好,我是Shu-Min!一起跟著我做辣炒年糕吧!」來自韓國,在臺求學多年的朴修民,對著鏡頭,透過時下盛行的自媒體做起簡單的素食料理。今年以來,她在社群平臺上累積十多部影片,研究生的一天、上街用餐、下廚等,共同點是呈現環保與蔬食的日常。今年二十四歲的她,不吃肉的資歷已有九年。
「我經營自媒體,主要核心是希望能影響更多人不吃肉。」朴修民在臺就學時,看了講述豬與雞等經濟動物如何度過一生的紀錄片《生命的吶喊》後,她坦言自己受到不小的衝擊,第一次了解到,每天吃的肉是如何來到餐桌,及這段歷程對動物造成的痛苦,「我很喜歡動物跟小孩,當知道有些動物為了滿足人類的口欲,不能正常成長,被迫跟家人分開、被屠殺,我覺得很殘忍!」
看完紀錄片後,朴修民開始反思自己的飲食習慣,她發現:「其實不吃肉,我一樣可以生活啊!」
烤肉包菜、辣味炸雞、石鍋拌飯及活章魚,是著名的韓式料理,為了添加風味,魚露、海鮮及肉類均是重要食材。朴修民分享,在韓國與朋友聚會時,供應純素食的餐廳並不多,一般人對「素食」的觀念也十分薄弱,曾有友人說,「你吃素,那我們去吃豬腳吧!」因為友人認為豬「腳」不是「豬身上的肉」。
「也曾有朋友夾肉給我,讓我假裝是素肉,當時我感覺很不受尊重。」儘管在茹素初期曾經猶豫或忍受同儕玩笑,但為了喜愛的動物,朴修民依然堅持茹素的選擇。
許多嘗試茹素的人,即因素食種類少,同時擔心被朋友排擠等原因,而打退堂鼓或半途而廢。朴修民坦言,在飲食與社交的取捨上,確實也遇過一些挑戰跟難度。她曾因難捨愛吃的甜不辣而動搖;外食時無法勉強朋友配合,只好到餐廳後再隨機應變,「選擇不多的情況下,鍋邊素我也接受,我的基本原則就是不要吃到肉。」
求學階段就會透過社群平臺分享蔬食及手作素料理,踏入職場後,工作之餘,朴修民也用心規畫拍攝主題。如何吸引網友注意,累積幾萬個「讚」不是目的,她反而希望能藉此影響更多人去思考,吃進去的食物,與周遭環境有何影響及連結。
「我看了資料才知道,畜養動物會消耗許多水資源,污染土地及空氣。既然茹素可以守護動物又能保護環境,那是否也可以從日常落實環保,進一步去減少環境破壞?」為此她也改變生活習慣,開始隨身攜帶環保餐具,並拒絕在外食時,使用一次性餐具。選擇的化妝品也是不用動物做實驗的純素化妝品,不只對自己好,對動物、對環境也好。
而看到網友回應,認同她的理念,對蔬食、環保的生活方式產生興趣,並開始嘗試茹素,朴修民感激地說:「這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就算今天觀眾只有一人,我也會用我的方式繼續推素。」
把無肉飲食變「潮」
隨著時代轉變,素食扮演的角色,不再如刻板印象中,只專屬宗教團體或傳統習俗。相較五辛素、蛋奶素與全素這些耳熟能詳的素食族群,近幾年來,保護環境、健康考量與愛護動物,成了不少年輕世代從肉食轉型蔬食主義的主因。
朴修民分享自己就是「為了保護動物而茹素」的例子。儘管父母早已因宗教因素開始茹素,但是他們並沒有強制要求孩子也要改變飲食習慣,而是尊重孩子的選擇。「年輕人不喜歡被約束,如果一味地強迫我不能吃肉,其實容易引起反彈。」透過獨立思考,反而讓她主動並且願意進一步做出改變。
長期關注蔬食相關議題,朴修民分享近幾年在政商名流、運動員、影星、模特兒等具知名度的人士帶動下,不食用、使用動物相關製品的「Vegan」(純素,或譯為維根)這個詞彙在年輕世代之間崛起;不單是流行與時尚,更深層是重視動物權益、對地球友好,「年輕人的飲食習慣,其實非常容易受周圍的人或關注的名人影響,『Vegan潮流』就在無形中帶動更多人認識與了解蔬食。」
二○一九年,以植物原料製作的未來肉(Beyond Meat)、新豬肉(Omnipork)、不可能食品(Impossible Foods)成了食品界與股市的新星,引起許多素食者、非素食者的關注。在市場環境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轉變之下,這股熱潮也讓《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在全球趨勢報告�堙A將二○一九年訂為純素之年(The Year of the Vegan)。
臺灣素食人口據統計超過三百萬人,素食觀念與環境相較許多國家先進與友善,然而肉食總量也相當可觀。根據農委會二○一八年統計,國人每年人均食用豬肉與家禽約七十公斤,遠高於鄰近的日本、菲律賓等國。隨著氣候變異加劇,還有散播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為了影響更多人茹素愛地球、護健康,長年推動素食的慈濟人,加大力度勸素;慈濟志業體年輕同仁在今年成立「吃播──用肚子翻滾素的花蓮」社群媒體直播;在美國,慈濟人邀請會眾和居民響應「百萬餐百萬善」,虔誠祈願疫情消弭,並累積勸素超過二百萬餐。
不論是受Vegan潮流影響,或從守護環境、守護生命的理念出發,蔬食的力量,正在各地發聲。
「出一張嘴」救地球
臺北市大安森林公園旁的街道上有一間餐館,每逢週末假日還未開門,就有客人排隊等候。明淨的店面,咖哩、煎餃、火鍋,各種蔬果食材製作的餐點,讓運動後的老人家、帶著孩子的媽媽,還有年輕上班族,食指大動。
今年二十八歲的店主劉妍希,與朴修民一樣,屬於年輕世代的一員;平時關注環境保護等相關議題的她分享,「從報章雜誌及網路上的各種數據來看,要拯救環境破壞或氣候變遷,做再多彌補的動作,都不及吃蔬食來得快速。」
以守護環境為初衷,為了帶動更多人少吃肉,並且有意識地吃蔬食,她在三年前開始經營只供應蔬食的餐館。
「我推素的方式,是店內只提供未經加工過的『原型蔬食』,每一位客人只要進到店�堨峇@餐,就代表他今天吃了一餐素。」劉妍希期望在良好的環境中,讓消費者自然而然地喜歡上蔬食,並進一步影響對方的飲食習慣,「臺灣素食以往普遍給人油膩的印象,若能品嘗食物的原味,減少添加物與加工食品,就可以避免過油的擔憂,吃得環保、健康的同時,也能為地球付出一己之力。」
許多客人吃著吃著成主顧,也帶著家人、朋友來用餐。美味只是入門第一關,要持續、有意識的蔬食飲食,就要從觀念上改變才能堅持。
在肉食即美食的主流觀點中,愈來愈多年輕人像朴修民與劉妍希一樣,透過「環保、氣候、動物」等議題,開始反思自己的飲食及生活習慣,而社會上亦有不少人因同樣理由,在好幾年前就做出改變。擁有三十多年攝影資歷的義大利籍攝影師安培淂(Alberto Buzzola),長年來多次深入東南亞、非洲及中東等上百個國家,在當地的所見所聞及大量吸收資訊,促使他開始思考吃肉的意義,他提到,「一塊土地,若飼養動物,產量只能供應少數富裕人口;然而世界上有超過八億缺乏糧食的飢餓人口,大小相同的地若種植農作物,可以幫助更多人。」除此之外,三十多年前就出現的臭氧層破洞報告等環境議題,也是影響安培淂做出選擇的原因之一,「不吃肉,我也可以生存。」
為守護環境,除了茹素多年,他亦長年落實「環保」的生活方式,盡可能自帶環保杯取代瓶裝水,上下班騎自行車通勤降低碳排放;而身為職業攝影師,時常需攜帶沉重的攝影器材,安培淂工作之餘持續運動健身,「吃素並不影響我的體能與健康!」
從了解餐桌上的食物如何而來開始,一餐的選擇,牽動著另一個生命與另一個地方的遷變。無肉餐點,可以是表達對動物的關切、氣候變遷的擔憂或是身心健康的加分。在多元理念的支持之下,蔬食不再單純的屬於飲食習慣,對新世代的年輕族群而言,更從餐桌延伸至日常,發展成一種嶄新的生活態度,年輕人也能自在地說出:「我吃素,我是素食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