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30日 星期一

【很久很久以前】Hazel/祕密之名


【柿子文化心靈養生報】提供健康、飲食、旅遊等各種人生體驗,讓你照顧自己的身體,也疼愛自己的心! 【倡議+ 電子報】傳遞人物故事,鎖定泛教育、社企…等領域,透過他們為社會付出故事,期待引起更多共鳴。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10/31 第5545期
 
精彩內容
 
心情札記 【很久很久以前】Hazel/祕密之名
丁名慶/來玩吧
 
 
 
心情札記
 
【很久很久以前】Hazel/祕密之名
Hazel/聯合報
圖/abwu

一個名字,各自表述

我在製作Podcast節目《時間的女兒》時,最常接到的聽眾來信,莫過於痛苦表示分不清故事裡的角色。翻開課本,西洋史中最令莘莘學子頭暈眼花的,大概也是再三重複的人名:英國前後就有八個亨利,包含金雀花王朝的開國英主亨利二世,也有腦袋不清的殺妻狂亨利八世;德意志地區充滿各種路德維希,從普魯士、薩克森、符騰堡到巴伐利亞滿地都是;法國更有十八個路易,從品德臻至完美的聖路易、大名鼎鼎的太陽王,再到被砍頭的路易十六。一個名字,各自表述,君主們的性格樣貌一不小心就會被同樣的姓名給埋沒,唯一能稍現端倪的,只剩下跟在名字之後的數字排行。

說到姓名規則,東西方的文化差異也可見一斑。《紅樓夢》裡,林黛玉的老師賈雨村發現女學生讀到「敏」字時,總會改讀「密」,書寫時也減一二筆;原因是黛玉之母閨名賈敏,這是小輩為表尊敬的避諱之舉。

相同的中文案例還有很多。在古早的中國,大名是尊貴的,結交朋友時,為了表示禮貌,文人之間很少以名相稱,而是互稱「表字」:在男孩二十歲行冠禮以表成年時,就會取一個「表字」,等於別名;女性在十五歲及笄禮時也會取字。名是尊貴又私密的,以至於在父權的時代,中國女性的名只有至親和丈夫才有資格知曉。孩子們不會輕易把母親的閨名宣之於口,倘若意外得知別人的母名,若大肆亂喊也是很失禮的野蠻之舉。遠古女性使用的字都極為隱晦,例如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們經常看到「夏姬」、「趙姬」等稱呼,那並非真正的名,只是單純指「某姓氏/某國家來的女子」。久而久之,女性的真名便紛紛消失在紀錄中。

但在女子之外,男性的名也漸漸被無限上綱,甚至成為政治操弄的道具。「避諱」成為一門學問,不只是雙親的大名要避,尊貴之人的名同樣也得避。滿清初入關時,女真人原本沒有避諱的習俗,可是隨著滿漢融合,皇帝們漸漸開始「講究」起來了。首先是康熙帝,其本名玄燁,當時紫禁城的北門還叫「玄武門」,被他一時興起就改成「神武門」。

當姓名成為維護皇權的工具

改改裝潢的稱呼倒沒什麼,康熙末年情況卻變本加厲。因為康熙帝子嗣眾多,立儲問題引發牽連無數的九子奪嫡事件,皇四子胤禎在腥風血雨中勝出,最終登基成為雍正帝。此時恰逢清朝大興文字獄,由於新帝的兄弟們拉幫結夥的情況太惡劣,為了凸顯自己的身分高貴,雍正刻意遵從漢俗,下令要求同為「胤」字輩的全體兄弟們均改用「允」字──即便在漢俗當中,也絕對沒有避兄長名諱的需要,完全是雍正想搞意識形態打壓罷了。後來其子弘曆接班成為乾隆帝,認為父親做的未免太超過,便取消了這蠻橫的規矩,讓自家兄弟不必改,只要大臣百姓日常避用帝名即可。

隨著滿漢融合,避尊諱的習慣愈來愈深入滿人思想,只是後續的道光帝、嘉慶帝都採取更寬和的作法:他們改了自己的名字,這樣兄弟們就不必勞師動眾了。不過要是一般人誤寫了皇帝大名的用字可是會遭到嚴厲的懲處,誰能想到姓名竟然也成為維護皇權的工具呢?

反過來看,西方君主在文字上就大方多了。歐洲貴族多數有「name after」的習慣,也就是新生兒的教名經常會追隨他們的親長或教父教母以茲紀念。德意志地區有個羅伊斯家族,他們為了感念神聖羅馬帝國的亨利六世皇帝曾經對他們的恩德,世代家族繼承人都取名叫海因里希──亦即德語版的亨利;最終他們的其中一個支系竟排到出現了海因里希七十二世!幸好該家族勢力不算龐大,否則要是進入課本裡,應該會繞暈所有學生吧。

究其根本,東西方對名字的觀點差距截然不同,大概還是跟信仰有關。西方貴族的教名早期大多取自《聖經》,父母會按照自己對孩子的期望,從《聖經》裡挑選品德接近的人物參考;既然都是仿效聖徒,那也沒什麼好害羞的了。你也不必擔心一個家族當中重名之人太多,過去許多歐洲人都流行為孩子取一串長長的「複名」夾在教名和姓氏的中間,家長往往會挑選其中一個作為孩子日常使用的稱呼。有段時間德國貴族會拿來排列組合的複名都是從六個起跳,如此多重的選擇,當然不必擔心把小孩弄混啦!

在東方,姓名則是由父母從數萬個文字當中精挑細選的一或二個字,用彌足珍貴的態度對待也不令人意外。在古代,名可是需要小心保存的,否則要是連同生辰八字都被查出來,可是會輕易成為巫術魘鎮的加害對象。

現在人們對於姓名的重視程度遠遠沒有過去那麼嚴肅,例如前年因為連鎖壽司品牌的特惠活動,促使許多食客改名叫「鮭魚」,這在古代恐怕是想都不敢想的大逆不道之舉。不過我們的名字背後多半帶著親長的期許,或許你可以回家問問,能問出什麼特別的來歷也說不定喔!

●本文作者為Podcast頻道《時間的女兒:八卦歷史》主講

丁名慶/來玩吧
丁名慶/聯合報
你會不會偶爾有這種疑惑──不太清楚作為出版或媒體組成關鍵角色、承擔許多託付或依賴的編輯們,他們的「專業」到底是什麼?但另一方面,與編輯技藝顯然密切相關,近年愈來愈多人投入嘗試的Zine(「小誌」,多為個人獨力製作的微型刊物或小書,題材、篇幅、開本、印量、成本、周期、作者組成或呈現形式等都無固定),卻彷彿輕巧跳過這個基本認識的必要,「人人都可以是編輯/作者」,且以各種可能性自行設定、開拓編輯的定義──又或者說,更不介意「編輯」是怎樣的定義或標準工作程序。其結果就是回歸更素樸的出版價值──作者與讀者直接接觸,彼此是對方的作者與讀者;在與人分享知識、關注、趣味之餘,更保有一己的個性、任性和韌性。

Zine幾無顧慮和包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做此刻能做的」,以及最重要的「想做就去做」的行動力。不需在乎他人標準,就不必經歷誰的審查或繁瑣溝通(這可能同時形成個人視野或技術的盲點)。不過,也因為這樣,通路必須自力開拓,雖然說網路自媒體可提供一些助力,但實體接觸作品及製作者,仍是Zine流通過程的主要特性──還包括「無法預期如何流通」,也引出近於尋寶的喜悅、挫折的醍醐味。

不同於一般商業販售的刊物對於回響、銷售績效的開放期待,以及莫名信心,Zine的創作者就像是早早認清(但不是習慣性地接受)自身條件與限制,譬如空間、媒介形式、傳達對象、成本、流通……不逃也不躲,反而迎向、擁抱限制似的,並使這個限制成為值得凸顯的特色──比如說,只能藉由特殊管道或場合取得,「相遇和擁有,如此之難」這件事因而產生一種價值感,也強化了「機遇」的浪漫感性──甚至更可能嘗試將限制轉化為主題、內容或形式語言自身,賦予作品更徹底、可細細玩味的整體感。

這也意味著,它們從一開始就沒有奢想討好多數人。這很不商業,卻更專注地為設定的有限對象提供服務、進行對話,也較能建立緊密的連結;而不至於一開始就以找到「最有效」為務卻未必用最有感覺或適合自己的方式、路徑來工作。這並非沒有代價:實驗的熱情能持續多久(也關乎能否撐過等待知音的焦慮)就成為考驗。

也不是說較具規模的出版體制,就做不到這些(展開想像,鎖定小眾);有些較關注某個專業領域的出版者,其實更有能力、條件,也更有經驗與資源動員其他專業人才,才使作品的深度與廣度更得以落實,提升其出版意義、集體價值與影響力。但這類體制,總是相對地有更多市場、讀者反應,以及整體書單陣容規畫的種種顧慮,畢竟在體制中,印製選項、人力、資金與時間的運用,有固定程序與原則,製程或後續行銷宣傳諸環節互相牽動,一旦特例頻繁出現,導致需要時時機動地調整工作節奏,就算不至於無所適從於各種突發變化,也會相當辛苦消耗。

儘管如此,有時我還是會想,這些多半由非正職出版人創作的小誌,對於出版人的意義或啟發,不只在自由奔放的創意,更是對於時間框架、固定的工作模式與人際關係的鬆解;僅僅是它們的存在本身就有種「顧慮那麼多!就做做看嘛」,已足夠讓人心嚮往之,也是提醒和激勵:工作「以外」的部分,有哪些可以變成好玩、可分享(而不僅是社群網站上的一則則流水帳或酸語埋怨)的東西?甚至,就算是跟(出版、編輯)工作有關的部分,有沒有什麼,也能不必瞻前顧後地「玩」起來?

 
 
 
訊息公告
 
 
 
 
一帶一路十週年 中國海外投資產生了什麼變化?
自2013年迄今,「一帶一路」已歷經10年,成敗功過旁人難以置評,畢竟計劃倡議者想要達成的目標,與政治、經濟學者的焦點不盡相同,再加上疫情攪局了3年,全球經濟發展已經有一點失控,「一帶一路」的後期發展也不例外。「一帶一路」10週年,值的觀察的是,中國海外投資情況的變化,相當有意思。

日本女性皮膚都怎麼保養?5大秘訣教你養出粉嫩肌
在聯準會預測二○二三年再次升息後,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一度飆至四.五%,是○七年以來的最高水準。同時,二年期殖利率觸及○六年以來的最高水準。聯準會顯現出更加堅定維持長時間較高利率的鷹派立場。而對二四年市場預估降息四碼,也轉成預估降息兩碼;換句話說,基準利率將還在五%以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