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大陸政府對鴻海(2317)旗下的富士康集團,進行稅務稽查及土地使用調查;大陸官方雖然宣稱是依法行政,但仍引發不同的解讀。
由於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正在進行參選總統的連署,很難不和選舉連結。雖然郭台銘早已退出鴻海集團,但個人仍持有可觀股份。查稅行動才剛開始,兩岸鴻海相關股票幾乎全面下跌,單日市值蒸發台幣近2,000億元,對於郭台銘個人及鴻海集團均是不小的損失。
陸方說查稅是合理合法,富士康也表示會積極配合,但綜觀大陸過去對台企的措施,不少是與政治因素相關。例如曾有台灣企業因政治表態,而遭到大陸政府鋪天蓋地調查,也有台商因在台灣捐贈政治獻金而惹來麻煩,更有台資被點名為「綠色企業」而被迫表態。此次查稅的時點是在郭台銘連署的最後階段,再加上郭台銘先前也曾公開表示,不在乎大陸後續可能的威脅及制裁,而使得問題更加複雜。
除了推敲政治因素之外,我們更應正視背後的經濟意涵。富士康個案反應出大陸台商普遍面臨的挑戰。許多大陸台商是為西方品牌代工,例如富士康即是屬於蘋果供應鏈重要一環,將在台灣代工的經驗,千倍百倍的複製到大陸,在量產的優勢下,充分發揮「世界工廠」的功能;而在達成大陸出口創匯及創造就業目標下,也享受大陸不少優惠。
美中貿易戰後,在美國強脫鉤、去風險,以及降低供應鏈「含中成份」趨勢下,這些台灣企業必須縮減規模,甚至退出大陸市場,營運大受影響。另外中國大陸為了突破西方封鎖,政策開始轉軌;以內需市場及中國品牌為籌碼,強調自主創新,打造本土自主供應鏈。台商重要性已不如以往,不但優惠減碼,生存空間更受到擠壓,甚至還有可能成為大陸下一波「騰籠換鳥」取代的對象。
在台商重要性大幅降低下,陸方也可能會開始錙銖必較,加強執行過去未曾全面查核的部分,而稅務則是最有可能被檢視的項目,過去即有一些台商也面臨類似問題。
其次以總體趨勢觀察,在西方國家推動「友岸外包」來選擇信賴夥伴、限制國內敏感企業赴大陸投資,以及各國強調建構自主供應鏈等因素下,中國大陸吸引外資力道已大不如前,無論是「世界工廠」或是「世界市場」的地位均已動搖。
今年中國大陸經濟情勢低迷,前八個月進入大陸外資較去年同期下滑約5%,赴大陸的台灣投資更減少約8%,赴大陸投資占我國海外投資比重更下降到近年來最低的17.6%。在投資帶動出口力道變弱,以及大陸需求不振下,連帶使得台灣對陸出口比重也明顯下降。
然而在各國對大陸圍堵下,中國大陸則透過各式優惠政策吸引外資。大陸將2023年訂為「投資中國年」,公布所謂「外資優惠24條」,並全面解除外資進入製造業的限制。不過在另一方面,大陸又擴大對外資企業的監管掌控網路,各式法令例如網絡安全審查辦法、對外關係法,以及反間諜法,不斷推陳出新。政府可以直接對外資企業展開調查,先前已有無預警被調查的外商案例,而引發當事國抗議。
綜合而言,此次針對富士康突擊式的查稅行動,對台商及其他外商也有寒蟬效應。
以政治因素影響商業經營環境,不利未來吸引外資;中國大陸投資措施如果仍不透明,即使有再多優惠政策,對外資還是吸引力有限,外資還會繼續減少。
最後,若是台灣對大陸投資關係弱化,對大陸出口依賴降低成為長期趨勢,如何強化大陸台商與國內經濟連結,並順勢開拓更多海外市場,對於台灣經濟也是至為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