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5日 星期三

記錄台灣民主發展史!不尋常氛圍裡的依法辦理,如何成就今日的民主自由?


【Career職涯電子報】提供職場趨勢脈動、成功人士專訪介紹…等精彩內容。給您最完整、最活用的職場資訊! 【聯安醫週刊】提供健康新知、飲食營養等內容,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和大家輕鬆聊健康,落實生活中的健康美學。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10/26 第129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記錄台灣民主發展史!不尋常氛圍裡的依法辦理,如何成就今日的民主自由?
法律只是有限的道德技術!靈魂不歸法律管
善用檢核表,有效發揮領導力!頂尖領導者的行動清單

新書鮮讀
記錄台灣民主發展史!不尋常氛圍裡的依法辦理,如何成就今日的民主自由?
圖/麥田
書名:《民主的滋味:自由之前—入獄、囚禁、判刑,附著在日常味蕾上的衝撞與反抗》

內容簡介:當莫須有的罪名、長達數年的監禁、被帶走後杳無音訊!只是不尋常氛圍裡的依法辦理,如何成就今日的民主自由?倘若自由是刻在人類血液裡的DNA,那麼他們必是喚醒DNA的重要力量!

日治初期,台灣總督集行政立法司法大權於一身,知識菁英發起推動議會請願運動開始,台灣的民主意識已經萌芽……然而,一九四五年,結束日本統治的台灣並未擺脫殖民地的處境,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事件,接續的是一九四九年以戒嚴令開啟對異議份子的鎮壓,長達數十年!

原本堅持理想與言論自由的人,最後竟成為國家機器強權下的犧牲者?如果民主自由是普世且甘美浸潤的滋味,那成就甘甜之前歷經過多少次走味?

曾經的痛苦、磨難、鎮壓與迫害,卻讓追求民主自由的力量變得更為強大,

逐步讓威權獨裁的體制漸漸鬆開,在隙縫中透出一絲光,讓自由在今日能如陽光普照般自然。本書從食物的角度切入,連結自由民主的甘美可貴,講述台灣民主歷史進程中,個人與大時代間複雜而動人的生命光點,記錄那些捍衛民主的滋味,用味覺記憶,找到我們與歷史的聯繫。民主真正的滋味是什麼?

◆「春風樓」裡有台灣夢

日治時期的文青在飯桌上討論什麼?為何觸犯了《治安警察法》?在獄中吃著枯腐變黑的飯粒,混著老鼠屎與小石頭,只為推動台灣議會請願運動。

◆放涼了的那碗魷魚粥

將魷魚乾泡軟後解成絲,放入米粒軟糜的粥裡,鮮味與營養兼具的魷魚粥完成,蒸騰的炊煙逐漸消散,依舊沒有等到在二二八事件後失蹤的李瑞漢律師,喝下那碗涼透的魷魚粥。

◆沒有槍的將軍種玫瑰

無罪的「匪諜」證實了「兵變」,曾經的抗日名將孫立人將軍,薪俸遭拔除、肉身被囚禁、聲音被噤絕,這段停滯的時光,卻因此開出一朵朵玫瑰,在珍饌中增香添味。

◆夾在總匯三明治裡的反美歷史

源於美國的三明治,在上海夜總會變身「總會三明治」,到了台灣又變成富含在地口味的「總匯三明治」,這些傳入的美式文化中,除了飲食,還有一段被遺忘的反美歷史。

◆左傾青年在夾層吃便當

炸蝦、炸鯖魚、鹹鴨蛋、高麗菜與落花生,郵電人員施水環為弟弟準備好便當,悄悄傳到天花板上,卻觸犯《刑法》中的顛覆政府罪,在白色恐怖的槍口下,生命停格在30歲。

如果民主有味道,嚐起來會是什麼滋味?當我們能夠自由表達觀點、選擇立場、為自己的權益站上街頭的同時,是否曾想過民主機制究竟如何產生?本書以15種滋味走進大眾的日常,開啟爬梳史料的切點,跟著教育部國教署人權教育資源中心「民主的滋味社群」教師,從食物出發,橫跨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遷台的歲月,探詢台灣民主史上每個重要的片段,重新認識自由民主發展的脈絡。也許過往的傷痕難以修補,但直面歷史就是實踐轉型正義的第一步,循著看似平凡的菜餚,抵達那些不凡的曾經,理解現今習以為常的自由,並非殖民、獨裁者的恩賜,也不僅是歷史機運的偶然,而是胸懷理想的先烈前仆後繼投身於抗爭之中的成果,來之不易的箇中滋味,濃縮在字裡行間,值得世代台灣人細細品味。

作者介紹:人權教育資源中心「民主的滋味社群」,人權教育資源中心是教育部國教署督導的學科中心之一,目的在推動人權教育。人權教育目的在推動人類尊嚴的教育,也就是在幫助學生了解「人之所以為人」最核心概念的意涵,藉由人權教育的實施,加強對人權的意識、了解、尊重、包容,而能致力於人權文化的建立,共同推展人類世界的和平與合作。「民主的滋味社群」由一群致力於推動轉型正義的人權教師所組成,藉由飲食文化的議題來追溯過去一百年來在台灣土地上追求民主和人權的歷史事件,期望透過社會對話來擴大推動人權教育和轉型正義的基礎,這本書裡的各個篇章就是這個社群發展兩年的成果。

搶先試閱:〈噤滯時光裡的將軍玫瑰:匪諜案與孫立人事件〉

幽居歲月:第二市場裡的將軍玫瑰

彼時,第二市場裡,人們圍購一株株的「將軍玫瑰」,負責販售的是孫立人將軍的夫人──張美英女士。每日早上,將軍夫人騎著腳踏車送孩子上學後,就到第二市場販售將軍親手栽植的玫瑰、花果,這些微薄的所得,將用以換取青菜豆腐。

孫立人將軍遭軟禁的前三年,薪俸遭拔除,收入頓失;不得退役,亦不能另尋差事。不剿匪的將軍,著軍裝、戴斗笠,修枝剪葉、種樹除草,而美英夫人則日日奔走於第二市場,販售水果與「將軍玫瑰」。和多數家庭一樣,變色的年代裡,撐持家庭完整性的,是靜默流轉的女性身影。

幽居的日子靜謐闃寂,只有雙眼的流動急切喧鬧。將軍所居屋宅後方,一棟三層樓高的建築,有眼凝視;屋左竹棚下一間什麼都不賣的小雜貨店,有眼窺探;提壺燒水的人、截聽電話的人……灼人眼眸流轉,警醒人將軍榮光已逝。

囚禁肉身、噤絕聲音,國家不只要人遲滯未來,最好連過往一併滅除。國防部史政局中關於孫立人將軍抗戰的史實被刪改;在台練兵的文件遭銷毀;國軍歷史館歷屆陸軍總司令照片,身影闕如;圓山太原五百完人紀念碑,將軍所撰紀念文,名字遭剷;陸軍總部攝影室相關影像,悉皆燒燬;軍訓班畢業同學錄,不得保存;孫將軍親送幼年兵紀念玉照,限令收繳。國家說,配合行事,否則人人都有涉案嫌疑。

抗日名將:榮光下的導火線

刪得了的記錄,刪不去的身體記憶。每日清晨,將軍飲過牛奶,總習慣性地轉動手腕,用開水輕輕刮除杯緣殘存的牛奶。那從緬甸帶回來的習慣,始於用開水刷洗已盡的煉乳罐頭。彼時,他在仁安羌為英軍解圍,打響「東方隆梅爾」之名;他的戰功斐然,親率新一軍使日軍節節敗退。畢業於維吉尼亞軍校的他,是抗日時期少數留美的軍官,更因二戰時的優異表現,在國際間擁有高度聲望。一九四九年,麥克阿瑟將軍曾親派飛機邀請孫將軍到東京會談。孫將軍在取得蔣介石同意後前往,麥克阿瑟表明,美國希望孫將軍承擔防衛台灣的責任,但孫將軍表示自己效忠蔣介石。回台以後,孫將軍雖將此事明白上呈,但與美的親近關係,埋下日後遭禁的導火線。

風雲詭譎的政局,最忌傳言,一九五○年,傳聞美方有意放棄蔣介石,改推省主席吳國楨,軍事上任用親美的孫立人管理中華民國國軍,然而,傳聞終究是傳聞。六月,韓戰爆發,杜魯門總統下令第七艦隊巡弋台灣海峽,孫將軍主張藉此機會反攻大陸,同時希望取得軍事指揮權,蔣介石於日記中批評此舉實是「自不量力,只想藉美國之感情保護」註72。留美的孫將軍,思想行事與派系與多數出身保定、黃埔軍系的將領不同,註73加上直言不諱的性格,在在深化蔣介石對他的戒心。

命運的交疊:郭廷亮與孫立人

棋局中,牽制將軍唯用兵;政局亦如是,國家手段尤為高明,是令將軍的卒成國家的兵。為牽制將軍,部將郭廷亮,被迫入局、成棋。

時間倒回一九四一年,剛滿二十歲的郭廷亮加入由孫立人領軍的新一軍,同在仁安羌打了漂亮的一役。然而,孫將軍的勝仗給了同為緬甸遠征軍的杜聿明極大壓力,於是,杜聿明擬造了子虛烏有的訊息向蔣中正密報,原有機會殲滅共軍的孫將軍,遭陣前換將,從東北遠調至台灣。一九四八年,群龍無首的新一軍,很快隨瀋陽陷落。由於郭廷亮在瀋陽時,曾結識白經文、白經武兄弟,情報單位據此線索認定郭廷亮為匪吸收。殘兵鳥獸離散,郭廷亮帶著在瀋陽認識的妻子,拿著共軍提供的解放證逃到台灣投靠孫將軍。

擬造的靶紙:「郭廷亮匪諜案」

一九五五年五月二十五日,許多人的一生從此錯軌。郭廷亮遭非法逮捕,不分晝夜地遭受刑求、拷問、逼供。偵訊官捏造毫無事實根據的口供和自白,威逼郭廷亮簽字,承認一九五五年任陸軍新第一軍榴砲營少校連長時,曾受意於孫將軍積極聯繫弟兄,串連部屬發動兵諫,進而意圖在屏東策動兵變。郭廷亮在歷經十晝夜的「老虎凳」

刑求後幾近崩潰。隨後,辦案官又帶來郭廷亮懷孕五個多月的妻、二歲的兒子與不到一歲的女兒前來,告知他,只要承認自己是匪諜,就能保全孫將軍。這場由保密局局長毛人鳳親自主持的誘騙計畫,目的在威逼郭廷亮扮演匪諜簽署自白書。國家如此行事,無非是為將結局導向孫立人有謀反、叛變的意圖。過程中,美方雖不斷表示關切,但國家皆以此為中華民國內政,美方不應插手,阻絕了美國的干涉。

這場刻意設計的「郭廷亮匪諜案」,受牽連者一百多人,經政工人員及保密局一年多的偵查,最後被起訴者計三十五人,郭廷亮遭判無期徒刑。

此際,靶紙已成,正待張弓!

沒有槍響的兵變:「孫立人兵變案」

白色羽箭出發了!

由無罪的「匪諜」證實的「兵變」案,使將軍官邸守門的衛兵變成憲兵。「政府要追究孫將軍應負的責任!」陳誠的話言猶在耳,總統府第一局長黃伯度、第二局長傅亞夫,隨即帶著郭廷亮等人的自白書與一張三百多名軍官被捕的名單前來,要求身為新一軍領導的孫將軍寫下「辭職簽呈」。空氣凝滯,將軍怒吼:「問心無愧,何咎之有,為什麼要引咎辭職?」雙方不歡而散,是日,官邸電話被斷線。情勢升溫,近身參謀遭憲兵逮捕、訊問。「提出辭呈,三百多名部屬的性命可獲保全,否則若依法處刑,恐怕連孫家多人都性命難保。」一個人,生死事小,清白為要;然而,若事關三百名袍澤?未曾敗戰的常勝將軍,終於屈服,同意引咎辭職。辭職簽呈的撰寫費時一週,往返修改多達五次,終於寫出讓上面滿意的「自動引咎辭呈」。為便於監控,將軍被迫遷居偏僻狹小又便於監看的劍潭。以當時一般公教人員月薪二百元的情況,劍潭屋宅月租高達八千。將軍思量,不如移居台中,既可免除政府猜忌,又可為國家省下費用,遂自行買下台中向上路一座日式木造屋宅。僻靜的屋宅,前後左右皆水溝,時光行經,悉皆遲滯。那是噤絕的一九五五─一九八八年,靜默而喧擾的白色歲月。

⏩⏩閱讀更多 麥田 人權教育資源中心「民主的滋味社群」《民主的滋味:自由之前—入獄、囚禁、判刑,附著在日常味蕾上的衝撞與反抗》

 
法律只是有限的道德技術!靈魂不歸法律管
圖/商周
書名:《靈魂不歸法律管》

內容簡介:我們想要從法律得到什麼?這個問題的基本問題是:我是誰?我想像的理想世界長成什麼樣子?在人聲鼎沸的臺北住了一甲子,離開臺北是要離開臺北的什麼?為了在臺東的活水湖裡游泳,晚上仰望星光燦爛的夜空,白天遠眺層層疊疊的山脈?不,我不相信我只是被一個美麗的光影誘惑住,否則為什麼過去幾十年的歲月裡,心裡一直感覺到的是明明白白的不安?授課了幾十年的法律系教授忽然說不喜歡法律,我並不是存心要使人感到困惑。我只是不喜歡一切帶著形式意味的東西,偏偏法律就是這世界上最具形式意味的東西,它甚至自認可以使用暴力限制我的自由?

我想問,法律這樣對嗎?

作者介紹:黃榮堅 ,一九五一年出生在龍蛇雜處的北台灣艋舺。從小混跡在華西街看殺蛇、變魔術、賣膏藥,還有擺在攤位上招徠客人的兩本色情雜誌。三不五時穿梭到幾條紅燈戶的小巷裡,偶會看到有人拿武士刀追殺或快閃。雖然已經看習慣這五花八門的生活跑馬,還是一直想不出來大人認真在做的事情有什麼意思。但感覺世界無聊之餘,還是只能回家寫一些無聊的功課,還有想東想西。德國波昂大學法學博士,留學前執業律師,回國後任職輔仁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刑法,除期刊論文外,著作有《基礎刑法學》、《刑罰的極限》、《刑法問題與利益思考》、《刑法與審判》等書。

搶先試閱:〈法律只是有限的道德技術〉

道德概念的意義不在指責,而是如盧梭所說,只是一個人理性的自我立法。

說不清楚的道德理論

我們從前面關於法律意義問題的討論可以知道,對於幸福社會的建構,沒有人民的道德意識是不可能的,但道德感在現實上卻又是對人艱難的挑戰。臺灣早年社會存在的標會制度是一個生動的例子。所謂標會是由急需資金者(會頭)發起,號召一定人數(例如五十人)參與(會腳跟會),定期(例如每月)一會,與會者每人每期繳交以一定數目為基準(例如每期一萬元)的會款。第一期彙整會款(扣除會頭自己應繳交一萬元外實拿四十九萬元足額)固定由會頭拿走,後續每期由會腳當中一人得標取得會款。得標順序按照每期開標情形決定,扣減金額高(例如生意急需而願意扣減兩千元)的投標人優先得標取得會款,不需要用錢的人就坐收尾會,可以一毛不拔。這樣的跟會當然有風險,因為有人可能得標以後(死會)就落跑,結果不是會頭倒楣就是其他會腳倒楣,因為再怎麼所謂走法律途徑都已經太慢了。然而,雖然當時社會還是會聽到有人死會落跑以及後面跟著一片咒罵聲的消息,但重點是標會的社會習俗可以延續幾十年,這在今天看來已經算是奇蹟,因為顯然整體上會遇到死會落跑的機率還是低的。如果是今天,會有哪一個人敢跟會? 會有人敢和同時四十九個人的善良與誠信做賭注嗎?

其實道德很難,不只是身體很難,而是從理論開始就很難。對於道德理論有很多人持懷疑的看法,例如波斯納(Ricbard A. Posner)在《道德與法律理論的疑問》(The Problematics of Moral and Legal Theory)書中至少就質疑了兩個地方。他的第一個質疑是道德述句難以普遍化,因為每一個人所處的情況不同,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為每一個人每一種情況訂定相同的道德規範,就好像我們不能為葷食的獅子和素食的山羊訂定相同的行為標準一樣。另外一個質疑是道德教育無法透過理論述說去產生教育的作用,因為從經驗的角度來看,可以使人從內心接受善行感召的是某些活生生人格者,像是宗教者的善行,而不是學院裡、書本上的道德理論。這一些對道德理論的質疑,相當程度都有它的道理。

道德述句難以普遍化應該是不爭的事實,舉例來說,誠實是一個原則,因為說謊會掩蓋事實;事實被掩蓋後,建立在錯誤事實認知上的因應行動,在客觀上反而是一種價值的偏差,例如老師因為誤會小朋友偷東西而處罰他,或老師沒有發現小朋友考試作弊,反而只看到小朋友拿好成績而獎賞他。從上面的例子看來,誠實是重要的,但是人畢竟活在現實生活當中,而誠實在有些現實情況下反而會帶來傷害,例如一個喜愛足球的小孩碰上一個只有升學主義的父親,每當小孩去玩足球回家被發現都會慘遭毒打。由於這裡誠實的結果會帶來顯然背離人性原則的結果,誠實義務是值得懷疑的。我自己有一個經驗,家母八十歲的時候在臺大醫院動了一個膝關節手術,她在手術前幾天拿了一個五萬塊錢的紅包交代我拿去送給醫生。我萬分為難,我知道躺在床上的老人家急需的是心安,她也聽不懂什麼憲法上的公平原則等等不應該送紅包的道理。但是這紅包要怎麼送? 何況按照當時法律實務上的見解,公立醫院的醫師是公務員,收受紅包會構成貪汙罪。於是最後我把五萬塊錢的紅包放進自己口袋,告訴家母說我已經把紅包送出去了。說來我這也是侵占,但老人家求心安得到心安,醫生求尊榮得到尊榮,國家求公正得到公正,至於窮苦的我,求錢財得到錢財,結果是八方眾生皆大歡喜,這不算是兼具大慈悲和大智慧的菩薩抉擇嗎?

人類經驗中誠實美德的悲慘連結往往牽涉到一個人身處錯誤社會中的自我防衛手段;面對非人性的價值系統,誠實是有困難、有危險的。臺灣早先在威權統治的司法情治系統底下,被告在警備總部裡承受讓人生不如死的刑求逼供,別說是要對別人誠實,連要對自己誠實說自己無罪都難以做到。即使是當代,同性戀或僅僅是年輕男女戀愛在民智未開的社會裡也必須遭受所謂善良社會的指責、撻伐、排擠、刑罰或甚至亂石打死的對待。到了二○二二年,新聞報導上可以看到印尼國家對於婚前性行為的刑罰立法。在那樣的社會情結裡,宗教者祭出教義上的說法,非宗教者搖擺著道德者的姿態,落得一個自自然然的人要承擔苦難。

從以上幾個例子來看,對於道德教育中的誠實守則可能就會有現實上的種種爭議,因此質疑者對絕對道德律的質疑是有他的認知背景的。儘管如此,道德律難以普遍化的問題應該不是道德教育最大困境之所在。關於道德律能不能有例外,是一個古老的問題。絕對論者認為正因為人窮盡一切力量,甚至捨棄生命於道德的實踐,才顯示道德價值的真義,因此監獄裡的受刑人即使碰到監獄大火也不應該逃離監獄。相對論者則認為人在面臨問題的時候,應該把一切現實因素都考慮進去,判斷出最好後果的做法。就好像面對盜匪的追殺,如果說謊可以保住善良人的一條命,那就說謊。兩個理論看來是對立,如果硬要說誰對誰錯,也是艱難,但這往往也僅止於說詞之爭,實際個案的操作上往往出現緩和的說法和做法。

道德教育的效益牽涉到道德述句精緻度的問題。這世界上本來就沒有絕對的誠實、絕對的勇敢、絕對的正直、絕對的奉獻等等,因為我們不知道這些美德的絕對等級長成什麼樣子。現實上更難以想像所謂絕對美德的下場如何,因為前人已經講得很清楚,「人不自私,天誅地滅。」由於人天生有不同的基因、環境與教育,要驅動善念善行時所遇到的障礙也都不一樣,所以每一個人具體行動的道德標竿很難一樣。比喻來說,身體瘦弱的人沒有辦法和身體強壯的人捐一樣多的血。道德律訴求於具體行動表現的是意義上的定向,而不是形式上的定量。我們無法從一個人捐多少錢、捐多少血,或是在公車上有沒有讓座去論斷他的道德成績。如果我們可以解讀一個人大腦皺摺的意義,那麼只要我們從皺摺中解讀出他在善良用心上留下了一絲絲曾經掙扎過的痕跡,應該都是道德,就像是一個一向數學考鴨蛋的小孩子有一天數學考了兩分一樣值得讚賞。

因此道德理論所剩下最困難的問題應該是:我們很難回答為什麼做人要有道德? 道德是一個人利他的真實意願,道德訴求所訴求的是一個人對抗人類在求生存的歷史過程中所逐漸演化出來的自私基因。這好像我們對一個天性喜歡烹飪的人要求他變成喜歡數學,而且是要求他「真心誠意」的去變成喜愛數學的人。其實如果一個喜歡烹飪的人可以輕易的從內心深處說變就變成一個喜歡數學的人,那麼他原來喜歡烹飪的基因應該是誤會一場。再接下來是我們要怎麼去回答「為什麼」的問題? 為什麼人應該要喜歡數學,而不是烹飪? 相同的問題,為什麼做人應該要有道德,要為別人設想,要愛人? 高速公路下交流道走路肩的駕駛人當然也知道這對於其他駕駛人不公平,會造成其他駕駛人心中的憤怒,但問題還是一樣:為什麼我要在乎對其他駕駛人公平或不公平?

心理學上有研究認為,當一個人幫助他人的時候,大腦會自動分泌一種愉快激素。除此之外,為了鼓勵道德,還有所謂送玫瑰者手有餘香,或者說道德者會得到別人的尊重等等。不過說來說去,都是出於利己的態度,因此其實也已經遠離道德的精神,因為邏輯上馬上會出現的問題是,如果道德的現實結果是對自己不利,那麼是不是就可以不管道德問題? 黔驢技窮之餘,或許我們最後會說,在一個高道德意識的社會裡,全部人的生活成本都會比較低,如此一來,自己和其他人同時受益不是很好嗎? 理論上,在一個高道德意識的社會裡全部人的生活成本都會比較低,這句話是對的,例如大家開車上下高速公路交流道時都排隊,都不走路肩,就大家都節省時間。但問題正在於現實上,一個人的道德和一整個社會的道德是不一樣的東西。一個普遍欠缺道德意識的社會裡,在爾虞我詐的心理下要大家都守約定已經不可能,所以人並非就可以如意的從自己的道德得到現實上的好處。往往效果正相反,乖乖排隊在車陣裡等待下交流道的駕駛人不時會看到走路肩的車輛成群結隊從旁邊呼嘯而過。結果是人心裡的私利滿足遠遠超過道德社會分配給每一個人的紅利,所以道德在現實上很可能只會讓自己心痛。

⏩⏩閱讀更多 商周 黃榮堅《靈魂不歸法律管》

 
善用檢核表,有效發揮領導力!頂尖領導者的行動清單
圖/樂金文化
書名:《頂尖領導者的行動清單》

內容簡介:疫情後的世界局勢,不穩定且充滿各種變化。在這樣的環境當中,領導與決策就顯得格外重要。唯有頂尖的領導與迅速的決策,才能帶領團隊度過危機,迎來轉機。傑出的領導力與其他能力一樣,能夠經由學習、練習而嫻熟。華頓商學院長年鑽研管理學的教授麥克.尤辛,藉由各種學術研究、訪談世界上百位一流企業經理人,研擬出了15+1項領導者必備的準則,與提供領導者自我檢核的清單及相關說明,也就是本書──《頂尖領導者的行動清單》。透過本書,讓經營管理者更上一層樓,成為能應對各種變局與挑戰的「頂尖領導者」!

◎ 頂尖領導者,都應該要有一張清單

領導、經營和管理領域,與其他許多領域異曲同工,必須依循經驗與練習。像是醫學、科學等領域,都會將長年累積下來、證實有效的準則,建立為清單,讓專業人士知曉在工作時該注意哪些事項、應採取哪些行動,以避免遺漏。醫生在手術前有需要檢查的清單、機師在飛行前也有需要核實的清單,這些飛航或手術前的查核表,上列的每一項準則對執行者來說都不可或缺,且每一項不可或缺的要點也都包含在其中。

領導者自然也需要一張清單。麥克.尤辛千錘百鍊的15+1項準則,及其所構成的清單,就是領導者所缺乏的。利用這一份清單,能夠讓你從「管理者」晉身「領導者」;從「領導者」成為「頂尖領導者」,能夠有效的在高壓力之下,面對、解決各種困難、危機與挑戰。

◎ 奇蹟典範,完美救援國家級災難

2010年8月5日,智利南部偏遠的阿他加馬沙漠中發生了史無前例的礦災,33名礦工受困在深達700公尺的地底。他們只有少許的水、食物和空氣;他們的生命,正隨著時間一點一滴的流逝。由於礦工們受困的地方很深,各方評估要將它們全數平安救出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是,智利的礦務部長勞倫斯.高柏內(Laurence Golborne)不這麼想,在接獲消息的第一時間,他就趕往現場。統籌協助援救的各方專家、團隊,並給予資源和支援,放手讓他們嘗試每一種可行的方案,只為了救出受困者。他的努力使奇蹟顯現,在事故發生的70天後,救援團隊成功的以鑽孔機抵達礦工受困的地底深處,再用逃生艙協助他們脫困。最終,33名受困的礦工全數平安獲救,無人傷亡。

高柏內「闡述願景」,以「共同的目標」──救命,來凝聚團隊。他「尊重專業團隊」,「溝通說服」協調這些專家分進合擊,並且掌握決策權,「果斷行動」,「承擔領導職責」。他也時時「心懷第一線人員」,在必要時「激勵勞動力」並「克制過度樂觀與過度悲觀」。因為達成這些領導者清單上的準則,他才能完美解除這個嚴峻的危機,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領導力未必與生俱來,但好消息是,只要透過反覆檢核與練習,任何人都能夠習得並發揮領導力,帶領組織或團隊克服艱困的考驗與重重險阻。

◎ 實例分析,應對各式危局與挑戰

作者為所有的領導者提供了一份清單,幫助經營管理者培養在不可測和高壓力的環境中,及時做出正確決策的能力──這也是領導力真正重要的時刻。

智利礦務部長因公出國,國內卻發生嚴重礦災,他站上第一線,整合團隊完美解除危機。美國南北戰爭畫下句點,勝方在受降典禮上禮遇投降的部隊,讓國家團結和解重新出發。一名從未有高階主管經驗的經理,因為具備了執行長思維,得到破格拔擢,成為執行長。

以上這些,都是本書中所舉的實例。這些例子,呈現了頂尖的領導者如何展現他們的領導力,幫助自己以及身處的企業、國家,度過挑戰、困難或危機時刻。同時,作者也用領導力準則,去分析他們的作為,讓讀者更清楚,如何透過依循清單中的準則行動、練習,最終成為一名優秀的領導者。

除了上述的例子,作者還基於自己的研究經驗,並實際訪談數百位跨越世界各國的領導者,在《頂尖領導者的行動清單》中,為讀者提供了可以實際操作的方法,只要依循、實踐這些方法,累積經驗,將能促使讀者成為頂尖的領導者。

作者介紹:麥克.尤辛 ,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兼任領導與變革管理中心暨麥克諾提領導力學程主任。他於大學開設企管碩士班、高階企管碩士班管理與領導課程,並為美國、亞洲、歐洲及拉丁美洲等區域的經理人提供領導力與治理能力課程。他亦協助許多私營公司、公家單位及非營利機構推行領導力發展方案。

搶先試閱:〈善用檢核表,有效發揮領導力〉

大多數經理人都不是生下來就能運用領導者清單,而是要靠後天學習。我從學術研究和訪談組織領導者中發現,經理人們如果能從下列四種學習途徑學出點成果,有助於規律的運用領導者清單

㈠ 研究領導力生效的關鍵時刻

運用領導者清單的第一步正是學習自行研究領導力。這種研究有多樣形式:閱讀領導者傳記、見識領導者實際行動、參加領導力發展方案。最要緊的是,觀摩別人怎麼執行一份完整的領導者清單,又或者有哪些地方沒做好。這常常能促使你省察自己是否運用到了所有領導者的必備原則。

以我投入過的領導力發展方案為例。我經常提到消防指揮官未能完整運用領

導者必備原則,害整個消防團隊遭殃。我也常以醫藥產業一個極富啟發的案例來說明領導者清單的價值所在。

默克集團(Merck)是總部設在美國的醫藥產業巨頭。該集團研發部主任羅伊.維加洛斯(Roy Vagelos)曾面臨過一個重大決斷時刻。他手下一位科學家威廉.坎貝爾(William Campbell)提議研發藥物來治療河盲症(riverblindness)。罹患河盲症而失明的達幾十萬人,有失明風險的更高達兩千萬人。

新療法是以默克現有的一項產品為基礎,維加洛斯本該理所當然答應研發提議。壞就壞在河盲症患者多半居住於像西非奈及利亞鄉村這樣的貧困地帶,就算開發出新藥,就算新藥挽救視力的藥效再高,他們也買不起。從默克集團的商業利潤角度來看,更讓維加洛斯擔心的是,新藥若真研發出來了,外界多半會施壓默克集團自行吸收製藥費用,並且免費分送給非洲偏遠地帶數以千萬患者。

換成其他人,肩上扛著上市公司短期績效的重責大任,這事大概沒戲唱了。然而,身為研發部主任,該優先考量的事項不只有公司的季度和年度收益。他還必須以策略思維為公司打算,這就使他把注意力轉移到營造長期的收入流(income streams)。依循這樣的思路,他得出的結論是,縱然默克集團開發出

新藥後須免費發送,最終仍是大有好處:不只更受醫界與政府監督部門看重,想要招募頂尖科學家也會順利許多;奈及利亞等國勢必對默克集團長久感恩戴德,這也能提升默克集團在這些國家的品牌認知。和高價新藥滯銷的立即損失權衡起來,利遠大於弊。

釐清了短期損益與長期損益孰輕孰重後,維加洛斯這位研發部主任決定投資能挽救視力的新藥。雖然後續默克集團果真承受龐大的短期支出,卻也在幾十年間如有神助。幾年過去,在研發部要招聘科學家的時候,不惜虧損也要打擊河盲症這事就成了一大助力,而領導新藥開發的科學家坎貝爾後來更是錦上添花,獲頒諾貝爾醫學獎。

默克集團看似「虧本銷售」的決策也讓該集團在《財星》(Fortune)雜誌年度最受尊敬公司榜單上時常拔得頭籌。將來,看在默克集團免費分送新藥給一千多萬罹患河盲症同胞的份上,奈及利亞兩億多人口在買藥時,極有可能優先選擇默克集團藥品,而非其競爭對手的產品。儘管維加洛斯表面上在決策時並未遵循領導者原則,默克集團的成功卻展現了有秩序、有原則的企業領導力實行起來何等有效。

㈡ 尋求他人的客觀分析和指引

請找個見多識廣、觀點細膩的人,請他分析你所展現的領導者能力,也請他指點一下,你還有哪些領導者特質沒能好好展現出來。一個人要是不曉得哪些事情沒做到,就很難矯正錯誤。

㈢ 跨出舒適圈,主動承擔新責任

請跨出舒適圈,主動承擔新責任。嘗試新領域,累積不同的失敗經驗,能讓你在養成習慣運用領導者清單的同時,體會自己的領導者清單還缺些什麼。例如,在職涯早期,欠缺「策略思維」、「尊重團隊」等原則的弊病尚不明顯,但只要你拓展責任範疇、獲取多元體驗,就會加倍覺得運用上述原則有其必要,特別是在你見證過未能運用原則造成的損失之後。

㈣ 檢討自己運用領導力的狀況

把讓人心頭發涼的失敗體驗轉化為學習的機會。通常,我們從失敗中學取的教訓和從成功中獲得的啟發一樣多,有時甚至還更多。不要害怕面對失敗,你才能有更充足的準備,迎向下一個需要運用領導者原則的時刻。思科系統公司(Cisco System)的約翰.錢伯斯(John Chambers)之所以能成為矽谷在位最久的執行長,掌權長達二十年,一部分原因正在於此。錢伯斯一九九五年執掌思科,乘九○年代末網路浪潮將公司市值推向全球頂峰,超過五千億美元。然而九○年代結束,網路泡沫化,思科的驚人成長轉為嚇人的緊縮。錢伯斯和思科渡過破產關頭;接下來的十年,公司又有了亮眼的發展。錢伯斯將公司這十年間的成就,歸功於他在宛如觸碰到無限空虛的失敗時期所獲得的體悟。

⏩⏩閱讀更多 樂金文化 麥克.尤辛《頂尖領導者的行動清單》

 
《笨錢效應》網路上集結個人反彈力量的真實革命
《笨錢效應》是真實故事改編,發生的時間是在疫情期間,是我們都經歷過的時間,對片中一些小元素會更有感些。但也不會因為是真實事件(又是投資題材)就很硬,其實娛樂性還不錯,會讓觀眾保持興趣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旗」開得勝.海上「旗」跡
全世界有12種旗魚,會跨海洄游到台灣的就有六種,每一個季節隨著黑潮遷徙到台灣海域的旗魚都不一樣,除了較不具經濟價值的小旗魚之外,你可知吃到的旗魚是哪一種嗎?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