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3日 星期日

面對死別的勇氣與抉擇


【倡議+ 電子報】傳遞人物故事,鎖定泛教育、社企…等領域,透過他們為社會付出故事,期待引起更多共鳴。 【媽媽寶寶電子報】在妳升格當媽媽的那一刻,教妳孕期所需注意的營養、產檢、胎教、產後照護等相關知識。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名人專欄 面對死別的勇氣與抉擇
夢想與活法
2019/11/04 第1238期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面對死別的勇氣與抉擇
文/盛治仁
最近在TED上看到一場演講,講者Lucy Kalanithi分享同為醫師的先生,在三十六歲罹癌,三十八歲辭世,兩人面對死亡和分離的心境。

因為兩位都是醫師,了解疾病的專業知識,所以一方面在理性上明白自己面對的狀況,另一方面因為在工作上就必須面對生離死別,他們做了一些平常人不容易做到的事。

首先,他們選擇坦誠溝通。先生明白表示希望太太未來再婚,兩人誠實說出自己面對即將分離的各種安排的想法,也同意生小孩。他們也把預立生前醫囑看成結婚誓詞一樣,都是一種對對方的承諾,要好好互相照顧,在對方不能的時候代替另一半向醫師發言,讓他的心願能夠得到該有的尊重。

其次,他們選擇調整化療方式,讓先生可以繼續腦神經外科醫師的工作,等到病情惡化時,工作內容則調整為寫作,記錄自己的角色轉變和心路歷程。要能夠這樣做,必須搭配特定的藥物,也有程度不一的副作用。病人清楚表達自己要怎麼過,而醫療團隊則盡力協助達成。

在我觀察及體驗的不多醫病互動案例�堙A一方面病人或家屬,不論病況如何,只求儘量延長壽命。另一方面醫師則扮演相對較權威的角色,提供的是結論,而不是經過病人比較不同做法後的選擇。

Kalanithi在演講�堣]提到,在美國一份研究中顯示,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在醫療的選項上可能存在的選擇。而事實上,有約百分之二十五的人自身或目睹病人受到過多或是違反自己意願的治療。這不一定是醫師的問題,關鍵是病人必須知道自己要什麼,並且清楚表達,否則醫師也無法有讀心術或越俎代庖做決定。

選擇生命長度或是生活品質,沒有對錯,都是屬於個人的勇敢決定。重要的是病人自己了解不同選項的後果。這個先決條件就在於溝通順暢的醫病關係。不只重大疾病如此,所有醫療行為和手術,病人都應該充分了解,並且勇於說不。

做為一個沒有什麼醫藥知識的人,聽了這位醫師的演講之後,也開始思考自己面對病痛的態度。過去生病時,基本上不會多想,醫師怎麼說就怎麼做。後來遇到一些狀況,會努力找尋資料,但麻煩的是,許多既存說法是相反的,沒有一定的醫學背景很難做出判斷,相信很多人也有類似的困擾。

看到醫師面對這麼多門診的病患,也實在不好意思耽誤太多時間問問題,只能希望整體醫療環境和資源能夠逐漸改善,讓醫病關係的互動限制能夠減少,病人可以得到更多詳盡的資訊,來幫助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過程,從處理身體病痛的選擇,到面對生死的態度,都是必修的人生功課。任何人不管財富地位和能力,都戰勝不了時間。生命就是不斷地循環。看到孩子逐漸長大,也意識到自己慢慢變老,更會深思生命的意義。希望孩子能找到自己的方向,自己也能夠活出有價值的生活,努力的愛與被愛。

本文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

 
夢想與活法
文/李翊菱
好友從事旅遊業,一次相聚閒聊,我驚訝於臺灣旅遊產業的服務精神,簡直把消費者寵壞了。友人提到,「明天凌晨四點必須到機場送機」,探問原由,卻不禁讓人直搖頭。在產業極端的競爭局勢�堙A業者想獲得生意,卻演變成一場「寵愛消費者」競賽。以旅遊業為例,聽說旅行社職員為了搶案子,緊繃到手掌必須隨時放在電話上,鈴聲一響,靈活的手指一按,誰先搶到這通電話,誰就贏得接案子的機會。接踵而至的是一連串忙碌開展:與客戶溝通設計客製化的旅遊行程、製作鉅細靡遺的報表、說明會……等,運氣好的,對方不挑剔,反之,客戶的多處殺價、刁難已是家常便飯,甚至可能遇到提供的詳細資料遭客戶挪用成為旅遊範本,還做不成生意。

當然,傳統旅行社有存在的必要,回顧自己的旅遊史,在沒有網路的時代都是自己找資料做計畫,旅行社的功能是協助機票與酒店的購買或預訂。在二十一世紀網路時代的今天,應該更容易讓自己著手全盤規畫,但現況似乎更傾向於「被服務」的理所當然,而且普遍存在於社會的各個領域。好友的這番經驗談,讓我思考了為何生活在臺灣社會的老百姓,彷彿沒有了「冒險精神」?後來得出了結論,因為沒有「活法」的信念。

社會風氣足以影響成長中的青少年,如果教養者只想著「隨緣」日子,那就只能過這樣的日子。一次我到臺北演講,搭上計程車,司機先生很年輕,閒聊中,我因他的一句話而驚豔:「我兼差的,因為我另一份工作的收入只能過日子,無法過生活。」因此那場演講的開場,我說了這位計程車司機的故事。我很開心遇見這名臺灣年輕人,二十四歲已能分辨「過日子」與「過生活」的差別,了解生命不只在時間的消逝、忙碌的瑣事,更重要的是生活的體會。

至少這位年輕司機了解自己的生命藍圖,有夢想、有計畫地準備自己,這個體會比念了博士學位,但一點也不了解自己未來要怎麼活的人相對有價值。我喜歡與年輕人對話,然而百分之七十的孩子所回應的語言與想法,總讓我歎息,有時甚至覺得,人工智慧機器人都比這些年輕人有活力、有感情。是的,我們應該反思,為何當今的許多人,反而像極了AI?我想,應該是沒有熱情從事挑戰的事了。

這不是孩子的錯,該反省的是父母或長輩。我的美國朋友說:「我跟臺灣朋友喝咖啡,他們很會聊天聊地聊人是非,卻從來沒有人聊自己的夢想。」一語驚醒夢中人,對呀,我怎麼沒意識到身旁的老中青之友少聊及這一生的夢想。我回想起,自己在每次演講一定如此說著:「感謝父母從小給與的貧窮,因為貧窮讓我懂得立志。我發誓此生一定要脫貧,因此連結婚都要寫計畫書。」此時會眾一定哄堂大笑,但我句句實言。接著我說:「我在四十歲立定了八十九歲的夢想,那就是我要頭綁橘色絲帶,開紅色跑車。」當然,又是一陣哄堂。

我已經坐六望七,前些日接受平面媒體的專訪,隨著採訪引導回顧過去,驚覺自己也為社會做了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可說是問心無愧了。仔細推敲,何以我年輕時有如此強烈的熱情,完成了當初不被看好的教育事業?原來是「夢想與活法」的激勵。夢想,建構了我生命的藍圖,有了生命藍圖,才能夠依照圖樣邊做邊修改。因為有修正人生觀的機會,我才能反問自己「到底要什麼?」最後找到滿意的生活方式。

我的演講生涯,主要功能是啟動人心教他們如何規畫自己的人生。每次在互動工作坊�堙A問學員渴望的人生活法是什麼?最常出現的答案是,得到人生財富、時間、心靈的三大自由。很明顯這是沒有經過深思的應酬話,全然抽象與空泛的人生答案。大部分人的生活總忙著過日子,忙於對家人或職場的付出,喘不過氣的同時其實忘了愛自己,因此常常認為一切的忙碌是為了孩子、為了家人,心中的抱怨多於快樂。倒不如停歇腳步吧,與家人相互建立彼此的藍圖。有「活法」的藍圖才能明確,才能在生活�堬M楚做計畫。什麼是活法?就是把未來想做的事明確列出,展示在眼下,然後分析計算所需之財務、時間。形成具體目標後,懷抱希望去執行,人生的意義將實現更多。「你怎麼過一天,就會怎麼過一年」,這是最近閱讀到的一句話。

我最想要的活法是什麼呢?就是在三年後與三五好友,客居法國南部至少一年,探訪藝術家故居,圓年輕時期的夢。因此從現在開始,我的生活內涵多了一個新希望,生命的好事設定�堣]會更積極地規畫下一步人生。有「活法」就有挑戰精神,「規畫期待」就能遠離依賴他人的人生。

 
「上網」沒什麼了不起!你一定得「上鏈」
一場由區塊鏈技術所帶動的「資料革命」正在開展,未來勢必衝擊許多既有生活。作為技術,人們發現,它其實有很多其他領域的應用空間,它有潛力進入生活、顛覆傳統,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做了「小人」怎麼辦?
我們常說:「遠小人、近君子。」意思就是對於小人應該要防備和遠離。當我們不幸就是別人眼中的「小人」,傷害到別人時,該怎麼辦呢?
 
Copyright © 2007 講義雜誌.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