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多年來,經濟成長的根本動力一直都是技術創新。其中最重要的,是經濟學家說的「通用技術」(general-purpose technology):這類技術包括蒸汽機、電力和內燃機。每一類都催生了一波波的互補性創新和機會。舉例來說,有了內燃機,汽車、貨車、飛機、鏈鋸和割草機應運而生,還有大賣場式零售商、購物中心、交叉配送倉庫(cross-docking warehouse)、新的供應鏈,而你若仔細想想,連郊區也是。沃爾瑪(WalMart)、優比速(UPS)和優步(Uber)等各式各樣的公司,都找到善用這種技術的方式,創造出有獲利的新商業模式。 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通用技術是人工智慧,尤其是機器學習,也就是機器有能力持續不斷改善本身的表現,人類交付任務給機器時,不必確切解釋如何完成所有那些任務。過去幾年之間,機器學習已遠比從前有效且普及。我們現在建立的一些系統,已懂得如何自行執行任務。 為什麼這件事非同小可?理由有二。第一,我們人類了解的事情,比我們能說出來的更多。有很多事情,我們有能力做到,但沒有辦法確切解釋如何做到,從辨識人的臉,到玩古老亞洲鬥智遊戲圍棋時下聰明的一步棋,都包括在內。在機器學習之前,無法明確表達自己的知識,就表示我們不能把許多任務自動化。而現在,我們做得到了。 第二,機器學習系統往往很擅長學習。它們能在廣泛的活動上,展現出超乎人類的表現,包括偵測詐欺和診斷疾病。優異的數位學習者,正被部署到經濟的各個角落,它們造成的衝擊會十分深遠。 在商業領域,人工智慧勢必會產生改造一切的衝擊,規模不亞於先前的通用技術。雖然世界各地已有成千上萬的公司開始使用它,但大多數的大機會還沒有被開發。未來十年,人工智慧的影響將會擴大,因為製造、零售、運輸、金融、健康照護、法律、廣告、保險、娛樂、教育,以及其他每一種產業,都會改造本身的核心流程和商業模式,以充分利用機器學習。現在的瓶頸,是在管理、執行和商業想像上。 然而,人工智慧和其他許多新技術一樣,產生許多不切實際的期望。我們見到商業計畫動不動就提到機器學習、神經網路,以及這種技術的其他形式,卻很少提及它的真正能力。舉例來說,單單稱一個約會網站是「人工智慧驅動」,並不會使它的效果更好,但可能有助於籌募資金。本文將避開這些雜音,直接說明人工智慧的真正潛力、它的實務意涵,以及有哪些障礙妨礙採用它。 現在,人工智慧能做什麼? 人工智慧這個詞,是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數學教授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在1955年創造的。隔年,他針對這個主題,籌辦開創性的研討會。此後,可能部分由於它那引發人們想像的名稱,這個領域產生了比它夢幻般宣言和承諾還要多的東西。1957年,經濟學家赫伯特.賽蒙(Herbert Simon)預測,十年內電腦會在西洋棋比賽上打敗人類(實際上花了四十年)。1967年,認知科學家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說:「一個世代內,創造『人工智慧』時遇到的問題,將會大幅解決。」賽蒙和明斯基都是知識巨人,卻都錯得十分離譜。因此,對於未來的突破提出戲劇性的說法,卻遭到某種程度的懷疑,這情況是可以理解的。...【閱讀全文】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