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提過大提琴家沃格勒(Jan Vogler)—這是我見過,最能看人事積極正向一面的音樂家。我笑說,他大提琴還拉得這麼好,實在太可惜,因為他該當德國總理,世界可能會更好。 沃格勒的正面,來自於同理心。比方說葛濟夫(Valery Gergiev)之不愛排練,沃格勒也有他的觀察:「我來自東德,小時候家裡沒有電話,演出也很難安排。葛濟夫在蘇聯也度過一段這樣的日子。我覺得他現在之所以大量演出,一年演個250場,很大程度來自於補償心理。他電話從不離手,無論號碼認不認識,任何未接來電他都一定親自回撥。這說明他渴望和人聯絡,期待和人說話的心態。」 當然,不是所有來自共產鐵幕的音樂家都是如此,但我總是好奇不同環境對藝術家的影響。比方說聲望極高,錄音等身的前東德鋼琴大師羅塞爾(Peter RÖsel),他在東德與蘇聯學習,德奧和俄國曲目都很擅長,但也涉足法國作品。在前東德環境下,他如何發展曲目,如何和社會互動並展現自己的聲音?近年來他在日本演奏並錄製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70歲的他終於要在台灣舉辦獨奏會,還極其特別地開出海頓、貝多芬和舒伯特的最後一首鋼琴奏鳴曲。以大師告別之作慶祝自己的「新生」,我非常期待他的演奏。 同樣期待的,還有要和北市交合作的瑞典鋼琴名家潘提納(Roland PÖntinen)。潘提納曲目極廣極特別。他演奏主流作品,對俄國作品和蕭邦都有偏愛,但更關注罕見樂曲和作曲家。他錄音作品甚多,獨奏、室內樂、協奏曲都很擅長,獨奏專輯更往往別出心裁,包括以電影主題發想的「Pianorama」,是許多樂迷的私房珍愛。聽潘提納的演奏,可以感覺到這是一位享受獨處,傾聽作曲家也傾聽自己內在靈魂的音樂家。這次他要演出柴可夫斯基罕聞現場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相信必有精彩演奏和特殊觀點。 「葛濟夫就是要人陪。說到底,他是孤獨一人。」沃格勒認為,葛濟夫之所以要演出那麼多,不是為錢,而是為了演出後的聚會。那是他最開心的時刻。每個人面對獨處,都必須找到自己的方式。傾聽潘提納和羅塞爾,相信我們必能聽到更不同的處理以及更自在的表現。上次潘提納在台演出,已是20年前和女高音韓翠克絲的合作,羅塞爾之前也只和NSO合作,未曾開過獨奏會。希望大家不要錯過這兩大鋼琴名家的來訪,認識他們獨樹一幟的音樂世界。 ● 12/11(五)19:30 中山堂中正廳 台北市交【林柏格的交響明信片】 ● 12/21(一)19:30 台北國家音樂廳 羅塞爾鋼琴獨奏會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